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传媒世界是通过对现实世界的符号复制而营造的一个不同于现实的"拟态环境"。有学者把这种透过新闻传媒了解世界的方式称为"新闻镜像",认为:"新闻提供的信息,使人们体验到逼真的生活,每天看到世界变化的景象,正如从镜  相似文献   

2.
一、理论基础 拟态环境是与客观世界相对的概念,与客观环境相比,拟态环境是新闻传媒基于语语优势,通过媒体信息选择、加工、重组而构建的假定环境,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拟态环境理论的提出者沃尔特·李普曼认为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象征性时间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选择的结果.它建立在民众和客观环境之间, "将民众和客观环境隔离开来,以致使人与作为本原的现实世界脱离了直接联系".①在媒介高度发达的当下,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媒介对现实环境的拟真表达.区域媒体作为区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区域文化的重要记录者和传播者,更是区域文化发展的助推者,区域媒体通过对区域文化的积累、传播、选择、创新,积极介入区域文化的建构,生成拟真环境,促成人们"对某种文化价值有一定的认知和了解,把握其鲜明特征,产生出一种符合自身的内心期待和利益诉求的正面印象,达到认知认同"②,同一价值观的共享.  相似文献   

3.
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政论家李普曼就在其名著《舆论学》一书中提到了拟态环境( Pseudo - environment)的问题.李普曼指出人类生活的"两个环境",一个是现实环境,另一个是虚拟环境(即拟态环境).现实环境是被人自身直接体验的环境,而虚拟环境则主要由大众媒介造成,人借助大众媒介间接体验环境,而且这种虚拟环境在现实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拟态环境有两个特点,一方面,拟态环境不是现实"镜子式"的摹写,不是"真"的客观环境,它或多或少与现实环境存在偏离.另一方面,拟态环境也并非与现实环境完全割裂,它是以现实环境为原始蓝本的.  相似文献   

4.
范海诚 《今传媒》2011,(6):23-25
"媒介环境",也称"拟态环境"、"虚拟环境"、"信息环境",是处于人与现实环境之间的一个"中介物",它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再现,而是"在与自然环境相区别的社会环境中直接或间接地控制社会成员之行为方式的符号部分。在现今社会,这种媒介拟态环境更多是由大众媒体建构起来的,了解大众媒介是如何建构拟态环境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新闻选择的要素这个角度来探讨媒介拟态环境的建构。  相似文献   

5.
我国大众传媒构造的拟态消费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娟 《现代传播》2002,(5):131-132
一早在 2 0世纪 2 0年代 ,美国著名新闻工作者李普曼就对拟态环境进行了思考。在他的《自由与新闻》 (192 0年发表 )、《舆论》等论著中 ,李普曼认为 ,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 ,人们由于实际活动范围、精力和注意力有限 ,不可能对与他们有关系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事物都进行经验性接触 ,在超出自己亲身感知范围以外的事物 ,人们只有依赖各种“新闻供给机构”进行了解 ,这样人的行为不可能再是对客观环境的反应 ,而成了对各类新闻机构所提示的“拟态环境” (pseudo -environment)的反应。拟态环境不是对现实“照相”…  相似文献   

6.
拟态环境,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所提示的环境.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拟态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①《南阳日报》作为中共南阳市委的机关报,是大众认知南阳的大众传播媒介之一,也是南阳市媒介形象塑造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贺小玲 《传媒》2018,(11):30-32
大学生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曾经是"天之骄子",现在则褒贬不一,甚至常与自私冷漠、奢靡、犯罪等负面字眼相关联.李普曼认为,现代社会的复杂化,使得人们更加依赖于通过大众媒介去了解整个环境和事物.这样,人的行为已经成为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映."议题设置"理论提出,媒体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大事"及重要性的判断.即媒体的报道决定了人们想什么、怎么想.  相似文献   

8.
任陇婵 《视听界》2014,(2):15-16
早在上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学者李普曼提出了“拟态环境”的概念,即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重新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再现,或多或少地与现实环境存在着偏离。如今快一百年过去了,人们要随时把握外部社会环境的变化,似乎还没找到一种比借助于传媒构建的“拟态环境”更好的办法,特别是在大众传媒过剩和人们的媒体意识普遍增强的时代,人们对“拟态环境”的依赖反而越来越强,甚至连日常生活方式也日益媒介化和拟态化。人们在通过“拟态环境”了解客观世界的同时,又渴求自己能够出现在主流媒体以声像、图文话语构筑的“拟态环境”中,成为密集曝光和公众关注的对象,并以此来确认和提升自身的社会地位及价值。  相似文献   

9.
殷俊  李默妮 《今传媒》2007,(1):37-37
正如清华大学刘建明教授为拙作《媒介新闻评论学》一书所作序言中描述的一样,新的世纪,社会生活进入了新的中兴周期,人类的视野踏入新的天穹.人们不仅需要新闻,更需要对新闻的解读评价,需要从复杂多样的拟态环境里探寻观点,找寻解释,充实思想,指导行动.作为媒介思想的"精兵强将",新闻评论掀去了世界图景的种种矫饰,成为人们洞察新闻视域的重要武器之一.  相似文献   

