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作为青年女性娱乐生活的一个部分,女性时尚杂志因其消费主义倾向而颇受诟病.本文对青年女性在阅读女性时尚杂志后的消费心理和行为进行了问卷调查,以实证研究的角度分析和探究青年女性在消费态度、消费需要与动机及购买行为方面,究竟受到了女性时尚杂志怎样的影响,这种影响是通过何种方式与渠道产生的,又体现了青年女性在消费主义大潮中怎样...  相似文献   

2.
青年女性作为爱情主题的星座命理内容的主要消费群体,在进入亲密关系时,往往借助互联网平台上的“地方性知识”来进行自我心理疏导,进而对于不理想的亲密关系实现短暂逃避,并表达对于现实社会压力的心理抵抗。本研究以青年女性星座爱好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扎根理论和深度访谈,探讨她们在亲密关系中为何频繁参考星座命理知识,并尝试理解现象背后复杂的文化和社会心理因素。研究发现,算法技术为她们提供了一个具有持续性愉悦体验,近乎于“零负反馈”的信息环境,研究者谓之“情感茧房”。在该场域中,青年女性星座爱好者通过短暂逃避社会现实、建构理想自我来实现正向自我认知,进而对由亲密关系引发的社会压力表达心理抵抗。但是,她们做出该行为的同时,也伴随着自我异化的风险。因此,本文将青年女性星座爱好者的媒介消费行为定义为一种算法控制下的“异化抵抗”。  相似文献   

3.
新传播技术对身体形态的再现使其成为一种与技术互构的产物,也使技术化身体与主体的关系成为学者们探讨的重点.作为一项专门用于美化图片身体的媒介技术,数字美颜在网络社区深受女性喜爱,形成了浓厚的"滤镜美颜"文化,女性身体所承载的意涵也面临新的延展.基于此,本文从身体理论中真身、具身和化身的理论框架出发,剖析16位女性数字美颜...  相似文献   

4.
陈琦 《当代传播》2020,(2):103-106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前置摄像头的广泛使用,使自拍社交成为网络时代主要的人际交往方式之一。在印象管理的心理驱动下,人们通过美颜自拍进行"容颜赋意",并从他人对美颜自拍的评价中获取自我认知,从而增强自我认同。然而,人们从美颜自拍的评价和反馈中所获得的自我认同,实际上是和真实的自我有着或多或少的差异——符号的偏移因此形成,这也导致了身份误同的产生。  相似文献   

5.
蒋挺 《传媒》2018,(3):93-96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消费伦理研究开始全面展开.本文从个体情境的视角讨论了河北省中青年网络消费者的身份构建问题.研究发现:女性较男性易于在网络空间内建构自我身份;年龄越高,越易于在网络空间内找寻自我;文化资本和代码控制越强,对自我身份的敏感度越高.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阴阳师》这款网游的青年女性玩家进行深度访谈(n=9)与参与式观察法(n=1),试图探究青年女性玩家参与游戏的互动行为,进一步理解互动行为是如何参与青年女性玩家身份认同建构。研究发现,青年女性玩家的互动行为包括内容互动与人际互动,两者共同作用,促成身份认同。其中,内容互动体现为玩家对游戏角色的选择培养、对角色的二次创作;人际互动体现为社会交往、合作竞争与物品交换等。  相似文献   

7.
谭昆  张航 《青年记者》2022,(6):117-118
本文以青年视障者为研究对象,考察这一群体在社交媒体空间中的自我呈现行为,从个体化的微观视角描述了其诉诸成就的身体展演、诉诸知识的专业性呈现等自我展演形式.  相似文献   

8.
赵洁 《东南传播》2022,(5):113-116
与当下流行于社交媒体中乡村青年展现乡土特色的文化不同,大理石龙村白族青年女性通过微信等媒介实践表现出选择性地筛选乡村景观,或对乡村景观进行媒介技术性处理等现象。本文认为此现象是白族青年女性在技术可供性、主体意识和网络文化的影响下对乡村景观进行媒介技术再构的结果,是乡村白族青年女性涉足媒介技术场域之中重塑自我以及重构自我与乡村关系的网络实践。  相似文献   

9.
王娴 《东南传播》2021,(6):115-117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数字美颜技术的大众化,人像美化成为网络用户特别是90后女性群体的一种依赖性实践,其在引领新的美学价值的同时,也重塑着互联网一代的社交方式.笔者将90后女性热衷"人像美化"这一行为,与技术赋权、"他者镜像"、身份认同偏移及媒介审美霸权等相关观点进行辩证讨论,剖析人像美化的依赖性如何彰显数字时代的形象焦虑,进而对当代年轻女性社交平台中的自我凝视和拟态真实形成较为深刻的把握.90后女性在"他者"期待视野下不断加工和改造自己的人像图片,是媒介技术对人像美化进行赋权的过程,也隐含着整个社会对"女性美"的文化想象.  相似文献   

10.
沈升 《视听》2022,(3):40-42
青年是新时代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性推动力,国家正积极为青年拓宽阶层流动的外部渠道.然而由于价值观教育引导的不足,部分亚文化青年缺少参与社会事务的内部推力.青年亚文化群体在表达自我观点与进行自我表演的基础上获得他者的凝视,在看与被看的双向互动中构建群体身份,以降维交流的方式满足自我的认同诉求.基于对青年亚文化群体自我诉求的研...  相似文献   

