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通过测量健身快走运动中能量消耗特征揭示其变化情况,为大学生健身效果评价提供依据。方法:8名普通男大学生以6.5km/h匀速进行60min快走运动,采用气体代谢法测定并推算机体能量消耗状况。结果:1)25min时糖和脂肪二者供能百分比分别为50.7%、49.3%。2)脂肪供能量45min后快速增加,60min时值最高,糖供能量逐渐下降,结束为(1.47±0.57)Kcal/min·kg。3)糖氧化量前10min缓慢增长后减少,结束值为(0.29±0.12)g/min·kg,脂肪氧化量30min后快速提高,结束值为(0.87±0.06)g/min·kg,40min-45min出现均衡,为0.79g/min·kg。结论:1)25min时糖脂肪供能百分比形成交叉。2)供能百分比、供能量、氧化量随时间延长脂肪均大于糖。3)从能量代谢和底物代谢角度看,6.5km/h速度进行60min快走属中等强度,从长时间健身走供能关系来说对大学生健身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并比较中等强度持续跑和间歇跑机体能量消耗与底物代谢特征.方法:9名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完成跑台最大耗氧量测试,然后以55%O2max强度完成2个运动测试:1)55%O2max强度持续跑步1 h,恢复30 min;2)55%O2max强度完成3组20 min跑,间歇恢复10 min.采用气体代谢法间接测定运动期和恢复期机体能量消耗和底物代谢.结果:1)持续跑运动中能量消耗稳定,脂肪氧化供能量和脂肪参与供能比例在后20 min高于前20 min和中间20 min,糖的氧化供能量低于前20 min跑和中间20 min;间歇跑运动中脂肪氧化供能量和脂肪参与供能比例随运动组数的增加逐渐增加,糖的氧化供能量随运动组数的增加逐渐减少,能量消耗在第1个20 min跑显著高于第2、3个20 min跑.2)第3个间歇跑恢复期脂肪氧化供能量高于第1个恢复期,糖氧化供能量高于第2个恢复期,机体能耗高于第1、2个恢复期.3)持续跑脂肪氧化供能量在运动期、恢复期以及运动期和恢复期总和上均与间歇跑无明显差异,而持续跑恢复期糖氧化供能量低于间歇跑恢复期.持续跑运动期的能耗高于间歇跑运动期的能耗,恢复期的能耗低于间歇跑恢复期的能耗.结论:1)持续跑运动期能耗稳定,但当持续时间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脂肪氧化供能量和脂肪参与供能比例明显增加.2) 间歇跑运动期脂肪氧化供能量和脂肪参与供能比例随组数的增加逐渐增加,糖的氧化供能量随组数的增加逐渐减少;恢复期脂肪氧化量、糖氧化量和总能耗随运动组数的增加逐渐增加.另外,一定的运动预适应可降低随后运动的代谢反应水平.3)在运动强度、运动时间、恢复时间相同情况下,持续跑运动期能耗高于间歇跑运动期能耗,恢复期能耗低于间歇跑恢复期能耗,间歇跑恢复期糖氧化量高于持续跑恢复期糖氧化量.  相似文献   

3.
振动训练以其独特的功效,在训练学领域由于能帮助运动员提高训练水平而备受教练员的关注。以网球运动员上肢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振动训练对网球运动员正手击球和双手反手击球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①振动组运动员正手击球时的爆发力,在小阻力和大阻力下有明显提高,出手速度在小阻力下有明显提高;非振动组运动员中阻力下击球速度有明显提高。②振动训练能使小阻力和大阻力双手反手击球时的爆发力得到明显提高,同时在大阻力下的反手出手速度明显提高;非振动组运动员在大阻力下的爆发力得到提高。③振动训练在该实验中是有效的干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是传统力量训练的补充。  相似文献   

4.
