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宋的儒法斗争,是环绕着王安石变法展开的。这场斗争再一次证明尊儒反法思潮的极端反动性。“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他主张变革的思想政治路线,遭到大地主阶级顽固派的拚命反对和疯狂攻击。孔孟的卫道士道学家们,是大地主阶级顽固派的一群打手。《辨奸论》就是道学家邵伯温(1056—1134年)“无端造谤”攻击王安石的一篇代表作。后来朱熹又把攻击王安石的一切反动言论,收进他编的《三朝名臣言行录》,使其流毒八百多年。资产阶级野心家林彪把《辨奸论》奉为至宝,并用作搞政变阴谋的理论根据。因此,把《辨奸论》作一番剖析,对正在深入进行的批林批孔斗争,是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历史学习》2005,(9):25-25
王安石不像其他官员一样生活奢侈,讲究饮食。一次,王安石的夫人与王安石的朋友们聊天,朋友说王安石喜欢吃鹿肉丝。夫人听后不信,因为她从来没发现自己的老公喜欢吃什么,就问那个朋友为什么认为王安石喜欢吃鹿肉丝。朋友回答,有一次他请王安石吃饭,王安石把整整一盘鹿肉丝吃得干干净净。夫人接着问:“那盘鹿肉丝放在什么位置?”朋友答道,“就放在王安石面前。”夫人说:“你再请他吃饭时,把鹿肉丝放的距离远一些看看吧。”于是下次吃饭时,朋友就把鹿肉丝放在了离王安石较远的位置。王安石把他面前的那盘菜吃得干干净净,而对远距离的鹿肉丝,一…  相似文献   

3.
北宋神宗时,宰相王安石一天和众文友雅会,兴之所致,戏作谜诗一首请大家来猜。谜诗曰:“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众宾客一时语塞。这时诗人梅尧臣缓缓说:“我也有一首谜诗,即是你的谜底:‘东海有一鱼,无头亦无尾,更除脊梁骨,便是这个谜。’”王安石听罢捻髯大笑道:“梅先生果然才思敏捷。”(谜底为“日”字)王安石戏作谜诗@林汉  相似文献   

4.
学术界谓王安石哲学宇宙观是形而上学的,多是起自对《老子注》中“元气之不动”的“不动”的误解所致。实际上,王安石的事物“阴阳配贼”的内因论、“耦中有耦”的矛盾论的辩证法思想一直贯穿其宇宙观的始终。“任理而无倩”是王安石对事物辩证法的客观性的自觉认可。  相似文献   

5.
王安石散文创作主体的形象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安石的形象是和他所领导的变法运动联系在一起的。出于偏见,许多正统保守的知识分子总把王安石描状成一个大逆不道之人。与王安石同时的吕诲以“外示朴野,中藏巧诈,骄蹇慢上,阴贼害物”(《宋文鉴》卷五十,《论王安石》),概论王安石的为人。《宋史·王安石本传》亦云:“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诸如此类的评述在宋以后的史料笔记中在在可见,合成了王安石形象的基本模式——傲慢、偏执、无情等等。显然,这种充满传统偏见所勾勒出来的形象具有很大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6.
脑筋小忽悠     
王安石常与文友吉甫(fu)猜谜(cai mi)取乐。一次,王安石随口吟(yin)道:“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xia)时长。”问对方是什么字?吉甫不说谜底,也唱(chang)了四句:“东南有条鱼,无头也无  相似文献   

7.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苏轼在《石钟山记》中提出的这一问题,值得人们深思和警惕。王阳明指出:“人生大病,只是一个‘傲’字。”如果自恃才高,仅凭主观臆断而妄论是非,即使像苏轼、王安石这样的文坛巨星,也会因“自以为得其实”,而贻笑于大方之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他在散文、诗、词、赋和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民间流传着一则他误改王安石菊花诗的轶事。有一次,苏轼去登门拜访宰相王安石,适逢王安石外出。他正要离去,偶见书案上放着一篇王安石尚未完成的咏菊诗稿,其中有这样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思忖:唯有秋季才会常刮西风,西风起处,万木萧疏,群芳凋谢;但菊花恰能独傲风霜,显现出与寒冷抗争的不屈品格,历来受到文人雅士的赞美,你王安石怎么这样孤陋寡闻,竞写出西风吹得菊花四处飘零的诗句呢?  相似文献   

8.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文章笔力雄健,识解超群,具有巨大的服人力量。《伤仲永》是王安石青年时期写的一篇短文,它通过方仲永由神童沦为“众人”的故事,论析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文章缘事论析,警醒动人,充分显示了它的特色。  相似文献   

9.
点金成铁     
王籍有诗云:“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安石改其句曰:“一鸟不鸣山更幽。”黄庭坚笑曰:“此点金成铁也。”黄庭坚笑得有理。王安石智者一失,丢失了原诗的神韵,也破坏了读者的想像空间,纯属弄巧成拙之举也。  相似文献   

10.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县)人。北宋唯物主义哲学家和心理学思想家。他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在王安石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里,有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他的心理学思想与他的社会政治改革有密切联系。他的关于人的智愚“非生而不可移”和能力与禀赋关系等方面的观点,至今仍闪耀着光辉。王安石的著述收在《王临川集》里,其中《礼乐论》、《原性》、《性情》、《性说》、《洪范传》、《伤仲永》等篇,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他的心理学思想。  相似文献   

