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披碱草属与大麦属系统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禾本科中,披碱草属Elymus L.为多倍体属,约含150余种;大麦属Hordeum L.具二倍体和多倍体,约有40余种,该两属均广泛地分布于全球温带地区。该两属,尤其是披碱草属的系统分类较为困难。基于形态学的传统研究认为这两个属的系统关系较远,而细胞学研究的资料却表明,披碱草属的H染色体组起源于大麦属。笔者对来源不同的披碱草属和大麦属的物种进行了远缘杂交,并对其属间杂种F1的减数分裂中期I染色体配对行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若以披碱草属作母本,该两属有相对较高的杂交亲合力,通过对杂种幼胚进行分割和离体培养,也能获得杂种F1植株。属间杂种植株的形态介于双亲之间,但更接近于披碱草属,杂种的生殖器官发育不健全,而且所有的杂种F1均完全不育。细胞学的观察结果表明,这两个属间的杂种F1通常具有较低的减数分裂中期I染色体配对数,但有较大的变异。通过笔者的工作及掌握的形态学和细胞学的资料分析认为:披碱草属和大麦属的亲缘关系较为复杂,不能一概而论。含H染色体组的披碱草属和大麦属物种有着较近的亲缘关系,但这两个属中所含的H染色体组已产生了程度不同的分化;不含H染色体组的披碱草属及大麦属的物种具有较远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稻属Oryza L. 23种植物叶片表皮的结构特征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叶表皮的某 些性状,如在叶片脉带之间长细胞中乳突的大小和分布以及叶表皮气孔器上小乳突的数目和着生位置 在稻属的各种之间有着一定的变异规律,这在稻属各种的分类和其系统关系的研究中有一定的价值。 综合这些性状的变异特征,按照叶片下表皮脉间长细胞中乳突的大小和分布特征以及气孔器中小乳突 的数目和着生位置可将稻属这23个物种分为3组。第一组包括长颖野稻、马来野稻、疣粒野稻和颗粒 野稻,这些种的叶表皮脉间长细胞中没有大乳突和中乳突,仅偶见极稀疏分布的小乳突,气孔器中均无 小乳突。第二组包括短药野稻、二倍体和四倍体药用野稻、小粒野稻、紧穗野稻、斑点野稻、阔叶野稻、高 株野稻、大颖野稻、根茎野稻和澳洲野稻,这些种的叶表皮脉间长细胞中通常没有大、中乳突,但密布小 乳突,且大多数种的气孔器保卫细胞的近两端各有2个小乳突。第三组包括栽培稻、一年生普通野稻、 多年生普通野稻、长雄蕊野稻、展颖野稻、南方野稻、矮舌野稻、非洲栽培稻和希来特野稻,这些种的叶 表皮脉间的长细胞中常有大乳突、中乳突和小乳突,而气孔器保卫细胞的近两端各有2个明显的小乳 突,并同时常在气孔器副卫细胞的近内缘还有2~4个小乳突。  相似文献   