用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研究不同年龄女性在健身秧歌锻炼过程中的能量消耗。结果:女大学生的总能量消耗为35.23±3.83kcal高于中老年女性30.52±4.06kcal,具显著性差异(P<0.05);女大学生的代谢当量为5.68±0.5METs低于中老年女性7.57±0.72METs,差异非常显著(P<0.01);女大学生和中老年女性的呼吸商分别为0.72±0.01至0.75±0.03区间。结论:无论中老年女性或是女大学生,在健身秧歌锻炼时都以脂肪氧化供能为主。女大学生进行健身秧歌锻炼属于中等强度体力劳动,是较好的锻炼和减肥形式;中老年女性进行健身秧歌锻炼属于大强度体力劳动,不适合长时间练习。  相似文献   

5.
通过不同羽毛球训练模式和模拟实战时运动员血乳酸和心率分布,了解不同训练模式时的供能特点。方法:测定12名高水平羽毛球运动员在5种不同训练模式下和实战比赛中血乳酸浓度和心率,以了解不同训练模式时的供能特点,为训练实践提供参考依据。结果:(1)5种训练模式运动后即刻和运动后5分钟运动员血乳酸均显著高于模拟比赛后(P<0.05),运动员运动后10分钟血乳酸浓度在训练模式1、模式2和模式5中均显著高于模拟比赛(P<0.05),5种不同模式中模式5在运动后即刻、运动后5分钟和运动后10分钟血乳酸最高(p<0.05);(2)心率分布中,训练模式1和训练模式2下90% HRmax以上分布显著高于(P<0.05)模拟比赛;80-90% HRmax分布训练模式1、训练模式3和训练模式5显著高于模拟比赛(P<0.05)。结论:5种训练模式在发展ATP-CP和糖酵解系统供能能力各有侧重,模拟比赛的强度接近比赛要求。  相似文献   

6.
目的:系统总结不同运动干预诱导激活后表现增强(PAPE)的相关研究,为制定适宜的PAPE诱导方案提供参考与启示。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EBSCO、CNKI等数据库的相关文献,通过筛选后共纳入71篇。结果:涉及的运动干预包括深蹲、奥林匹克举、臀推、硬拉、腿推举、飞轮抗阻训练、超等长跳跃、阻力冲刺跑、全身振动训练、可变阻力训练、聚组训练、血流限制训练12种。结论:以冲刺PAPE为诱导目标时,适宜采用臀推、阻力冲刺跑、高翻以及超等长跳跃;以跳跃PAPE为诱导目标时,适宜采用自由重量深蹲、等长深蹲、分腿蹲结合血流限制训练以及跳深和负重蹲跳;力量水平高的运动员适宜采用全幅度运动方式以及等长深蹲;力量水平低的运动员适宜采用半幅度运动方式、固定器械腿推举以及全身振动训练;适宜将可变阻力训练和聚组训练与传统抗阻训练相结合应用于复合式训练中;飞轮抗阻训练和血流限制训练无需大重量器械即能对机体有较大的刺激效果,可用于赛前激活方案中。  相似文献   

7.
抗阻力训练是军校体能训练常用的训练方法,而训练至肌肉失败(TMF)作为抗阻力训练中一种新兴的训练方法,已经在健身领域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并已经逐步应用于专业运动员训练中。TMF在军校这类对体能要求较高的机构内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现阶段TMF在军校还未得到推广,大部分军校仍然沿用过去的传统抗阻力训练模式。本文从介绍抗阻力训练与TMF的相关概念出发,分析了TMF的作用机制,提出了在军校训练中引入TMF的可行训练项目。为了进一步研究TMF对于军校学员体能训练效果的影响,本文选取成绩相近的部分学员进行分组对照实验,运用统计学方法处理实验结果,从而证明了TMF对于学员体能具有明显提升作用,最后对本次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8.