11.
<正> 王安石是北宋杰出的古文家,其一生在文学上卓异的成就较为集中地表现在议论文和碑志文的创作方面。明应云狱说王荆公有“神道碑三卷,行状墓表一卷,墓志十卷。”今存《王临川全集》有神道碑十一篇,墓志一百十二篇,墓表八篇,墓碣二篇。这一百三十三篇碑志文,包容宏博,蕴义精湛,实为后学研讨王安石政治思想、文学成就的重要资料。王安石的古文与“韩、柳、欧、苏、曾氏,卓然成七大家。”是北宋享有盛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又是蜚声中外的“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宋史本传》载:“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王安石生活在北宋王朝“国势浸弱,民志不振,夷狄交侵,辽夏为急”的时  相似文献   

12.
羞于雷同     
宋朝时,有个文人叫刘贡父,是《资治通鉴》这本书的编写者之一。有一天,他去拜访王安石。正好王安石正在吃饭,于是。看门人把刘贡父领到书房里等候。刘贡父看见王安石书桌上有一迭书稿,便拿了起来,一看是王安石写的一篇兵书,便翻阅起来。他记忆力极强,文章过目不忘,一下就把全文“印”在脑子里了。王安石吃过饭,回到书房,与刘贡父寒喧了一番,就问他:  相似文献   

13.
据说“韩”字的来历,还真少不了一段有趣的故事呢。活说北宋庆历年间,也就是公元1041年,时年20岁的王安石赴汴京赶考,途经马家镇马家员外大门时,只见门上挂着一盏走马灯,右门楹上贴有一幅对联的上联:“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看了赞不绝口:“好对!好对!”但一时又无法续对下联。马府管家见有一公子模样的人激赏楹联,急忙进屋禀报,待马员外出来时,已不见了王安石的踪影,原来王安石忙于赶路,已匆匆离去。王安石在汴京的考试非常顺利,交了头卷,为此主考官特意传他去面试。考题是现场对联,考官指着大堂前飘扬的飞虎旗随口念出了“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的上联,要求王安石答出下联。王安石马上想起了马员外家门前的半副对联,立即以“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相对。主考官见他才思敏捷如斯,赞叹不已。  相似文献   

14.
文人小幽默     
东坡问字王安石写了一部书叫《字说》。有一次,苏东坡写了个“坡”字,去问他是什么意思。王安石回答说:“坡就是土的皮。”苏东坡说:“难道滑就是水的骨吗?”王安石无话可说。雨果登记法国大作家雨果有一次出国旅行,来到某国边境,哨  相似文献   

15.
《江苏教育》小学版今年第三期《多音多义字》一文中说“间”字在表示不同意思时,其读音也不同,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文中提到王安石的“京口瓜洲一水间”中的“间”字,应读ji(?)n,是“隔开”的意思。我觉得有些欠妥。这里把我的意见提出来,与作者商榷。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是一首仄起式首句押韵的七言律诗。首句的格式应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果把  相似文献   

16.
大胆假设 小心求证主要内容 :敢于怀疑 ,勇于探索师 :古人说 :“疑似之迹 ,不可不察。”“于无疑处有疑 ,方是进矣。”对一些问题 ,我们要善于质疑 ,敢于提出疑问。我先举一个大家熟悉的例子 :“春风又绿江南岸。”这是谁的诗句 ?生 :王安石。 (学生齐声回答 )师 :哪位同学来完整地背诵这首诗 ?生 :京口瓜洲 /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师 :这是王安石当时身在瓜洲 ,想念南京写下的一首诗。历来大家对这个“绿”字都是赞不绝口。据说 ,王安石曾用过“到、过、入、满” ,经过一番推敲 ,最后才…  相似文献   

17.
请别开生面     
有个故事。传说,王安石当主考官时曾审阅过一位考生的卷子,他发现卷子中有一句“明月当头叫,黄犬卧花心”,便断定此句不妥,理由是:朗朗明月,怎么能开口叫呢?小小花心,如何容得下黄犬?于是提笔改为“明月当头照,黄犬卧花阴”。自然,这个考生因此而名落孙山。过了一年,王安石去南方的潮州,才发现那里有一种小鸟叫“明月”,有一种小昆虫叫“黄犬”,这才后悔不迭,惊叹道:“错了!错了!是我错了!”那么,与此有关的读后感该写些什么呢?事实表明,大多数人都会由此引发出对“主观主义”的批判,即:“王安石主观片面过于武断”、“王安石自以为是胡乱表…  相似文献   

18.
《汉书·贾谊传》,是值得一读的文章。 “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王安石,曾写过一首题为《贾生》的诗: 汉有洛阳子,少年明是非。所论多感概,自信肯依违? 死者如可作,今人谁与归?应须蹈东海,不若涕沾衣! 这首诗开篇就肯定贾谊是一个明辨是非的洛阳少年,指出他对时代敏感,不肯随波逐流、依违两可。然后讲古人有两种:一种如鲁仲连,高蹈东海,逃避现实斗争;一种如贾谊,不忘议政,关切国事,为之流涕沾衣。应该效法哪种古人?王安石断然地回答说:不能  相似文献   

19.
以谜破谜北宋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与好友王吉甫经常在一起谈论诗文。一天,王安石对王吉甫说:“我昨夜睡不着,做了一条字谜,‘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你猜是什么字?”王吉甫略一思  相似文献   

20.
列宁指出:“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①王安石,字介甫,是我国北宋时期代表中小地主阶级利益的地主阶级革新派首领。他崇尚法家,主张变革,勇敢地实行了著名的“熙宁变法”。他不怕阻力,敢于同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大地主阶级顽固派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答司马谏议书》②就是王安石坚持进步,反对倒退,提倡法治,讨伐“腐儒”的战斗檄文,它充分体现了王安石敢干冲破儒家“天不变,道亦不变”等传统观念的反潮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