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周雯雯 《大观周刊》2012,(29):19-20
辩证法是一种建立在熟知思维的历史和成果的基础之上的理论.而熟知思维的历史与成果就必须以人与世界的关系为基础。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与世界的关系就是人以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来改造世界,满足人类需要,即实践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全部哲学的生活基础就是人类实践。本文通过对马克思辩证法的实践性反思来考察马克思辩证法思想的实践性在当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探讨新闻与美学,新闻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是回避不了的问题.本文拟就此发表一孔之见.审美关系广泛存在马克思有一个著名论断:“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人类社会,人为着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从事着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在不同的活动中,人与现实(社会和自然)结成不同的关系.其中最基本的是生产实践关系,在这之上产生出各种精神的关系,如理论关系,宗教关系,艺术关系,审美关系等等.所谓审美关系,指的是人对现实的审美认识与创造.一方面,人以情感观照的方式欣赏体验着现实美,另一方面,人又按照美的规律改造现实,创造生活,推动历史的前进.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告诉我们,劳动创造了世界,同时也创造了美,创造了人自身的审美能力.在劳动中,人把自己的热情、智慧、意志、理想等对象化到被改造了的自然之中,使得非人的自然发生了属人的变化,“人们在‘人化了的自然界’中看到了自己本质力量的实现,从而产生愉悦感,这时自然界就成了人的审美对象,它与人构成了审美关系”(周钧韫《美与生活》第29页).由于生产和分工的发展,这种审美关系逐渐从人对现实的其他关系中分离、独立出来,出现了集中反映人对  相似文献   

3.
人的终结与传播学的终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光烈 《现代传播》2004,20(3):19-24
精神是人的本质。人类凭借精神的力量改造自然和创造新的生存环境和自身 ,形成人化自然。电脑网络的发展正在导致高度发达的无线网络环境的生成 ,虚拟环境和虚拟人已经出现 ,并正在形成人类的另一个生活空间和存在形式 ,是人类发展到今天所创造的最高度发达的人化自然。人在迄今为止的发展历程中 ,从价值观到思维方式都是物化的 ,形成了“物质社会”和“物质人” ;随着社会和网络的发展“物质社会”和“物质人”可能终结 ,代之而来的可能是“文化社会”和“精神人”。精神人是由物质人与随处存在的虚拟人共同组成的 ,精神人的出现使充分全面的精神活动成为可能 ,并实现全面的交往 ,达到自由的生命体现。“文化社会”和“精神人”突出了人的精神本质。精神人是人的真正实现。在文化社会里 ,从价值观、发展模式到思维方式都将发生根本的革命。这在人的发展历史上 ,具有难以估量的意义。未来的高度发达的无线网络传播将整合于社会各个领域之中 ,消弭于整个的社会生活之中 ,传播学研究也将消弭于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之中 ,传播学终结。人类历史正处在一场空前大革命中 ,不可避免的混乱和灾难正在涌现。在从现在开始向未来社会的过渡时期里 ,传播的宏观研究也极其重要 ,只有宏观研究才有可能使我们对于当  相似文献   

4.
我国绝大部分哲学教科书、工具书,包括对高学历人才影响很大的考研辅导资料郝将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中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作为人的本质的定义,并将这一定义简化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实际上是对马克思本意的误解,“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是人的实践类本质在现实社会层面上的表现。而马克思论述过的实践本质才应成为社会主义人的本质观的着眼点。  相似文献   

5.
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曾指出:“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象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近百年来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且与社会科学不断结合的总趋势,证明了马克思的伟大预见。当  相似文献   

6.
《全国新书目》2023,(8):136-137
<正>本书从1949—1999年50年间的近200幅老照片中,提取若干社会生活史关键词并加以阐释,杂糅了自然风貌、文物保护、旧城改造、工业地理、农村政策、商业布局、民俗演变和居住形态等具体内容,将“历史地理”“民族志”和“大都市文化研究”有机结合在一起,在这些吉光片羽中,蕴含着所有中国人曾经的生活现场与私记忆。  相似文献   

7.
生态社会主义(亦称“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意识,是对马克思剖析“支配自然”的价值观进行再剖析之后确立的.它认为,“支配自然”的价值观之理论理路内在于千百年来的人类理性,今天又与现代工业文明的实践理路相契合,因此,它演化为“极端人类中心主义”的质底乃顺理成章之事,而它的负向度功能也必然是根深蒂固的.鉴于“人类中心主义”的不可避免性,生态社会主义并不赞同反其道而行之的“生态中心主义”,而是采用马克思的“生态人类中心主义”作为生态意识,并根据“生态人类中心主义”对“支配自然”的命题进行了马克思主义式的再解读.生态社会主义的生态意识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深刻的文化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8.
档案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是人类社会各项实践活动的真实纪录。这种纪录具有原始性,深刻而全面地反映了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历史过程,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是一部蕴含和体现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活生生的教科书。”显然,这部教科书是党的历史档案记载的。作为一种深厚的文化积淀,档案承载着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对人类文明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例如:中国共产党的“一大”至“十六大”的文献档案…  相似文献   

