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殷文  李思怡  甘雨柔 《新闻大学》2024,(2):44-56+118-119
研究以留守儿童的新媒介使用为研究对象,将一起玩手机视为儿童社会化过程中与同辈群体的“嬉戏”(play)方式,致力于讨论媒介与同辈群体这一社会化机制的关系。研究发现,“一起玩手机”对留守儿童同辈群体身份认同和社会身份认同起关键性作用,是他们的同辈群体社会化过程(媒介嬉戏),同时也是他们抗争社会化过程中所产生的身份轻视、建构个体尊严的个体化过程(尊严游戏)。  相似文献   

2.
曹玥  郑欣 《当代传播》2023,(4):54-58
亲子分离使留守儿童在教育发展方面处于劣势,而智能手机的普及为家庭教育提供了新机会。理想状态下,手机能促进亲子沟通,有利于远程教育的开展。而事实上,手机以学习的名义出现,给留守家庭教育带来了怎样的影响?研究表明,手机带来的技术赋权在促成外出务工父母实现数字亲代在位、留守儿童进行自我教育的同时也引发了手机使用监管的难题,推动了留守家庭教育场域的权力去中心化与再中心化。留守儿童、数字媒介成为新的教育主体,催生“自教育”与“它教育”两种家庭教育新模式,削弱了父母的教育权威。而数字媒介则被置于权力中心,展现出对家庭教育实践的他律作用。  相似文献   

3.
随着智媒时代的到来,媒介与家庭之间构成了一种超越以往的新型关系。本研究通过走访观察与深度访谈10户形态各异且遍布某城市各主城区的家庭,试图回答媒介逻辑对现代家庭生活运作的形塑机制以及家庭作为一种结构性的力量如何对媒介施加作用。研究发现,家庭的运作已离不开媒介所主导的逻辑,媒介维系着整个家庭的关系网络与生活秩序,变成一个“统摄”家庭运作的组织安排者。崭新的媒介技术在进入家庭之后,会再现家庭“驯化”,家庭成员充分展现主体能动性,建构与媒介技术共同交合的传播逻辑。媒介与家庭之间形成了一个双向作用的动态互构过程。  相似文献   

4.
留守儿童问题是当代中国社会所独有的一个社会弱势群体,父母监护的缺失使得留守儿童在媒体接触时缺乏监督和指导,从而不能正确对待和有效使用媒体.缺乏与父母沟通的他们只能把大量的时间交给电视,但适合农村留守儿童收看的电视节目数量极少,留守儿童所接触的媒介内容与其所生存的环境反差较大.针对这种情况,社会各方面诸如政府、学校、家庭、传媒都应该做出自己的努力,共同营造一个适合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环境.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22,(3)
媒介是情感流通的渠道和形塑情感文化的社会空间。在智能手机建构的媒介环境下,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留守儿童,其数字实践对自身情感社会化的影响问题亟待被关注。基于安徽、江苏等地的田野调查,本文尝试从多角度探讨智能手机对留守儿童情感补偿机制的建构,并对此类补偿的局限性及留守儿童情感发展新困局进行层层剖析。研究发现:家庭氛围、教育和互动等方面的不足构成留守儿童情感的原生困境,也是推动他们向数字世界迁移并寻求情感补偿的内生动力;智能手机从连接中介、网络文化和社交资本三维度分别为留守儿童提供间接性补偿、替代性补偿和移位式补偿,此“数字代偿”机制使虚拟情境下的情感社会化成为可能。但数字代偿的程度是有限的,“不充分代偿”使生发于亲子陪伴中的依恋情感难以在虚拟场域中再造,甚至衍生出更强烈的剥夺感和“虚拟化”的情感能力等“代偿异化”现象。  相似文献   

