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正>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中都流动着诗性。但是,通过对现阶段初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情况的分析,我们发现大部分教师并未掌握古典诗歌教学的有效方法,教育思想以及教育理念也有待更新,而传统“诗教”思想的引入,恰好可以改善当前语文古典诗歌教学现状,解决古典诗歌教学的困境。  相似文献   

2.
正确引导学生的审美趣向 ,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教人未见意趣 ,必不乐学。”近年来大家所提倡的“愉悦原则”和“乐学思想”就是要加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趣味性和美感效应。也就是说 ,教学应在“趣”上多动脑筋 ,教出意趣 ,才能使学生如沐春风 ,如饮甘泉 ,才能产生最佳的美感效应。中国是诗的国度 ,佳作浩如烟海 ,名家灿若繁星 ,曾留下无数倾国倾城、令人难忘的美丽诗篇。在古典诗歌教学中 ,努力抓住教学中的有关因素 ,激活古典诗歌中的形趣、情趣和意趣 ,使学生易于感知、感受和领悟古典诗歌的美。一、形趣…  相似文献   

3.
诗语·诗味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数千年的文化传统中.中国古典诗歌积淀形成了特有的言说方式和审美特质——诗语与诗味。从文章体式的角度讲。诗语与诗味充分体现了古典诗歌的独特性。我们以阅读常规文体的方式阅读古典诗歌,读不懂诗;以鉴赏常规语言的方式鉴赏古典诗歌。  相似文献   

4.
万娟 《教师》2008,(19):22-24
古典诗歌在语文教学内容中占据着一定的比例,学习古典诗歌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能够让学生吸收民族文化的精髓。《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一篇篇古典诗歌闪耀着情感的智慧和审美的光辉,对滋润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李元洛先生所说:“美人之光,可以养目;智者之诗,可以养心。”  相似文献   

5.
诵读是古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想象景物、体会情感、领悟意境的重要途径。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诵读中走进诗中之景,体会真情实感,领悟深远意境,实现“景·情·境”的关联融通,让学生在诵读中逐步进阶,培养文化自信,感受古典诗词之美。  相似文献   

6.
“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平情而施乎艺也。”诗歌,无论是古典诗还是现代诗,都是最精炼的语言作品,同时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相比中国古典诗歌及现代诗而言,外国诗歌更难理解,  相似文献   

7.
魏家慧 《学语文》2013,(3):73-74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收录现代诗歌4首,收录古典诗歌22首。由此可见古典诗歌的教学地位。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一支奇葩。学习古典诗歌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又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对诗教的作用曾给与高度评价:“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诗歌的“言”“意象”“情”三方面探究古典诗歌的接受性教学.首先阐述“反覆讽咏”的缘由;然后追踪诗语文本中“象”的流变,且以力学的视角透视“意象”的特点,至“象”“意”合一的“体悟”状态;最后,阐述“但见情性”式地“化入”文本中的“情”,使接受古典诗歌的行为“默化”为接受者的生命内涵.  相似文献   

9.
周淑玲 《学周刊C版》2010,(6):207-207
古典诗歌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蕴涵了诸多美的因素。“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理”,闪耀着美的光彩,给人以深刻启迪。教师针对不同诗歌的特色采用“三美”教学,会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不断提高学生古诗审美水平。  相似文献   

10.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言其“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用典,或使立意有据,或令表意委婉;或以古比今,或借古抒怀。用典,并非只是简单援引,以少言多,其实内蕴丰富,效果各异。本课聚焦“用典”,通过确立核心学习任务,提供积极有效的解读支架,引导学生在联系、梳理、比较中体会“用典”背后的精心,理解“用典”与意旨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获得对古典诗歌的审美体验,从而实现古典诗歌鉴赏思维能力的进阶。  相似文献   

