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6 毫秒
1.
《中国博物馆》2009,(3):124-124
2009年8月18日至10月31日,首都博物馆举办“城市记忆——百姓之家”展,城市记忆是一些虽然零碎但却有迹可循的记录,它的积累形成了城市完整的历史。观众可以通过该展,寻觅到昔日承载着吃穿住行的800余件“老物件”,包括志愿军立功奖状、小人书、“百灵”收音机等。  相似文献   

2.
当代社会,博物馆因其混杂性的社会、文化、经济、认同取向而成为一个极富潜力的场所。在这种理念下,“设计博物馆”或“博物馆设计”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物理和建筑的显性层面,其运营、内容、技术、服务、责任等隐性层面也被纳入到讨论的范畴。《博物馆设计:故事、语调及其他》一书从博物馆建筑、信息传播、展览叙事、呈现棘手记忆、社区参与以及多元文化等各方面对广义的“博物馆设计”一词进行了深入讨论,给博物馆业界和学界提供了一些灵感,可以激发关于未来博物馆发展的可能性思考。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许多城市建立了城市博物馆。福建漳州古城记忆馆作为典型的中小型城市博物馆,利用协同造境、数字赋能、市民共创和文创变现,展现了城市特色文化。但是,漳州古城记忆馆还存在着缺乏故事打造、数字化程度不高、体验性项目少等问题,这也是国内中小型城市博物馆面临的共同困境。“IP+数字化”是当前城市博物馆破解发展困境的最好答案。城市博物馆可以通过挖掘城市文化故事,搭建数字传播矩阵,打造城市文化客厅,促进城市博物馆IP化发展,既能进一步提升城市的文化形象,又能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相似文献   

4.
陈列展览是实现博物馆社会功能的主要方式。博物馆每组织一次陈列都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从制定展览方案或设想、组建展览筹备机构、制定大纲、征集调查展览资料、总体设计到施工制作等等,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又从复杂到简炼这一“否定之否定”的质变过程。实践证明,每一个成功的展览,  相似文献   

5.
陈波 《中国博物馆》2013,(4):114-119
当今博物馆业已将工作重心从物转变到人,展览更为强调文化信息的表达,更为关注观众的理解和感受,从而为了表达的完整,藏品的范畴也前所未有地放大了,如何理解甚而处理好展览、观众与藏品三者的关系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服务社会的前提下,博物馆展览应是包含看过去的记忆,有着现实关怀,且形式多元化的当代表达。  相似文献   

6.
2013年的国际博物馆日热热闹闹地来了,很多博物馆都会在这一天亮出家底,推出各式各样的“精品展”,一些博物馆还要组织各类主题的教育活动,或剪贴,或捏塑,或表演。但是,这个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博物馆(记忆+创造力)=社会变革”,被多少人理解了?被多少人记住了?又被多少人在日后的博物馆实践中贯彻体现呢?面对这一主题,人们有太多的疑问,有太多的解读。其实,这看起来很新奇的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其核心内容是坚持博物馆特点,发挥博物馆优势,为公众提供更切实的学习发展机会,积极参与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相似文献   

7.
博物馆陈列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文物局和北京博物馆学会,于1996年3月份,联合举办了“我喜爱的博物馆展览”评选活动。这次“我喜爱的博物馆展览”评选活动的“评委会”,是由各方面的专家、博物馆主管业务的馆长、市文物局和博物馆学会的有关领导等,共17人组成。评选期间,共参观考评了北京地区大小博物馆90余个,从中共评选出30个获奖展览。 “我喜爱的博物馆展览”评选活动,不仅是评选出了获奖的展览,更重要的是总结出博物馆陈列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研究解决这些问题办法,有助于提高博物馆的陈列艺术水平,体现出博物馆陈列区别  相似文献   

8.
在博物馆的展览策划中,双线索或多线索的展览并不少见。很多展览会选择一条线索作为主线,另一条线索作为副线,两线交织并行。本文以深圳博物馆“征程——从鱼到人的生命之旅”主题展览为例,探讨了展览双线索叙事的另一种表达方法,即可以将不同的线索分开放置于不同的展场空间进行表达,两条线索既不重合又相互关联。  相似文献   

9.
博物馆除了基本陈列外,举办多样、灵活的临时展览,对形式设计人员来说,是发挥艺术想象力、不断创新的极好机会。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展览,要按照不同的特点来设计。所谓“临时”,是从展出时间而  相似文献   

10.
目前,“包容性博物馆”概念在世界博物馆学界愈发引人关注。在英国,许多博物馆都在展览中以不同的方式探索并实践这一概念,并且取得了积极的社会影响。本文回顾并总结了英国国家级与省郡级博物馆在展览中关于“包容性”的四种实践,分别为:信息层级化、临时展览、随展活动和索引博物馆。这些类型的实践已经受了时间的考验,较为成熟与成功,可以为中国的博物馆包容性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的博物馆出现了很多新的动向,可以简单描述为“以藏品为中心”到“以观众为中心”的转向。《以观众为中心:博物馆的新实践》一书作者结合多年对于欧美博物馆的观察,通过10个博物馆、艺术馆的案例分析与深度访谈,为我国博物馆融入此次变革提供了强有力的范本。这本书中所论述的博物馆内部人员职能、阐释方式、展览改造、社交活动等诸多改变,为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博物馆的组织改革和展览活动策划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实践指南。  相似文献   