研究显示:锻炼对身体的好处可以即时显效。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研究结论,你就更应该通过体育锻炼达到瘦身、强壮和健康的目标。健身爱好者采用跑步、动感单车和普拉提等锻炼方式都能让健身功效在短短的几秒钟内显现出来。它在运动生理学上的表现为:心跳加快,血液迅速流向肌肉,热量燃烧和情绪提升。一周进行3-5次有氧锻炼,每次锻炼至少30分钟,就会让人的寿命增加6年。在此基础之上,每周进行2-3次抗阻力锻炼(即重量训练,每次间隔1-2天),还会让你精神矍铄、心情愉快、精力充沛和身材苗条结实。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观察全身振动刺激对过度训练雌性大鼠骨密度及骨代谢的影响,探讨其防止过度训练导致雌性大鼠骨量流失的可能机制。方法 3月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n=13),全身振动干预对照组(WC,n=13),过度训练组(T,n=15)以及全身振动干预组(WT,n=15)。C组及WC组不参与运动,其中WC组仅作与WT组同样的振动刺激干预。T组及WT组均行6周大运动负荷的游泳训练,其中WT组每天训练后接受振动刺激干预。6周训练结束后观察各组大鼠的体质量、血红蛋白含量、血清睾酮含量及血清睾酮/皮质酮比值、骨密度以及血清骨源性碱性磷酸酶及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训练期末,T组大鼠体质量和血红蛋白含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且血清睾酮含量及血清睾酮/皮质酮比值均明显小于对照组,提示达到过度训练大鼠建模成功的要求。WT组大鼠的骨密度、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明显高于训练前,且明显高于T组(P<0.01);抗酒石酸酸性磷酸性酶活尽管高于训练前,但明显低于T组(P<0.01)。结论全身振动刺激可有效防止过度训练雌性大鼠骨量的丢失,可能主要是通过提高成骨细胞成骨作用,同时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来完成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复合训练中抗阻训练模块与快速伸缩复合性练习模块之间的间隔时间对灵敏素质的影响。研究方法:为期6周、每周2次相同负荷的复合训练,单次训练负荷设定为:训练负荷强度为杠铃深蹲最大重量(1RM)的85%,每两周测试一次最大力量。训练人员根据抗阻训练和快速伸缩复合性练习之间的间歇时间,分为即刻组与四分钟组。结果:通过为期6周的复合训练,两组实验组T灵敏成绩都得到明显增长,两组实验组相比,差异并不显著(P>0.05),但即刻组T灵敏成绩平均提升的幅度明显高于四分钟组。结论:在复合训练中,做完一组抗阻训练后立即进行快速伸缩复合练习,对灵敏素质的提高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1.
肥胖男青年对两种强度有氧运动的生理代谢反应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分析两种强度有氧运动过程中机体能源物质动员的特点,为制定减肥运动处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8名无系统运动训练史的非继发性肥胖男青年进行40%和65%V。O2max强度有氧运动,监测运动过程中受试者HR、血压及RPE等生理指标和血清GLU、TG、FFA及GH等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40%V。O2max有氧运动过程中HR、收缩压、RPE及血清GLU水平显著低于(舒张压显著高于)65%V。O2max有氧运动;血清GH水平有降低趋势;血清TG、FFA水平显著高于65%V。O2max有氧运动。40%V。O2max有氧运动过程中,脂肪动员程度较大,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机体糖代谢加强,脂代谢减弱。结论:肥胖者宜采用40%V。O2max有氧运动进行减肥健身锻炼,不仅能更大程度地动员脂肪供能,而且相对不易疲劳,主观体力感觉也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运动与CLA对青春期肥胖大鼠内脏脂肪及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高脂饲养大鼠建模7周后,取24只肥胖大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6只,分别为对照组、CLA组、运动组、运动+CLA组。运动方案为跑台坡度0°,速度为21-25 m/min,总运动时间60min/天,5次/周,给药方案为运动后即刻灌喂1.6g/kg剂量的CLA,共持续干预8周。干预结束后麻醉大鼠采集血液及组织,测肝肾功能和内脏脂肪重量。结果:8周干预后,运动组、运动+CLA组的体重、内脏脂肪重量及体脂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CLA 组(P<0.01,P<0.05),对照组和CLA组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运动组、运动+CLA组谷草转氨酶和谷草丙比数值明显高于CLA组(P<0.01),其他组别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运动组、运动+CLA组血尿素氮和肌酐较对照组、CLA 组有变化,但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8周运动与 CLA干预可有效降低青春期肥胖大鼠体重、内脏脂肪重量、体脂率,运动结合CLA能显著减少内脏脂肪含量,增加瘦体重,降低体脂率,具有明显的减肥效果。