11.
在诗歌的审美范畴中,“含蓄”美历来为诗人所珍视,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宝贵传统。要创造“含蓄”美,达到迷离恍惚的境界,诗人们通常采用的几种主要艺术手法是隐喻、暗示和象征。这几种手法的共同特点是:用一物去“影射”另一物;诗中景物或其他事物的形象只是诗人心中事物或情感的对应物(或说“影射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系统揭示近代诗歌自身发展中冲破格律和白话化的趋势,试图探寻中国诗歌由古典格律诗到现代自由体的嬗变过程,进而描述新诗发生与发展的历史轨迹。并从这种诗体嬗变的内在联系和总体特征着眼,不沿袭新诗尝试始于胡适的传统观点,认为新诗的发生当从上世纪末的“新学诗”起始,其后经过“新派诗”、“歌体诗”、“白话诗”共四个发展阶段,终于完成了中国诗歌的近代化过程,使新诗的探索与尝试由量变走向质变,从而迎来了现代诗歌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往今来,有许许多多优秀诗歌流传于世,这些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漫长历史上,曾出现过《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等.这些古典诗歌,是我们的祖先的智慧和才华的结晶.让当代中学生学习这些古典诗歌,去感受这些艺术精品的魅力,从中得到性情的陶冶和美感的享受,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所确立的“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社会主义觉悟”这一目标,也同样适用于古典诗歌的教学.诗歌能够最集中、精炼、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和自我感受,它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想象,语言比散文更凝炼、和谐,具有强烈的音乐性、鲜明的节奏和韵律.通过诗歌教学来进行思想教育,历来是语文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孔子说:“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所谓“诗教”,就是通过诗歌教学来“美教化,移风俗”(《诗大序》),“以诗比民”,“以诗教民”(《经解篇》).古人尚且如此重视诗歌的“教化”作用,今人更不应忽视诗歌教学的作用.语文教师应当通过适当的方式和方法,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的感情,领会诗歌表达感情的手法,品味其音乐美、意境美、语言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古典诗学视野中的诗格论,主要在四个维面上展开:一是对“格”作为诗歌审美之本的标树;二是对诗格审美特征与要求的探讨;三是对诗格创造与生成的考察;四是对诗歌“格调”之论的理论反思。古典诗学视野中诗格论的展开与发展历程,鲜明地呈现出承传、提升与消解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论古诗歌与历史教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古诗歌与历史教学杨如何发掘中国传统诗教的合理内涵,推动历史教学改革。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力图对古代诗歌引入历史教学的几个全局性问题作一阐释和探讨。一、古典诗歌引入中学历史教学的必要性(一)古典诗歌的历史资料性“文史相通”一直是人们的共识,...  相似文献   

16.
从对《锦瑟》等诗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在古典诗歌教学中,要准确理解诗意,应当贯彻通透原则:“通”即通晓诗意,通盘理解诗的主题、意境等;“透”即注重声韵、句法、用事等方面的体认。  相似文献   

17.
微型诗是白话诗中小诗的一个分支,是中国诗歌新时期对古典诗歌“尚短”传统的承继。考察微型诗发展的整个过程,可以发现微型诗的产生从接受外国影响,到回归中国古典诗歌中汲取营养,进而形成本土化风格,最终达到平民化的发展高潮。  相似文献   

18.
埃兹拉·庞德是美国现代派诗歌的先驱,意象派运动的发起者。庞德具有“中国文化情结”,他的诗歌翻译与创作曾受到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而中国“五四”运动后诞生的中国新诗又深受美国意象派诗歌的启迪。庞德的意象主义诗歌曾得益于中国古典诗,反过来又对中国的新诗运动起到了推动作用;在借鉴与转换中,传承与创新兼备的诗学理念影响了现当代东西方诗坛。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是诗的国度,孔子以“兴观群怨”概括了诗的社会功能。其中,“兴”表达了读者由诗歌引起的感发。叶嘉莹在此基础上剖析古典诗词传达给后人能写能感的诗心力量,融合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形成独树一帜的“兴发感动”说。现代诗歌是古典诗歌的继承与创造,借助“兴发感动”说鉴赏诗词的美,发掘诗歌蕴含的人文价值,有利于促进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提升和健康品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潘慧莉 《文教资料》2006,(24):94-95
中国古典诗歌的本质特征为“意境”美,本文从“意境”的概念入手,探讨了在古典诗歌教学中实现“意境”教学的途径,指出教师只有通过对古典诗歌“意境”的分析,才能抓住诗歌的内质,才能把分析古典诗歌落实到实处,才能使学生受到古典诗歌美的熏陶,也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