6.
当前严峻的乡村儿童手机使用问题成为社会各方讨论的焦点,但乡村父母在其中的角色却未得到应有的关注。本文以GH乡父母媒介干预为研究对象,通过民族志和问卷的方法,对这一问题展开探讨。研究发现,GH乡父母主要采取单一、威权式的规则和限制媒介干预策略,以主体性、交往性为要义的社交性干预和灵活柔性的技术方案则处在边缘位置。这一情况与特殊的乡村家庭经营理念、关系以及空间等结构复杂勾连,使原本不协调的父母媒介干预遭遇到更大的困难。这一情况在影响乡村父母对儿童手机实践脆弱的监督和引导作用的同时,还可能进一步加剧乡村家庭的亲子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7.
林仲轩  张司佳 《新闻界》2023,(2):32-43+56
教养问题及其具体的媒介干预策略问题是所有父母都要面临的重要问题,智力与发展障碍家庭父母更是在这一问题上面临多重困境和诸多挑战,更需要在结构性障碍下探索媒介干预策略以同时满足孩子风险最小化和机遇最大化的发展需求。基于民族志式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本研究尝试在关系视角下考察数字时代智力与发展障碍家庭的父母媒介干预策略,揭示了智力与发展障碍家庭父母如何探索并实践出一套适合其孩子人际关系的混合式媒介干预策略,包括采用“积极-共用”型策略促进亲子关系,“积极-限制”型策略支持熟人关系,“无力-消极”型策略拓展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广东揭阳桂东乡的12名留守儿童为例,力图通过对他们观看家庭类电视剧经验的深入质化考察,来理解电视与留守儿童的关系。基本的发现是,留守儿童的电视观看并非是一种非理性的集体无意识,而是一种能动的文化行为,体现了他们对愉悦的积极追求,对理想家庭的知识建构,以及对自我现实的关照,是其生存境遇的折射和体现。本文提出了关于对留守儿童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和社会工作干预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全球人口流动背景下,“远程家庭”已然成为一种新型社会图景,许多流动的打工父母不得不与孩子异地而居。此种情况下,父母怎样与他们留守的小孩沟通?远程抚育又如何进行?对此,该研究以录像民族志为方法,深入探索父母使用视频通话技术进行“媒介化抚育”的实践和路径。基于两年的录像田野和细致的录像分析,研究展现了远程媒介化抚育是“远程代际合作”过程,祖辈以“脚手架”角色参与其中;结合语音音律以及对远程传播中“物”的分析,论文指出媒介化抚育参与者需要调动“具身”特征、调动“物”的“示能”来构建远程亲密关系。该文为理解中国劳动力流动所带来的远程抚育与新媒介之间的相互构建关系提供了新思路,也为传播学中有关媒介、身体和物质性的探讨提供了创新方法论范式参考。  相似文献   

10.
大量青壮年农民工进城务工的背后,是被迫留在农村的留守儿童.由于缺乏亲情关爱,相当多的留守儿童迷恋媒介交流,特别是电视和网络媒体.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表明,电视和网络在留守儿童生活中并未起到提供信息、增长见识的工具性作用,而仅仅扮演了提供精神慰藉的角色.在当今媒介化社会,媒介素养已经成为公民的基本素质之一,对留守儿童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成为一项迫切而现实的课题.本文结合郑州大学12名志愿者针对河南省30名留守儿童开展的“媒介素养教育:我们在行动”,探讨了参与式行动方法在留守儿童媒介素养教育中的运用策略,并对如何实现留守儿童真正的、最大程度的参与,以及如何实现媒介素养教育的“赋权”目标进行反思,以期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留守儿童媒介素养教育提供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1.
王倩  李昕言 《当代传播》2012,(2):111-112
家庭作为儿童接触媒介的主要地点和培养媒介习惯的首要场所,对提高儿童媒介素养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建设良好的家庭媒介环境,充分发挥家庭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基础作用具有非凡的现实意义。"互联网时代未成年人媒介素养教育研究"课题组通过开展大规模问卷调查,对儿童媒介接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儿童媒介接触与使用的家庭因素进行研究并提出了从家庭和家长角度提高儿童媒介素养,培养儿童正确的媒介接触和使用习惯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张小磨 《今传媒》2008,(4):9-10
目前,中国正经历着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规模最大的人口流动。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我国农民工的人数已经接近1.5亿人,由此而造成的“流动儿童”(跟随父母至外地工作者,居所环境不佳,且颠沛流离)和“留守儿童”(父母在外地工作,儿童或独居或与无力照养的祖父母生活于原居住地)总和将近5000万人。“流动儿童”教育、生存、保护、发展问题已经越来越凸显出来,“留守儿童”由于远离父母而缺乏家庭教育和亲情教育,直接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问题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系到我国和谐社会的大局。  相似文献   