10.
“成人卡通化”现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实中人们已将大众传媒所建构的信息环境当作自己了解现实、寻求帮助、丰富知识和休闲娱乐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渠道。信息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担当了现实环境的角色与功能,信息环境越来越环境化。在传媒时代,与"儿童成人化"现象相反,越来越多的成年人着迷于卡通,成人呈现出"卡通化"现象。文章运用沃尔特·李普曼的"拟态环境"、G.格伯纳的"培养分析"和"媒介素养"等理论探讨了"成人卡通化"出现的原因、影响以及针对这种现象可以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李姣姣 《青年记者》2012,(33):82-83
1922年美国政论家沃尔特.李普曼提出"拟态环境"后,该概念逐渐被引入新闻传播研究领域。李普曼认为,人们的精力与注意力有限,大部分时候只能通过新闻媒介提供的信息了解超出自身感知以外的事物。但新闻媒介提供的信息是对象征性事件进行选择、加工及重构的结  相似文献   

12.
在广义的议程设置中构建"真实"的拟态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的拟态环境理论认为大众传播构建了拟态环境,真实环境与拟态环境存在严格区别.另外,传统的议程设置理论将其局限于大众媒介、公众事件和公众范围内.本文通过对这些传统理论进行思考提出了是传播而非仅仅是大众传播构建了"拟态环境",议程设置对于"拟态环境"的构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就个人层面而言,在议程设置构建的是真实的"拟态环境"等三个层面的结论,扩展了原有的理论范畴,并且简述了这一新结论对现实的效用.  相似文献   

13.
新闻推送对世界的二次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建构的拟态世界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客观反映,而是对现实世界中影响信息选择与传播的各种力量角逐和协商的综合反映.新闻推送的产生是网络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为满足网络用户的新闻获取而进行的自觉进化.新闻推送过程既反映了人与计算机之间的智能互动,又反映了新闻推送主体与社会集体意识之间的微妙互动.新闻推送的结果作用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与观察,从而完成对现实世界的二次重构.  相似文献   

14.
周娟 《当代传播》2012,(1):52-54
拟态消费环境的视角整合了多重媒介环境中消费信息的传播现实。媒介拟态消费环境意义的建构,不仅来自消费信息内容,信息形式本身就传达着意义,其意义建构机制包括消费的风格化、消费信息型构中意义的选择与重组机制,消费信息配置中的互文机制和"副本"的"构成化"方式。  相似文献   

15.
靖鸣  蔡文玲 《出版广角》2021,(13):68-71
"信息暖房"是媒体机构主导构建的特殊拟态环境,组织传播媒体和大众传播媒体是"信息暖房"的构建者,而组织传播媒体的传播目的主要是致力于"信息暖房"的构建."信息暖房"能为实现媒介组织目标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但是也存在双面性,运用不当则会产生消弭媒介组织公信力、固化受众认知偏见等负面效应.其负效应规避需要媒介组织精准全面绘制"社会地图",高扬新闻公共责任的旗帜;也需要信息接收者拓宽新闻消费渠道,冲破封闭圏群的信息壁垒.  相似文献   

16.
"培养"理论①起源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建立在李普曼现实环境与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上,研究传播媒介对人们的现实观的影响。"培养"理论认为,在现代社会,大众传播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由于大众传媒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目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偏差。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为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袁媛 《传媒》2018,(8):66-69
智媒体时代,人工智能技术从三方面对新闻产业链进行了重构:物联网与传感器新闻带来的智能化新闻信息采集,以机器人写作与编辑为主要表现的智能化新闻加工,以及以个性化新闻推荐为主要特色的新闻分发.同时,人工智能技术在媒介产业的运用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包括对用户隐私权的侵害,拟态环境与"信息茧房"效应的加剧,以及"后真相"时代的到来等.  相似文献   

18.
张永 《新闻世界》2014,(7):120-121
媒介为公众所构筑的信息环境与客观世界有所偏差,人们容易按照媒介所提供的拟态环境对现实世界做出反应,而这种反应往往会造成刻板成见。本文从拟态环境与刻板成见、国家形象与大众传媒的关系、提高媒介素养这三个方面,阐述了大众媒介与国家形象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刘春侠 《东南传播》2013,(9):122-123
拟态环境是由大众媒介制造的信息环境。作为媒介传播产品信息的主要手段,广告营造了一种拟态消费环境。在广告中拟态环境的建构与消费心理有密切关系,消费者自我概念中现实自我的需求和理想自我的实现都是拟态环境建构的出发点和依据,是广告与消费者沟通的重要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20.
苑丽萍 《今传媒》2005,(8X):29-29
“拟态环境”,是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和新闻工作者李普曼提出的概念。“所谓‘拟态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拟态环境”其实也就是经过“加工”后由媒介所展示的环境,它并不是完全真实的现实,而是对现实环境的反映,这种反映或者较为真实,或者虚幻,或者歪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