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机接口教育应用目前仍处于非主流地位,其理论基础、技术设备、制度保障等依然存在诸多障碍。本研究从技术原理、应用潜能和应用障碍三方面阐述了脑机接口技术教育应用的优势和不足。线上教学为脑机接口教育应用提供了新的机遇,但脑机接口技术对于主流教学方式的改变有限。如果两者能有机融合、优势互补,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这可能也是脑机接口等非主流技术在后疫情时代的生存之路。  相似文献   

2.
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情感识别在教育教学研究中至关重要,能够促进教育教学策略的改进。脑机接口技术作为人工智能技术的一项重要应用,已成为情感识别领域研究热点之一。文章分析了脑机接口技术支持学习情感识别的发展动因,进而构建包括数据处理、情感表达与教学调控三个过程的脑机接口技术支持学习情感识别的应用框架,探讨了脑机接口技术在学习情感识别领域仍面临的技术鸿沟、伦理挑战与学习者的主观偏见等局限。最后提出未来脑机接口支持下的学习情感识别可从强化技术融合、发展以人为本为导向的设计,以及尊重学习者的主观需求等方面进行改进,从而保证脑机接口技术支持学习情感识别应用的可行性,并综合衡量学习状态,拓展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与创新。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人的发展立场审视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伦理问题,揭示出人工智能对人的想象力遮蔽的风险,并探讨未来教育的可能路径。文章采用文献研究和逻辑推理方法,指出想象力是人异于人工智能的重要能力,释放师生的想象是教育伦理的第一原则。以想象力为切入点,指出人工智能所形塑的虚拟景观、他者叙事、算法锁定和主奴互动遮蔽了人的真实体验、自我省思、意义生成、生命实践等,引发人的想象力退化的伦理风险。文章认为,人的想象是防止人与人工智能关系异化的关键,是人机协同不可或缺的要素。因此,未来教育应以释放想象为核心,从“以我为中心”的教育走向“以世界为中心”的教育,从注重“技术性”的教育走向强化“艺术性”的教育,从侧重“肯定性”的教育走向观照“否定性”的教育。  相似文献   

4.
基于移动学习终端的智能化课堂学习数据分析多是基于教学互动和学习结果反馈等显性学习行为实现的,可穿戴的脑机接口设备能够测量学生的认知负荷、注意力、情感等内隐状态,为智能化课堂教学提供新的技术支持。本文构建了基于脑机接口的智能化课堂应用模型,通过脑机接口与移动终端的结合,实现师生教与学风格识别匹配、学习者脑波状态测量、教师教学行为智能化支持、学生复杂能力评测等智能化教学任务。为验证模型的可行性,本文开展了两项实证研究,验证基于脑机接口实现学习风格分类的可能性,分析了常态课堂教学中学生注意力特征,并基于学生教学活动的注意力特征提出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5.
推动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加快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学界共识。当前教育数字化转型更多关注政策引领、理念探讨和设施建设,较少从教与学的关键场景出发探究数字技术赋能教育实践变革的前景、样态和机制。基于此,文章以“教学数字化转型”为切入点,阐述了教学数字化转型的价值定位和概念内涵,指出教学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在于借助数字技术手段推动教学理念、设施、手段、方法的系统变革,推动教学主体走向学生中心、教学目标走向素养导向、教学内容走向动态多元、教学方法走向灵活多样、教学评价走向智能综合、教学环境走向虚实融合;从面向学业发展的人机协同教学、面向自主探究的数字实验教学、面向深度学习的智慧课堂教学三个方面勾勒了教学数字化转型的实践场景。未来,要推动教学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落地,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学数字化转型的理论研究,完善数字化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基于数字技术的“教—学—评”一体化设计,培育教师的数字化教学胜任力。  相似文献   