12.
博物馆陈列设计的风格应当既是“包容性”又是“多元性”的,龙其是多元化、多样化、个性化的陈列设计风格,应当并且已经成为博物馆陈列工作者追求的境界,甚至可以说代表了博物馆陈列业务的发展趋势,本文以对我国部分城市博物馆陈列展览的考察和反思为基础,讨论了现代主义设计观、表现特点及其对博物馆陈列设计的影响,从功能与形式、一体与多元、清晰与虚拟、高雅与通俗五组范畴的探究,就多元化陈列设计风格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3.
现代博物馆作为底蕴深厚的社会文化机构,既是历史记忆的储藏库,也是一所公众的社会大学。博物馆以藏品为基础,通过陈列展览宣传历史文化,对广大观众进行形象直观的社会教育。能够及时地了解、获得博物馆的展览和活动讯息是吸引观众走进博物馆的第一步。博物馆应该充分调动各种社会资源、依托多种媒体加强宣传服务,将博物馆的展览、文化活动推广至社会各界,吸引公众注意力,避免出现"门庭冷落"、"自我欣赏"等情况,让展览成为博物馆与社会大众之间沟通交流的重要纽带。本文以山东博物馆2012年举办的《斯文在兹——孔府旧藏服饰特展》为例,探讨博物馆展览的宣传推广。  相似文献   

14.
正如很多博物馆学家指出的那样,博物馆的陈列展览是对“人类和人类环境见证物”进行展示、传播的主要媒介,是“藉由物件或现象传递信息”进行文化传播的一种独特形式。这一媒介发挥的作用怎样,往往成为衡量一个博物馆工作绩效和服务社会程度的重要指标,因而也成为众多博物馆管理者和从业者共同关注和努力的目标。然而,就我国博物馆情形而论,  相似文献   

15.
我们希望自己的博物馆是一个富有魅力、引人入胜的场所,无论是当地居民还是远道而至的参观者,都能在此获得满足。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在制定工作计划时,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方向。首先,我们应该想到的是观众:他们包括哪些人,他们需要的是什么以及我们怎样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如果我们的观众既有“当地居民”又有“旅游者”的话,是不是我们的展览要同时满足上述两种观众的需求?另外,我们举办的展览或陈列能否得到各种年龄、职业和和不同文化层次观众的一致喜爱? 博物馆要想取得成功.为观众提供有益的展览无疑至关重要。此外,还可以通过其它方面的努力来确保观众在博物馆参观展览期间获得有益的知识和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6.
国际先进的博物馆教育理念认为,博物馆不仅要做好展览,更要围绕和配合展览,开展一系列延伸教育和拓展服务。文章通过对欧美博物馆教育活动的考察研究,提出了博物馆教育活动和项目的三大组织管理模式:一是根据服。务对象和工作性质,实行“分众化”教育项目管理;二是对观众参观博物馆前、中、后三阶段进行“一体化”管理;三是围绕某个主题,开发一系列“衍生化”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7.
博物馆学习的研究成果表明,展览除了可以通过自身的内容来对观众施加影响之外,环境设计也同样会对观众的参观效果产生影响。因此,合理评估展览环境的效果、并针对性地发现环境设计中的不足之处,将有助于展览提升总体的教育效果和观众的参观体验。本文以2017—2018年间在山东博物馆所进行的一系列博物馆学习相关研究与展览评估实践为基础,从观众的注意力水平入手,计算展厅中各个区域的“吸引力”,进而实现对展览环境效果的评估。此外,在这一过程中发现,展厅环境中的“展线”与“照明”设计,对观众的学习效果有潜在影响,值得引起博物馆在环境设计时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换一种说法”是2004—2006年伦敦6家博物馆联合进行的展览更新改造项目的名称。在我国,尽管博物馆事业发展迅速,“千展一面”的问题却日益凸显,难以满足社会公众的文化需求,为展览“换一种说法”已经势在必行。叙事型展览,因其强大的吸引力和出色的传播力,为展览的同质化困境提供了解决之道。因此,本文基于叙事学理论,从故事和话语两个层面对展览文本展开探究,讨论如何通过人物微观叙事、丰富叙事结构和转换叙事视角进行突破与创新,让博物馆讲出更多不一样的精彩故事。  相似文献   

19.
国际博物馆协会在历次修订博物馆定义时不断提前“教育”在博物馆功能中的次序,于2007年把“教育”最终确定为博物馆的首要功能。我国博物馆行业首部全国性法规文件《博物馆条例》于2015年3月出台,再次明确强调了博物馆的教育、研究和欣赏的功能,并且把教育放在了首位。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作用就是通过不同途径传播人类文明,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养。北京汽车博物馆不断摸索和总结经验:展与教虽然“殊途”,一样可以实现“同归”,并且依托常设展览和临时展览,逐渐理清博物馆社会教育的思路,初步构建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20.
在博物馆更新改造中设置与展厅相邻的教室、实验室、活动室,开展与展览内容对应的教育活动,体现了国际上博物馆“展教结合”、加强教育功能的发展趋势。美国史密森尼国家自然史博物馆Q?rius展区即是这一趋势的产物,它将教育与展厅及其展览内容密切呼应、深化展览教育,在空间规模、功能布局、对象设定、活动规划、教育资源、人员分配、突出公众的“个体化”“参与式”和“关联型”学习等方面拥有较为成功的经验,可为我国博物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