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名著<金瓶梅>自问世数百年以来,对其思想和艺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对其作者更是扑朔迷离,迄今难有定论.本文从<金瓶梅>中的方言土语以及一些习俗入手,进行了有益的探讨.认为<金瓶梅>的作者可能是河东人,或者起码在河东生活过,或者在其流传的过程中经过各种文人的加工.  相似文献   

2.
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世情小说开山之作的<金瓶梅>,几百年来一直受到评论界的关注.它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并称为明代"四大奇书".诞生于封建末世的这部作品,汲取前代小说之精华开创后代世情小说之先河,尤其影响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金瓶梅>在文学艺术上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它以一个家庭的兴衰为整个社会的缩影,融女性悲剧和商贾发迹历程于一体.其丰富的内容与高超的表现手法的确值得今人去揣摩探究.  相似文献   

3.
<边城>、<呼兰河传>、<城南旧事>、<果园城记>四篇小说创作主体的特征(个性气质,写作环境、心态及意图)与叙事策略各不相同,但却都流露着超出一般小说的巨大艺术感染力,而获得长久的艺术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续金瓶梅>中刻画的应伯爵形象和<金瓶梅>中塑造的应伯爵形象都是成功的,二者有承袭和发展关系,在把握劝善惩恶因果报应的主旨上都是准确的.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金瓶梅>问世大致经过,对20世纪的<金瓶梅>研究作了一次全面的总结.  相似文献   

6.
岳纯之 《历史教学》2003,79(4):30-33
唐太宗虽曾颁布重修<晋书>诏,但他本人与重修<晋书>活动的发起并无特殊关系.唐太宗为<晋书>的<高祖宣帝纪>、<世祖武帝纪>、<陆机、陆云传>和<王羲之传>撰作史论,有的出于其晚年的政治焦虑,有的则出于其个人的兴趣爱好,但无论出于什么缘故,都不应将之当成重修<晋书>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刘善经<四声指归>、<梁书·钟嵘传>、<南史>、<钟嵘传>和<丘迟传>所录钟嵘<诗品>资料与宋元以后刊行的<诗品>相比,有其无可比拟的文献价值,尤其是<梁书·钟嵘传>所录为完整的一篇<诗品序>,研究价值尤高.然而在实际的<诗品>研究中,往往存在用后来版本的文字判定隋、唐初人所录为讹误的颠倒是非的情况.这应引起人们对隋、唐初人所录<诗品>资料的足够重视,希望能够在更加接近<诗品>原来文献面目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对这一中国古代诗歌批评名著的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8.
<金瓶梅>写了一个又一个淫纵的场面,字里行间又都透出两个可怖的字眼--死亡.纵欲与死亡,是<金瓶梅>全部情节所努力说明和最终体现出来的主题.这是一个永远新鲜的、以生命的代价不断予以证实的人类生存的主题,从中给人们以生命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扬之水>在<诗经>中有三首.分别是<王风·扬之水>、<郑风·扬之水>和<唐风·扬之水>.<孔子诗论>第十七简"<扬之水>其爱妇悡"句中的<扬之水>应是总括这三首<扬之水>,而非其中的某一首.  相似文献   

10.
<九章>诸篇充分展现了屈原后半生的遭际和思想情怀,它和<离骚>一样,同是考察屈原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的重要文献.其中诸篇在情绪变化上有着内在的连贯性与逻辑性,<惜诵>、<思美人>、<抽思>仍含期盼之情,<哀郢>、<涉江>是承上启下之作;而<悲回风>、<怀沙>、<惜往日>则是表达了作者"欲不死而不得不死"的绝望心绪.  相似文献   

11.
《金瓶梅》问世之后 ,以《金瓶梅》人物为骨架的续书也开始登上古代小说舞台 ,如《玉娇李》、《续金瓶梅》、《隔帘花影》、《金屋梦》、《三续金瓶梅》等。对《金瓶梅》续书的研究历史和现状进行梳理 ,将有利于人们在此基础上做出更加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文龙对于《金瓶梅》的主旨有着独到的认识。在考虑《金瓶梅》是否是淫书时,其把思考的重心放在读者身上,认为读者的素质是理解《金瓶梅》是否是淫书的关键;他还结合自身生活体验来思考《金瓶梅》的“四贪”问题,认为深层次的快乐来源于心灵的自足而非欲望的满足。另外,他还指出《金瓶梅》是有慨于世事之作。  相似文献   

13.
文龙的《金瓶梅》批评反映了他的文艺观点和美学思想,这些认识可以纠正有关《金瓶梅》的某些错误看法,对《金瓶梅》的鉴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吴敢先生的《20世纪〈金瓶梅〉研究史长编》,所用皆系第一手资料,可靠、准确,堪称一部《金瓶梅》研究档案。不惟如此,在推动"金学"研究、端正学风方面,吴敢先生也作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金瓶梅》崇祯本对词话本中的赋体文学因素进行了颇具色彩的二度创作。本文以词话本为底本,通过对崇祯本删除赋、新增赋和共有赋的分析,揭示出伴随小说发展,以赋为代表的它类文体在辅助小说创作中所呈现出的规范化和雅化趋势。  相似文献   

16.
:《金瓶梅》作者问题 ,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 ,也是学术界的一个悬案。本文从《金瓶梅》的最早传播过程入手 ,对这一问题提出了新看法  相似文献   

17.
以出土文物王东洲墓志铭,勘照明代历史,校验明武宗巡视临清的事例,考证《金瓶梅》的时代背景,发现王东洲墓志铭记录的事实与《金瓶梅》的描写以及明武宗巡幸,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通过分析、考证、归纳,得出《金瓶梅》反映的是明武宗正德朝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在张竹坡的小说理论中。“寓意说”贯串了《金瓶梅》评点的始终,与苦孝说、泄愤说等共同构筑起了其批评体系的整体框架,而“王世贞著《金瓶梅》说”对这一理论框架形成具有直接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真实的人生感觉”与“三位一体的生活圈”两个断面对“金瓶梅艺术世界”的生成和构成进行解析,并讨论了“金瓶梅艺术世界”之创造性开拓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