13.
目前,中国正经历着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规模最大的人口流动。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我国农民工的人数已经接近1.5亿人,由此而造成的“流动儿童”(跟随父母至外地工作者,居所环境不佳,且颠沛流离)和“留守儿童”(父母在外地工作,儿童或独居或与无力照养的祖父母生活于原居住地)总和将近5000万人。“流动儿童”教育、生存、保护、发展问题已经越来越凸显出来,“留守儿童”由于远离父母而缺乏家庭教育和亲情教育,直接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问题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系到我国和谐社会的大局。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农村留守儿童与大众传媒的接触情况这一角度出发,分析了当今传媒环境下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面临的困境,指出大众传媒在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对留守儿童的媒介接触和媒介使用行为进行引导,提升其媒介素养,并加强传媒行业的自律,使大众媒介不再是留守儿童获取精神慰藉的工具,而是他们获取知识、健康成长的有力帮手。  相似文献   

15.
陈家庚 《今传媒》2020,(2):46-49
手机媒介作为新兴媒介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其中就包括儿童群体。手机媒介对儿童的健康发育、人际关系和学习造成了影响。健康发育影响表现为身体健康危害和心理界限模糊;人际关系影响体现在交际网扩展和现实社交问题;学习影响表现为手机媒介在学习中的应用及其隐患。手机媒介作为人类发明的一种工具,应当被正确合理地运用,手机媒介影响下的儿童生活需要家庭和社区共同呵护。  相似文献   

16.
手机对青少年家庭代际传播时空的重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吉登斯的“时空分离”为理论框架,剖析了在高度现代性的社会中,青少年的手机使用对于家庭代际传播时空的重塑:手机使家庭代际传播实现了“缺场的在场”,延伸并强化了亲子之间的情感纽带;与此同时,手机延伸了父母的控制,使他们即使“身体缺场”,也能随时随地对孩子进行“微管理”;对于父母的这种“远程照料”,孩子们十分矛盾.此外,手机还使“近在咫尺”的亲子之间面临着“在场的缺场”“交流的无奈”等尴尬图景,引发亲子关系的不谐音.  相似文献   

17.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与图书馆的文化关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留守儿童问题是当前倍受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他们虽有父母,却从小生活在父母不伴左右的处境中,他们虽有父爱母爱,却无法时刻享受,他们生活在一个"爱似乎很近却很遥远"的世界里.本文就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以及他们对文化的需求进行分析,论述图书馆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对留守儿童开展文化扶贫和关怀.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至今,因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农村产生了一个新的群体“留守儿童”,这主要是指父母外出打工,孩-y:留在农村,只由父母中的一人进行照顾,或由祖父母甚至是其他亲戚代为照顾的孩子们。留守儿童属于“需要保护的儿童”,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和每个公民的保护。档案作为实现对留守儿童关爱的有效工具,亟需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处于特殊的地区、特殊的民族、特殊的年龄、特殊的际遇、特殊的成长空间.他们置身于媒介信息的洪流冲击中,但媒介素养状况不容乐观.相较于其他地区、其他类型的未成年群体,提升该地区留守儿童的媒介素养显得尤为必要与迫切.  相似文献   

20.
“留守儿童”长期缺乏家庭教育及父母的关爱,普遍存在着忧郁、怯懦、自卑等许多令人忧虑的人格缺陷,已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留守儿童”是祖国明天的建设者,他们的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兴衰,利用图书馆得天独厚的资源及良好的文化氛围为他们提供服务.是图书馆开拓服务领域的新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