6.
教育数字化是教育教学活动与数字技术融合发展的产物,是进一步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动力。教育数字化赋能高校教育教学新形态,主要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精准化教学、场景化教学、协同化教学以及混合式教学提供新动能、新路径。然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暗藏风险,诸如弱化教学对象的发展与权益,导致其元认知能力降格、教学主体交互疏离;忽视教学知识、教学价值与现实生活,使得教学及其内在价值与生活意义不彰;阻碍教学队伍的创新思维,使其沦为教学内容的“搬运工”、信息技术支配下的“依赖者”与“无思者”;诱致学生课堂自制力削弱、教师话语力相对式微,从而消解教学实效与身份认同等。当前,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高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着力用好数字教育技术,努力纾解教学风险,尤其要关切教学对象,从信息技术的应用、角色、边界等方面优化技术服务以促进人技协同;聚焦教学内容,构筑合宜场景并正确导向以凸显内容与现实;激活教学队伍,锤炼创新能力以夯实平台共建;提升教学实效,强化学生自我管理、教师课堂管理和钻研业务的责任以深化混合式教学。  相似文献   

7.
当前,智能技术与教育的全过程融合正推动教育方式发生深刻转变,同时衍生出算法歧视、技术滥用、隐私泄露和教育主体错位等技术伦理风险,如何规避风险以最大化享受智能技术红利成为智慧教育发展的重要议题。为此,文章首先分析技术伦理相关报告文件,刻画智慧教育在智能技术、教育主体、教育数据和教育监管四个向度的技术伦理取向;然后,文章剖析“教-学-管-评-练-研”六大智慧教育典型场景下的差异化技术伦理风险表征,将其产生根源归为技术工具失信、教育实践失范和师生素养不足三个层面;最后,文章从技术升级、风险管理、问责监管、数据流动和素养提升角度给出风险防范与治理建议,助力智慧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数字中国建设背景下,元宇宙通过虚实融合的数字交往深度嵌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路径的同时也面临着虚实融合衍生“去具象化”、圈群闭合衍生“去权威化”、交往耦合衍生“去中心化”等挑战。元宇宙嵌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包括:利用数字替身技术实现多场景共在参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开展仿真实践,提升个体创造力;利用沉浸式交互技术营造共情体验,强化教育价值引领。该过程存在诸多挑战,要坚持理论灌输、人文关怀和伦理逻辑,有效规避技术风险,推动元宇宙嵌入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9.
从通用大模型到教育大模型,是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深化发展的重要趋势。基于对教育大模型发展现状、典型案例、潜在挑战的分析,文章认为教育大模型是适用于教育场景、具有超大规模参数、融合通用知识和专业知识训练形成的人工智能模型,是大模型技术、知识库技术及各类智能教育技术的集成,能够推动人类学习和机器学习的双向建构,进而提出了应用驱动、共建共享的创新架构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未来应用场景,旨在建立人工智能大模型与各类数字化教育应用的开放接口,持续训练和完善能够更好地解决教育专业问题的教育场景模型,形成让广大师生常态化使用的智能教育开放模型集群和知识库,在提炼和萃取深度教育知识的同时,破解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中的风险和挑战。  相似文献   

10.
信息技术在给教学带来转型希望的同时,却常常使人忽视其潜藏的隐患。夸大的应用功能、单一的应用方式、智能接替教学活动和量化垄断教学评估,均反映出信息技术对知识教学的僭越,继而导致知识被技术异化、学生被技术拉偏、教师被技术取代的可能风险。知识的类型限度、信息技术的功能限度、师生的能力限度为信息化教学厘定适用范围。为防止知识教学被技术僭越,教育者应回归育人原点,重塑知识教学的“精神品格”;拓展应用方式,促进人技协同下的“和合共生”;匡正应用观念,寻求情境选择下的“技术具身”;锤炼应用能力,培育充满生命质感的“教学主体”;坚守技术伦理,共筑道德规约下的“善用立场”。  相似文献   

11.
现代教育呼唤走向“儿童立场”的教学,“学情前测”作为走向“儿童立场”教学有效路径之一,被越来越多的老师所认同和实践.本文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层面剖析了学情前测的优势,从而真正使教学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  相似文献   

