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1版《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充分开发、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增强课程的开放性、生成性和教学活力具有重要意义。图片资源作为课程资源中最常见的资源,其有效使用受限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图片不在于有多美、多奇特,也不在于课堂中使用数量的多少,而在于能否根据教学目标的达成及学生当下的生活,选择适用的图片。教师如能对图片进行有针  相似文献   

2.
正《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当下,不少品社课教师已经形成了较强的资源观念,并能身体力行地积极探索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而在方便、快捷的信息社会中,需要的资料往往可以快速收集到,所以现在已经不缺课程资源了,重要的是如何在品社课堂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如何正确有效地利用好课程资  相似文献   

3.
张嵘  褚成红 《天津教育》2014,(19):39-39
请您介绍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一方面要让学生亲历收集、整理和运用信息的过程,从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积累经验,获得相关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师要有必要的指导,但是不能包办代替。《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让学生收集、整理和交流资料时,教师可以通过提出若干问题,提示收集、整理和交流资料的要点,避免学生不假思考地摘取资料,照本宣读。”  相似文献   

4.
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提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学生、家长、教师、社会人士等都是本课程的重要资源,此外本课程的资源还包括图书、报刊等文本资料;影视节目、录音、软件等音像资源以及博物馆教育基地等。  相似文献   

5.
褚成红 《天津教育》2014,(19):37-38
品德与社会课程注重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课外文本资料的交流是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运用信息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品德与社会课常用的教学活动之一。课外文本资料指教科书之外的、与教科书内容有关的文字、图片、图表等资料。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上,经常出现学生机械地宣读课外文本资料,进行资料简单堆砌的现象:一人读课外文本资料,其他人听,交流资料的活动表面化、形式化、简单化,造成读者和听者都没有多少收获,学生的思维也没有得到激活和训练。那么,如何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外文本资料交流的实效性呢?  相似文献   

6.
课程资源是学生与课堂的信息沟通纽带,包括与教学相关的一切资源。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从儿童的社会生活出发,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的综合性课程。本文分析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义,阐述了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有效利用的思路,并提出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有效利用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  相似文献   

8.
<正>《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这与陶行知先生以整个生活为课程资源的课程观十分吻合,是对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  相似文献   

9.
正《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关注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在深刻理解教材的基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有着丰厚的教育内涵,但每课的内容仅由几幅图画和简洁的文字组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致力于课程资源的整合和开发,充实教学内容,开拓教学空间。《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也指出:充分开发、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增强课程的开放性、生成性和教学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由此可见,教师应牢固树立大德育观的教育思想,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拓宽育人渠道,形成教育合力,以提高品德学科的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其他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鼓励教师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应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能否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关系到本课程性质、目标的实现,制约着课程实施的质量。"因此,品德教师一定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教学实践中挖掘课程资源,服务于课堂教学,打造高效课堂,不断提升学生的道德意识,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4.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因此,我们要加强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开发和利用各种各样的课程资源来满足学生各种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品德课程资源是品德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是指一切对品德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它的开发和利用是新课改的热点问题,也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直接导致教育方法的变革,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兴趣、创新能力将有全面的发展。对于品德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的:一、活用教材资源。充分合理使用教材,有效利用教材中的活动范例。现有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  相似文献   

16.
董明华 《小学生》2013,(12):112-112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课程资源"是新课改提出一个重要概念。而小学品德学科对课程资源的要求更为迫切,如果没有丰厚真实而多样的课程资源进行支撑,品德课程就让人感觉是纸上谈兵,无法让学生的道德向我们所期待的方向发展。教学实践中,品德课教师经常会出现困惑,为什么我们依据教材展开教学,可实效性却不强?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品德课程缺少资源,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品德教师把  相似文献   

17.
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基础,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儿童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学生的课前搜集、课前体验、课前实践能使品德与社会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这样才可能提高教学的实效、发展学生的能力,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考试周刊》2016,(35):124-125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把"培养学生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作为课程目标之一。作者在教学中发现师生对品德课前资料收集观念淡薄,形式单调,评价无声的问题,于是提出"逐步细化,培养课前收集的习惯;出奇制胜,创新课前准备的形式;及时反馈,重视课前资料的评价"三方面针对性的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能否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关系到本课程性质、目标的实现,制约着课程实施的质量.”品德与社会课程强调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开展教学,教材的开发空间较大.下面笔者就对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所进行的探索和实践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20.
<正>伴随着"三环节"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品德与社会》也承载着新的理念步入了校园与课堂。品德学科的课前预习与其他学科不同,所谓预习,也就是收集与本节课相关的材料,可以是文字材料、图片、音像资料等等,它强调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深入社会生活探究发现问题,整合各类信息。这样做有三个好处:其一让学生对生活中的缤纷复杂的现象有一个明确的定向研究目标;其二通过研究锻炼学生收集、归纳资料的能力;其三通过资料收集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怎样才能让学生真真实实、扎扎实实地投入其中,乐此不疲地做好预习?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尝试,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