3.
稻属分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属(Oryza L.是禾本科中重要的植物类群,该属含20余种,广泛分布于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未来水稻育种的重大突破还将有赖于对稻属基因库中丰富种质资源,特别是野生稻资源的利用和开发。由于稻属植物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引起了众多的植物分类学家、遗传学家、育种学家和分子生物学家的广泛研究。稻属自Linnaeus于1753年建立以来的200多年中,无论在物种的数量和分类系统上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多位学者对稻属的属以下等级和种间的分类都做了详细的工作,对稻属现代分类系统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Roschevicz(1931)对稻属全面深入的研究为后来的稻属系统分类奠定了基础。Sharma &; Shastry (1965) 建立的稻属分类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受了 Roschevicz(1931)工作的影响,对属以下种以上的分类等级也处理得较合理,但是他们对稻属的分类定义较为广泛,包括了好几个如今已不放在稻属的物种。Vaughan(1989)对全球的稻属标本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查证和研究,他建立的稻属系统不仅在属的界定上更为合理,而且对稻属中各物种的形态变异、地理分布和种间的关系,都有更清楚的描述。遗憾的是,Vaughan (1989)采用的属下等级——“复合体”(complex),不符合国际植物命名法规(ICBN)的规定。Lu(1999)在对前人大量工作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对稻属的研究成果并包括了近年来发表的一些新种,建立了稻属3组7系24种的分类系统。本文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对稻属作了进一步的修订,列出了以形态特征为基础的分种检索表,并对稻属分类中仍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利用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GISH)技术快速鉴定了栽培稻与野生稻的天然异交种的基因组组成.分析了该杂种在减数分裂中期I的染色体配对情况.根据根尖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发现该杂种是具有36条染色体的三倍体;通过减数分裂中期I染色体的配对研究.发现该杂种染色体很少发生配对,绝大部分染色体以单价体形式存在:结合GISH技术的分析.证实该杂种是由A、B和C3个染色体组组成.因此该杂种是栽培稻和小粒野生稻的天然杂交种.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rDNA在重楼属Paris L.中的分布规律,利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对4种重楼属植物 的18-26S rDNA进行了定位。所有植物均为二倍体,基因组由A、B、C、D和 E5条染色体构成。(1)滇重楼P.polyphylla var.yunnanensis:2n=10=6m+4t,C和D染色体的 短臂上各有1个18-26S rDNA位点;(2)长柱重楼P.forrestii:2n=10=6m+4t,B染色体的长臂 、C和D染色体的短臂上各有1个位点;(3)五指莲P.axialis:2n=10=6m(2sat)+4t(2sat) +1-2B,C和D染色体的短臂上各有1个位点;在有1个B染色体的细胞中,B染色体没有信号点, 而有2个B染色体的细胞中,只有1个B染色体上有信号点,表明B染色体上有基因存在且其分裂 不均等;(4)大理重楼P.daliensis:2n=10=4m+2sm+2st+2t,C染色体的短臂上有1个位点。1 8-26S rDNA位点不仅出现在染色体的次缢痕上,也出现在非次缢痕位点。另外,4个种中C染 色体短臂末端均有18-26S rDNA。  相似文献   

6.
多倍化是促进高等植物发生进化的重要力量。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多倍体在形成之后其基因组是如何进化的,利用38个随机引物对芸薹属Brassica L.禹氏三角(U’Triangle)中的多倍体物种及其祖先二倍体物种进行了研究。根据扩增出的273条带计算了遗传距离,并用UPGMA法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发现,二倍体物种B.campestris(AA)与B.oleracea(CC)的亲缘关系比与B.nigra(BB)的要近;异源多倍体B.napus(AACC)比起其二倍体祖先之一B.campestris(AA)与另一个  相似文献   

7.
 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对原位杂交技术在稻属的应用进行了介绍,主要包括3个方面:(1)特定 DNA序列的定位;(2)构建染色体的物理图谱及其与遗传图谱之间的关系;(3)稻属基因组间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野黄瓜Cucumis hystrix(2n=24)是在亚洲发现的第一个染色体基数为12的黄瓜属物种。这一发现对现行的以染色体基数和地理分布为基础的黄瓜属分类系统提出了质疑。采用SSR和RAPD两种分子标记对黄瓜属22份不同类型材料的亲缘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野黄瓜C.hystrix与黄瓜C.sativus var.sativus(2n=14)间的遗传距离(SSR:0.59,RAPD:0.57)小于其与甜瓜C.melo var.melo(2n=24)间的距离(SSR:0.87,RAPD:0.70)。SS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浙江产菝葜属smilax 7个种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S.nipponica有两种核型,2n=   26和2n=32,均为3B型,但后一种细胞型的雄株的第一对染色体大小不等,可能为性染色体;S.   riparia 2n=30,属3B型;S.siebodii n=16;S. china有两个染色体数目,2n=96 和n=15;   S. davidiana 2n=32,属3B型,对减数分裂MI的观察发现n=16;S.glabra 2n=32,亦属3B   型:S. nervo-marginata var.liukiuensis 2n=32,属3C型。讨论了种间在核型上的差异、属的基数、   核型演化趋势和性染色体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测定了山羊草属Aegilops 3个组中异源多倍体物种的核rDNA ITS区序列,并用邻接法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多倍体物种的ITS区序列长度为559∽606bp,其中ITS1、ITS2分别有变异位点51、42个,且存在多态位点。多倍体种均与各自的某一祖先种构成稳定分支,说明在杂交-多倍化后,这些多倍体的ITS区在同步进化的作用下已向着其某一祖先种的ITS区进化。对于sect.Vertebrata的异源多倍体物种来说,其ITS区主要向其祖先种Ae.umbellulata(UU)的ITS区进化,这与山羊草属的细胞遗传学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在sect.Cylindropyrum和sect.Polyeides中,Ae.cylindrica(CCDD)朝着Ae.caudata (CC)进化;Ae.ventricosa(DDMvMv)朝着Ae.comosa(MM)进化;Ae.vavilovii(DDMMSS)朝着Ae.crassa (DDMM)进化。  相似文献   