12.
马修杰 《西藏教育》2013,(11):14-14
近年来,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可谓日臻完善、今非昔比,专任教师基本实现了“人手一机”,教室里普遍安装了“电子白板”“多媒体触控一体机”等现代化教育技术装备。它们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技术融为一体,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性,为学生创设了耳目一新的教学情景,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了课堂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云端课堂”是教育技术快速发展衍生的产物,思政课构建“云端课堂”具备教学形式多样、教学手段现代的内在优势,但在课堂系统性、实效性与教师信息素养等方面也存在不足。教学改革的推进,为思政课构建“云端课堂”提供了机遇,同时也面临投入有限及教学环境复杂的外部挑战。文章基于SWOT,从立足内外优势、补齐自身短板、规避外部风险等方面,探索了思政课构建“云端课堂”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谢宏莉 《知识文库》2023,(2):148-150
<正>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普及,推动了多个行业的发展创新。互联网+教育的方式,推动了教育改革,教学效率和质量更加突出。“云课堂”便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产物之一,通过“云课堂”的方式,实现教学课堂的外延,打破区域限制,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师生有效互动等,其优势是非常明显的。本文主要研究“云课堂”教育模式下,中职计算机教学如何进行教学创新,以供相关教师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5.
“核心素养”是目前教育教学实践中提出的更贴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教学思维。“核心素养”作为深化课程改革的热门话题,应当颠覆传统的教学理念,结合农村教学更应该以立德树人、提升乡村学生素质、建立农村学生思维多样化为主要目标。在农村学校课堂的大背景下,运用核心素养的理念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文章结合数学教学的教学案例对核心素养下农村学校课堂教学进行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16.
柏宏权  李婷 《江苏教育》2023,(13):41-43
为了加速推进教育信息化2.0进程,通过新兴技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南京市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开展5G条件下跨区域教学应用新模式的实践探索,从教育信息化的两大领域教学、教研出发,探索5G在教学和教研领域的支撑场景,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区域间合作,构建5G条件下跨区域教学应用模式协同创新实践共同体。这一探索将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提供可借鉴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7.
“基于5G条件下全息技术开展跨区域名师教研”项目由南京市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负责具体组织实施,联合南京师睿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专家领导小组,探索5G在教学教研领域的支撑场景,推动形成全息技术支撑下名师工作室跨区域教研新样态,解决了传统的远程教学与教研活动中存在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教研手段单一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文章首先总结了推动学习科学从学术研究殿堂走向课堂教学和教师教育实践的三个关键因素:一是脑研究技术及其研究成果的爆发式进展,二是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三是新时代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生态重构的现实需求。随后,文章阐释了学习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实践变革之间“转化者”的角色,并介绍了四位先行者。最后,文章分析了“应用学习科学改进教学策略”课程,提出教师教育MOOC在“互联网+”时代所承担的新型“转化者”作用。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眼动追踪技术发展迅速并已在诸多领域得以应用。基于此,文章开展了眼动追踪技术在教学领域应用的研究,通过眼动追踪技术得到可视化的关注热点图及兴趣区域关注度,并以此为依据,文章分别研究了手机、投影仪及传统板书三种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及教室空间位置对学生注意力的影响,以及眼动追踪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实验结果表明,眼动追踪技术与教学的融合,能够为优选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扩大教室“黄金区域”、开展对实验操作的过程性评价、提高教学质量、推进课堂革命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20.
在强人工智能时代,“智能+教师培训”的核心价值在于从工具理性的视角出发助力教师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发展专业能力,以更好地服务学生成长,然而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师培训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基于此,文章首先分析了“智能+教师培训”的核心价值、表现形态与关键应用场景。然后,文章从智能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性、培训数据采集的完备性、智能培训系统应用的接受性三个方面,探讨了“智能+教师培训”面临的挑战。最后,文章从做好顶层设计、坚持应用导向、系统组织实施三个维度,提出了“智能+教师培训”可持续发展的突破路径。文章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深化“智能+教师培训”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应用,为人工智能技术赋能高质量的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