9.
一、自然的“荒原” “自然”是宇宙的存在形态。在鸿蒙、浩瀚的宇宙中,人类以及人类文明是其中的一抹亮色。人来自于自然,同时又存在于自然之中。因此,人与自然、自然与文化、自然与人类的精神,本然地或自然地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解读图书馆"以人为本"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瞿喜保 《图书馆》2007,(4):43-45
“以人为本”内涵是爱护人,属于价值理性。它来源于马克思实践的人本主义理论。图书馆的人文资源、“读者为本”的工作宗旨、服务读者的时代伦理要求,代表图书馆“以人为本”的实践内容。  相似文献   

11.
一百年前的8月5日,伟大的革命导师和思想家恩格斯与世长辞了。一百年来,世界各国的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一直怀念他,学习他的著作,研究他的思想,用以指导自己的工作,推动社会历史向前发展。 恩格斯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恩格斯和马克思一起,共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开创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纪元。我们提到马克思主义,就想到马克思和恩格斯,想到他两人的著作。 目前世界上,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西方一些人兴高采烈,宣称“马克思主义破产了”。社会主义国家也有一些人以为马克思主义“失败了”,  相似文献   

12.
施雪伟  陈龙 《大观周刊》2012,(41):84-84,96
古代“法治”“德治”都是实现“人治”的手段,服务于君主专制。“法治”“德治”之论,早于先秦时期便引起思想家们的纷争,历史上亦有多次论辩。20世纪70年代末,中央将“以德治国”作为治国方略正式提出后,“德治”“法治”及其关系又一次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热点。本文在阐述“法治”、“人治”、“德治”概念之由来及含义的基础上,分析了法治、人治、德治的联系与区别,论证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把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13.
刘健 《新闻知识》2005,(11):77-79
美学是研究人与现实之间审美关系的一门独立的学科。其研究范围包括主体、客体以及之间的多重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造成东西的。”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了美,同时也产生了审美意识,人们早就自觉或不自觉地把美的规律用于实践。新闻传播是人类交际活动中最普遍的社会行为。由于新闻传播具有强烈的社会性,  相似文献   

14.
党和国家作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科教兴国,教育为本。振兴 经济,关键在科技,基础在教育。教育作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的基础,担负着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合格劳动者和各级各类专门人才的重要责任。马克思指出:“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而当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真正实行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时候,产出的不仅是人才,还有人才所创造的财富。 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产生活力,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根据社会生产和劳动分工的学说,及其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分析,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论证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大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且断定:“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马克思的论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思想中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出生产力”的  相似文献   

15.
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人的本质的追问,形成“人的本质”思想的萌芽,到近代“人的本质”思想的全面形成,西方“人的本质”理论的历史轨迹记录下了人类自我认识的发展历程,对人的本质是什么给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而只有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思想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也最终实现了“人的衣质”思想的革命性变革,超越了一切旧哲学的人的本质观,真正达到了对“人的本质”有了科学认识和理解,也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思想理论。  相似文献   

16.
衷宜燕 《大观周刊》2012,(41):21-22
费尔巴哈人本质观与马克思人本质观的分水岭是能否以实践的视角去观察人、理解人。费尔巴哈人本质观描绘抽象的人,因为不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而马克思人本质观将劳动实践作为一条红线贯穿于人与人、人与意识、人与社会三大关系之中,扬弃和超越了费尔巴哈人本质观,诠释的是完整的人、现实的人。  相似文献   

17.
高筠 《大观周刊》2012,(17):12-12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哲学思想。马克思恩格斯从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不仅揭示了人--社会--自然的一般生态系统,而且重点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环境问题,形成了自己的社会生态学。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认为,人的存在形态包括四个层面自然存在、类存在、群体存在、个体存在,每个层面都有相应的本质特征和价值显现,因此,对人的存在及其价值的理解必须是四个层次的综合。马克思的人的存在形态理论对于以全人教育为主要旨向的生命教育具有直接的理论和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也随着人们工作、生活的领域不断扩大,纪录片创作的题材也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样化了。但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纪录片仍然是以纪录人的生存状态、现实处境,以及人的命运发展为基本任务、基本目的和精神旨归的,换言之,“人文精神”是纪录片文化艺术精神的核心内容。因为,即便是纪录动物、植物、微生物或非生命世界的作品,它们最终还是要直接和人类的生存与命运发生联系。实际上,几乎所有的优秀的纪录片都是将人生之谜的解答视作它的使命和价值存在的依据,其基本题旨不外乎关注个体生命的生与死,群体文明的延续与消亡,人生的…  相似文献   

20.
随着算法推荐、人工智能和后人类时代的来临,融媒体实践发展到全新阶段,编辑活动中人和“非人”的区分进一步模糊化,编辑主体间性问题亟待重新阐明和厘定。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ANT)所构建的平行本体论能够有效规避此前编辑理论研究尤其主体间性研究中残留的二元论倾向以及实在论、自我归闭性和自明性假设,同时能够很好地兼顾智慧融媒体时代意识主体与“准客体”的身份平衡问题,从而避免人们对编辑实践工作的误识和对各类编辑产品出版发行的误判。ANT中人和非人的“广义(超)对称性”原则实质上走向了“超主体间性”,它能够从理论逻辑上确保各类编辑“行动者”结成统一的实践共同体,进而通过“转译”和“间性”协作达到“必经之点”。ANT倡导的“追踪行动者”的知识人类学取径与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高度契合,编辑学研究需要更多地走向“田野”,实现人类学转向,才能更好地走进马克思的思想内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