运动和CLA干预有一定的保肝作用,对肾脏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The aim of the study was to compare the effect of an unsupervised whole body vibration (WBV) training and two different supervised multi-purpose exercise programmes, with and without WBV, on body composition, functional fitness and self-reported well-being in middle-aged adults. Fifty-four healthy participants (age 48.6 ± 6.7 year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a vibration group (VG), a multi-purpose exercise group (MG) and a multi-purpose exercise with vibration group (VMG) and trained 3 days a week for 4 months. VG performed a standardised unsupervised WBV protocol, MG a supervised multi-purpose exercise and VMG a multi-purpose exercise including vibration. After training, drop ou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VG group (P = 0.016) when compared to VMG group. In both MG and VMG, body composition, sit-up, push-up, sit and reach, agility test, hopping test and self-reported general health significantly improved (P < 0.05). No additive effects were generated by the vibration stimulus. Percentage of body fat and agility test in VG had a significant opposite trend compared to VMG group (P < 0.05). In summary, an unsupervised WBV training should not be chosen for training protocol. However, positive effects on physical fitness and the best results in adherence could be achieved integrating WBV practice into a multi-purpose exercise training.  相似文献   

14.
肌肉减少症又称肌少症(sarcopenia),是一种近来备受关注的老年综合征,泛指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出现肌量减少和肌力下降等改变。肌少症的特点是骨骼肌肌量减低并且肌肉内脂肪堆积,导致肌肉力量减低和肌肉功能下降,进而导致躯体残疾、生活质量降低,甚至死亡等。抗阻运动或称力量训练(strength training),是指肌肉主动收缩对抗阻力的一种运动形式,在通常情况下,这种运动的负荷远高于肌肉在有氧状态下的能力,具有强度大、持续时间短、力竭性等特征。肌肉是产生人体自主运动的动力源泉,而肌肉运动,特别是抗阻运动可使肌肉产生很多生理生化的变化。文章回顾了近年来不同学者和临床工作者针对抗阻运动改善肌肉减少症的数据,论述了抗阻运动防治肌肉减少症的机理,强调了抗阻运动和有针对性的营养调理对肌肉减少症的有效改善,对未来肌少症的治疗研究提供更清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不同振动模式中小腿肌肉的诱发激活特征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振动训练作为一种新型的力量训练手段被广泛地运用,但是,低频率的垂直振动与多维组合振动对下肢肌群激活特征的研究结果尚不明确。 分析不同振动模式下、不同振动频率的全身振动刺激对小腿肌群的表面肌电影响。对20 名健康的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发现:振动刺激能够增大肌 肉的放电量;但在多维组合振动中,随振动频率增加,肌肉的激活程度呈阶梯状递增,存在明显的强度梯度,并且在对肌肉的协调激活和针对性激活 上优于单维垂直振动。这为今后如何运用振动训练提供参考,为人们正确认识振动训练的作用和使用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探讨短期封闭式综合干预减肥效果以及对女孩性发育的影响,以短期封闭式减肥训练营的10名肥胖女孩为研究对象,观察短期封闭式综合干预对肥胖女孩的体成分、胰岛素、瘦素和雌二醇的影响。结果显示:15天综合干预使受试者脂肪百分比极显著降低,BMI指数显著降低,瘦体重百分比显著升高;血清瘦素水平显著降低(P<0.001),血清胰岛素水平显著降低(P<0.01),雌二醇水平显著降低(P<0.01),血糖无显著变化。结论:(1)肥胖女孩出现了胰岛素抵抗;短期综合性干预降低了胰岛素水平,改善了胰岛素抵抗,对糖尿病的发生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2)肥胖女孩出现了瘦素抵抗和性发育提前的现象;短期综合性干预能有效降低体脂,改善了瘦素抵抗、提高了下丘脑对于瘦素的敏感性、降低了雌二醇的分泌,缓解了肥胖女孩性发育提前。  相似文献   

17.