11.
"吃货"、"屌丝"、"女汉子"、"宅男/女"……这些网络流行语成为了网络标签,被中国网民贴在自己或他人身上。透过青年网民的网络标签行为,我们不难窥视出其行为背后所指向的青年亚文化意涵,这是在当代特有的社会背景下,中国青年对自我身份认同的探求以及对他们所属亚文化群体价值观的展演。  相似文献   

12.
国家创新体系中学术期刊青年编辑的修养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黄劲松 《编辑学报》2002,14(2):142-144
青年编辑是国家创新体系中学术期刊功能的主要实现者和推动者.人才培养,特别是青年编辑人才的培养是学术期刊最重要的工作.对青年编辑自我修养与自我成才之路进行了初步探讨,对发挥青年编辑的积极作用提出了一些看法,为青年编辑的自学与交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弹幕因其碎片化、即时性、互动性、开放性的评论形式,成为备受青年群体青睐的动态交流媒介,对探讨青年群体弹幕行为的内在动机、心理诉求和价值期待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B站影视作品《上海堡垒》的弹幕文本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度汇谈、三角互证和编码分析,总结出弹幕行为包括消费内容、自我表达、社会互动3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青年群体的弹幕观影,在行为动机上表现为纯粹地追求快乐,在心理诉求上表现为满足更高层次的需要,在价值期待上表现为实现文化身份的认同。  相似文献   

14.
李华伟 《青年记者》2017,(23):49-50
作为微信上的热门功能,微信朋友圈维持既有的熟人圈,通过呈现个人生活起到沟通联系的作用;另外,微信通过“弱关系社交”将陌生人带入熟人圈子,用户的自我呈现相应发生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微信也是对用户自我存在的一种展示和确证.①这种通过朋友圈呈现的自我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自我,是经过加工后的“媒介自我”.本文根据戈夫曼的拟剧理论,采用网络观察法和深度访谈法,对不同性别、职业身份的微信朋友圈青年用户的媒介使用行为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问卷的方式对500多名微博使用者在微博热点事件传播中的心理和行为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问卷所得数据发现,青年用户在微博热点事件传播中大多扮演观望与跟风的角色,在微博中纯粹的打发时间、自我发泄者较多,对热点事件发表自我观点较少,对现有热点问题不求甚解;而引起这类现象的原因主要由青少年自身、微博管理者和高校教育工作者造成。笔者试图从青年用户在微博热点事件传播中的心理和行为分析入手,力求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及微博主管部门如何正确引导,以及青年用户应该如何正确使用微博做出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程翠  王静  胡世莲 《出版广角》2018,(15):53-55
青年科技期刊编辑是科技期刊编辑团队的新生力量,只有立足本职工作、提高工作热情、勇于追求、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才能适应行业发展,成长为编辑队伍的主力军.目前,有些青年科技期刊编辑只是应付工作,缺乏责任感和勇于追求的使命感.文章阐述了青年科技期刊编辑实现自我价值的必要性,并提出了青年编辑实现自我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短视频使用强度对当代社会女青年外貌焦虑的影响及其中介机制,采用短视频使用强度量表、身体监控量表和外貌焦虑量表对全国301名具有短视频使用经验的18到35岁的年轻女性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自我客体化、外貌焦虑、短视频使用强度、两两呈现显著正相关;2.短视频使用强度会通过自我客体化对女性外貌焦虑产生影响。研究认为:自我客体化在年轻女性短视频使用强度与产生外貌焦虑之间起中介作用。研究结论得出:年轻女性使用短视频的强度可能会引发外貌焦虑,自我客体化在其中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以一个女性角色迷群——"艾琳·艾德勒"迷群为研究切入点,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解析她们的理想自我和性别诉求.研究结果显示,"艾琳·艾德勒"迷群的形成是基于迷群内部成员对电视剧的意义建构,并且坚持迷群内的文本阐释规则.她们心目中的理想自我是成为一个智慧、独立的女性,凸显了这一群体的女性独立意识,并且她们的性别关系诉求是一种在互相超越的过程中维持的势均力敌的性别平等.  相似文献   

19.
张如 《东南传播》2018,(8):100-103
基于戈夫曼的自我呈现理论,青少年群体在音乐社交QQ群中的自我呈现行为具有以下特点:舞台固定而演员、观众时刻在变化;青少年不断融入情境、参与情境定义;虚拟前台中的理想化呈现.这些特点主要受到青少年群体特殊的心理发展阶段和所处的现实情境影响,是青年亚文化在网络环境中"抵抗"被娱乐所"消解"的表现.  相似文献   

20.
从2016年基金委公布因存在科研不端行为而退稿的事件中反思,青年编辑需要在摸索中不断提高学术不端行为的鉴别能力,建立各职能监管部门建立沟通平台,不断提高科技期刊编辑业务能力。同时,青年编辑应在工作中不断培养学习能力,在工作和学习中自我鼓励、肯定自己,探索工作中的未知,这样才能拓展知识业务水平,成为一名的综合型编辑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