11.
描述了四川无心菜属(石竹科)一新种——道孚无心菜Arenaria dawuensis A. J. Li&Q. Ban。该种具纺锤形根,聚伞花序,花柱2,线形而与纟遂瓣无心菜A. fimbriata(E. Pritz. )Mattf. 相近,但叶匙形,萼片边缘具长缘毛,花瓣短于萼片,顶端细流苏状而不同。  相似文献   

12.
对间断地分布于北美西部和喜马拉雅-中亚的一对替代种———北美火烧兰Epipactis gigantea和卵叶火烧兰E.royleana进行了分类学与植物地理学方面的讨论。提供了一幅形态图、一份地理分布图以及它们之间形态区别的表。  相似文献   

13.
描述了贵州杜鹃花属(杜鹃花科)一新种———荔波杜鹃Rhododendron liboense Z.R.Chen&K.M.Lan。该种以花序顶生,花冠粉红色,宽钟状,子房密被白色腺毛,柱头头状而近似于凉山杜鹃R.huianum Fang,但叶片狭窄,宽1.6-2.8cm,花序轴长1-3cm,花7-9朵,花冠较大,直径约8cm,花萼短小,长仅1-2mm而不同。  相似文献   

14.
对中国云南百合科一新种———粗穗球子草Peliosanthes pachystachya W.H.Chen&Y.M.Shui进行了描述和绘图。该新种的匍匐茎具长约18cm的节间,与匍匐球子草P.sinica Wang&Tang接近,但因叶具9-13条叶脉,花梗长9-10mm,无小苞片,花被片卵状三角形而明显不同。该新种因花被片卵状三角形,苞片披针形,也近似于长苞球子草P.ophiopogonoides Wang&Tang,但匍匐茎长,叶具9-13条叶脉,花梗长9-10mm,花葶和花序均较短而不同。  相似文献   

15.
竞生香青Anaphalis yangii Y. L. Chen&Y. L. Lin外形近似灰叶香青A. spodiophylla Ling&Y. L. Chen,主要的区别是叶较厚,宽椭圆形或近圆形,两面被淡黄灰色绵毛,中脉在背面明显突起,头状花序少数密集成宽1. 5-3cm的复伞房花序,总花序梗常不分枝。  相似文献   

16.
报道了产于贺兰山的顶冰花属(百合科)一新种——贺兰山顶冰花Gagea alashanica Y. Z. Zhao & L. Q. Zhao。该种因柱头头状,鳞茎外皮上端向上延伸成圆筒状,抱茎,无附属小鳞茎,植物除基生叶外,茎上具有3-4枚附生叶,无明显总苞片而与新疆顶冰花G. neopopovii Goloskokov相似,但基生叶2枚,半圆筒形;鳞茎外皮向上延伸较短,长约2. 5cm,易于区别。  相似文献   