振动训练结合运动提高脑卒中轻瘫患者上肢肌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振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肌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40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四组,A组进行振动训练和抗阻练习;B组和C组分别单纯进行振动训练和抗阻练习;D组仅采用常规治疗和护理基础。每组10人。各组干预周期均为3个月,研究前后进行腕、肘屈伸肌力和肩外展肌力测试。结果四组患者上肢肌力均提高。其中,A组肌力提高最明显;B组和C组增加幅度相当;D组虽有提高,但与实验前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早期振动训练结合运动能有效提高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肌力,改善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8.
振动波方向、频率对振动训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不同方向的振动波、振动频率在振动训练中对肌肉力量的影响。通过对人体在负重蹲练习时附加不同振动方向、振动频率的振动刺激,测量训练前后等速肌力矩峰值、功率等指标。经对测量数据对比分析发现,水平方向和多维方向振动波的训练效果要优于垂直方向;在15~45Hz振动频率范围内,振动训练的效果有明显增加的趋势。振动训练采用水平或多维方向的振动波,以及振动频率大于30Hz时,可收到较好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饮食和运动干预对高脂饮食性肥胖大鼠左心室心肌胶原纤维的影响,并对其可能的机制进行探讨。方法:将3周龄SD健康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高脂饮食组,后者在第8周时选取体重超出正常对照组平均体重20%的大鼠为肥胖大鼠,再分为肥胖对照组、饮食干预组与运动和饮食联合干预组,第16周时处死。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测定心肌AT1RmRNA表达;免疫组化法测定心肌ACE蛋白的表达;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心肌组织中AngⅡ的含量;采用羟脯氨酸法测定心肌胶原含量;苦味酸—天狼星红染色大鼠心脏切片,并用医学图像分析系统检测大鼠左心室心肌胶原容积分数。结果:肥胖大鼠存在严重的血脂紊乱,心肌胶原含量、心肌组织AngⅡ含量、AT1RmRNA、ACE蛋白表达显著增加;饮食干预组大鼠血脂紊乱程度减轻,心肌胶原含量、心肌组织AngⅡ的含量、AT1RmRNA和ACE蛋白表达均有降低;运动和饮食联合干预组大鼠体重下降显著,心肌胶原含量、心肌组织AngⅡ的含量、AT1RmRNA、ACE蛋白表达下降更显著。结论:高脂饮食性肥胖大鼠存在心肌胶原纤维过度堆积的现象,并与心肌组织AngⅡ的含量、ACE、AT1RmRNA的表达改变有关。单纯性饮食疗法可以减缓心肌纤维化程度和进展,饮食和运动联合干预可以使心肌纤维化早期良性逆转。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a weight loss intervention based on physical exercis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cost and stride frequency during walking in obese teenagers. Participants aged 13–16 years old were assigned to a training (n?=?14) and control (n?=?10) groups. During eight weeks, the training group performed three 60-min weekly sessions of high-intensity intermittent activities coupled with aerobic training. Body composition, gait parameters and energy cost during 4-min walking bouts at participants’ most comfortable speed and preferred stride frequency (PSF), PSF-10%, PSF?+?10%, PSF-20% and PSF?+?20% were measured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The effects of training and stride frequencies on the energy cost of walking were analysed by an ANOVA with repeated measures. The main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xercise intervention induce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walking speed (+23.2%), and significant decreases in body mass (?1.4%), body fat percentage (?2.1%) and energy cost of walking at various frequencies (decreases ranging from ?10.5% to ?20.4%, p?<?.05). In addition, significantly greater decreases were shown at high frequencies (p?<?.05).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shown in the control group (p?>?.05).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is type of training is beneficial to reduce walking energy cost of obese teenagers, in particular at high frequencies. This should improve their well-being during daily activi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