17.
对毛茛科铁线莲属Clematis L.的茴芹铁线莲组sect.Pseudanemone进行了分 类学修订,确定此组包含约16种、3亚种和2变种;写出了此组的分类学简史和地理分布,讨论 了此组在铁线莲属的系统位置;将此组划分为3系,写出了分系、分种检索表,以及各种植物 的形态描述、地理分布、生长环境等,并附有多幅插图。(2)本组植物的花具4枚平展的萼 片,雄蕊花丝条形,被柔毛。在铁线莲属中,这样的花构造与对枝铁线莲组sect.Brachiata e的花较为相似。但本组植物为直立的亚灌木或小灌木,萼片常部分镊合状排列,部分覆瓦状 排列,通常呈卵形或宽卵形,内面常密被短柔毛或短绒毛,雄蕊花药通常条形,较长,常长 达5-9.5mm。因为具有这些较为特化的特征,此组遂比对枝铁线莲组为进化(在对枝铁线莲组 ,所有的种均为木质藤本植物,萼片4枚镊合状排列,通常呈长圆形,内面常被短柔毛,但不 被短绒毛,雄蕊花药通常长圆形,较短,长1-3mm),可能由后者演化而来,因此,茴芹铁线 莲组和对枝铁线莲组一样,也是属于铁线莲属中欧洲铁线莲演化干的一个成员。(3)如前所 述,本组的萼片常部分镊合状排列,部分覆瓦状排列。在铁线莲属中,绣球藤组sect.Cheir opsis特产日本的单型亚组subsect.Williamsianae和单性铁线莲组sect.Aspidanthera特产新 西兰的亚组subsect.Hexapetalae的萼片卷叠式也有类似情况,这说明在铁线莲属中不同演化 干上出现的部分萼片呈覆瓦状排列的情况应当是次生的,而不是原初的现象。(4)根据萼片 的毛被和花药的长度,本组被划分为3系:第1系,茴芹铁线莲系ser.Pimpinellifoliae,是本 组的原始群,含7种,特产马达加斯加中亚山区,其特征为萼片薄纸质,内面无毛或多少疏被 短柔毛,花药条形或狭长圆形,长2.2-4mm。第2系,绒毛铁线莲系ser.Villosae,含3种,特 产非洲大陆中部及南部,其特征为萼片常较厚,呈纸质或亚革质,内面密被短绒毛或密短柔 毛,花药通常条形,有时狭长圆形,长2.5-4(-5)mm。第3系,黄果铁线莲系ser.Chrysoca rpae,含6种,特产非洲大陆中部之南,其特征为萼片较厚,呈纸质或亚革质,内面通常被密 短柔毛或短绒毛,只1种无毛,花药条形,在多数种长5.8-7mm,在特产扎伊尔南部的C.kata ngensis则长8-9.5mm,是茴芹铁线莲组中最长的花药。  相似文献   

18.
描述了旌节花属(旌节花科)西域旌节花Stachyurus himalaicus Hook.f.&Thom s.ex Benth.一新亚种:紫红旌节花S.himalaicus ssp.purpureus Y.P.Zhu&Z.Y.Zhang。该新 亚种与原亚种S.himalaicus subsp.himalaicus的区别在于原亚种的花为黄色或黄绿色,而新 亚种的花为粉紫色至深紫色。此外,原亚种多生长于1300-3000m的落叶或常绿阔叶林中或林 缘,分布区由东喜马拉雅至我国西南广大地区,而新亚种仅见于东喜马拉雅地区2200-3300m 的密林中。  相似文献   

19.
报道了浙江薹草属一新种,即近头状薹草Carex subcapitata X.F.Jin,C.Z.Zheng&B.Y.Ding。新种以秆侧生,叶片狭,小穗1-2个生于各节及小穗雄雌顺序,而与大舌薹草C.grandiligulata K kenth.相近,区别在于苞鞘无毛,小穗宽卵形,近头状,长5-7mm,具4-7 朵雌花,雌花鳞片近卵形,果囊的喙长1.5-2m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