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的资深编审、著名学者徐柏容先生在《现代书评学》(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版)一书中,辟有专节讨论书评与出版工作的关系。他认为:  相似文献   

2.
1982年9月,在台北办了10年之久的书评杂志《书评书目》停刊了。3年后,台北的另一家知名书评杂志《新书月刊》也正式宣布倒闭了。于是,书评界哗然。1986年书评家应凤凰写了一篇题名为《现代文学的‘书评’书》的文章,台北《自由青年》第76卷,介绍了50年代至70年代在台湾出版的书评别集。这就是司徒卫(祝丰)的《书评集》(中央文物供应社1954年版)和《书评续集》(幼狮书店1960年版,后合集为《五十年代文学评论  相似文献   

3.
吴道弘(1929年生),著名编辑家,编审,中国韬奋奖获得者,曾任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副会长,中国编辑学会副会长,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1950年2月从上海诚明文学院文学系考入上海三联书店,一直从事编辑工作。他从上世纪50年代初就开始写书评,早期的书评文章,多已散失。80年代以后的书评,结集出版的有《书评例话》、《书旅集》等。他评书约六十种,专论图书的书评文章九十多篇,  相似文献   

4.
博学多识、目光如炬的钱钟书先生,对于书评似乎没有直接说过什么好话。他于1939年2月18日在《写在人生边上》一书的序言中,起笔就是调侃所谓"书评家"的: 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假使人生真是这样,那末,我们一大半作者只能算是书评家,具有书评家的本领,无须看得几页书,议论早已发了一大堆,书评一篇写完缴卷。  相似文献   

5.
何谓书评?顾名思义:就是指对图书的评论。这说文解字般的定义对否?翻开《辞海》,书目、书序、书学、书品、书谱、书传……却唯不见书评。据有人考证: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书评,孔子评《诗经》:“《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司马迁评过《离骚》,曹丕写过《典论·论文篇》,朱熹集注过《四书五经》,金圣叹批点过六大才子书。然  相似文献   

6.
最近,读到了某先生的一篇书评《弘扬民族文化 振奋民族精神——读〈中国文化集粹丛书〉》,文中说:作者“穷日夜之力”,通读了《中国文化集粹丛书》后,“心潮激荡,浮想联翩”,欣然命笔。书评写得洋洋洒洒,极富文采,很有几分鼓动性。在这篇书评的感召下,我找来了这套15篇、19册的中型丛书,也“穷日夜之力”,通读了一遍。掩卷之余,确感获益良多,这套丛书,一如文作者所言,“内容丰富,浅而不俗,深而不艰,是一套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的优秀图书”。 然而,在捧读此套书过程中,却没有通常阅读到一本好书时那种由衷的畅然之快,反而不时产生一种被愚弄的感觉。这套丛书的《明耻篇》和《薪传篇》二书的作者正是文作者某先生。读着书,对照着书评,我们不禁要对这位先生的写书评的意图产生疑问:这篇文章,到底是书评还是广告?写作此文的本意是推荐还是推销? 我们知道,书评,尤其是推荐性书评,担负着介绍图书主旨,客观的评论图书的优劣,以指导读者阅读,进而起到引导大众阅读倾向的重任。这就牵涉到一个基本问题,即书评作者的身份。按说,这似乎不应成其为问题,书评作者自然应该是此书的读者,而不是此书的作者。不论是专门的书评作者还是普通读者,  相似文献   

7.
大凡做编辑的人多多少少要写些书评之类的文字,尤其自己策划和编辑加工过的书更是如此。常常是做编辑的时间有多久,写书评的历史就有多久。回忆起自己写过的书评常常是心存遗憾,记忆中很少有能打动自己的词语,几乎是写过之后就很少再想起它。最近一位文友寄给我一本刘海燕的《理智之年的叙事》(作家出版社,2007年),随便翻起竞再未放下而一口气读完。合上书本,  相似文献   

8.
书评文体是一种比较灵活的体裁,包括议论体、叙述体、褒贬体、书信体、对话体等。从以往书评创作的实践中,可以有一些初步的认识。以下分别举例作一些说明。 (一) 根据图书的内容而作的有针对性的评价、论述的书评,是一种议论体的书评。采用议论文的形式,往往围绕被评图书的内容或主旨展开论述。这种书评大多是对学术性论著的评论。老一辈编辑出版家赵家璧同志的《编辑忆旧》一书,是他在30年代从事进步编辑出版工作的同忆录,它以良友图书公司为半径扩展成一个面,描绘出当时进步出版事业的概貌。著名编辑家罗竹风同志曾经为这本书写过一篇书评,题为《读〈编辑忆旧〉》(《杂家与编辑》),称它是一部“书的报告文学”,“是一部有血有肉的特殊创作”。罗老是站在文化出版史的高度去评论这本书的。  相似文献   

9.
李长之(1910-1978),著名学者,文学家、文艺评论家、书评家。他从12岁起发表《森林的话》、《早晨的大雨》等作品后,一直笔耕不辍,一生中有二十几部专著、六百余篇作品问世。在他的作品中,影响很大的书评专著有两种:《鲁迅批判》、《批评精神》,散见的书评有200多篇。他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很活跃,很有影响,很有个性,多产的书评家。  相似文献   

10.
风仪兼师友     
40年前,在《人民日报》上读到一篇介绍《保卫和平》杂志中文版的书评,那时我正在学写书评,被这篇观点鲜明,引证巧妙和文笔优美的文章深深吸引住,一口气读了几遍,留下难忘的印象。书评作者署名“郁进”。原来这位“郁进”就是我们出版社的戴文葆。他从上海《大公报》调到人民出版社前后,他的学识才思和编辑功力,早就在  相似文献   

11.
书评家萧乾     
萧乾(1910-1999)是一位作家,也是一位书评家。他对中国现代书评的贡献,最突出的是书评理论。《书评研究》一书,在20世纪30年代就奠定了他中国现代书评理论家的地位。《书评研究》是他在燕京大学读书时(1933-1934)写成的毕业论文,193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虽然这只是一本不到两万字的  相似文献   

12.
甘肃人民出版社与兰州晚报联合举办的“我读甘肃版图书”书评征文颁奖大会于1990年12月10日在兰州举行。省、市宣传部及新闻出版局和省版协、出版社的有关领导出席了颁奖大会。此次书评征文活动历时半年,有全国12个省市100多名各行各业的书评爱好者参加。从见报的84篇书评文章中评出获奖作品25篇,分别向作者颁发了奖状和奖金。这些获奖书评囊括了《甘肃风物志》、《读者文摘》、《金瓜银豆·小精灵》、《敦煌实录》、《中外著名敦煌学评传》、《甘肃  相似文献   

13.
胡适与书评     
胡适(1891—1962)是中国的著名学者。他博览群书,学通古今,在治学中对各种图书不断研究评说,是一位十分出色的书评家。 胡适从清末开始,到1962年去世止,几十年间都连续不断评书。他最早的书评是16岁(1907年)时写的《胡近仁(奈何天居士吟草)序》。胡近仁是他的同乡,当时处境比较艰难,却比较达观。他写了一部抒怀的诗词集请胡适作序,胡适欣然命笔,对他的诗词集和为人做了很高的评价。胡适在清末(1908年)连续写了三篇颇有价值的书评。一  相似文献   

14.
写了很长时间的书评,我也略有心得,书评要有质量,就要弄清楚书的核心观点是什么、作者要表达什么,这是最基础的东西.不是说有了这个基础书评一定是好的但可以肯定的是,没有它书评一定是失败的.《中国经济大萧条还有多远》一书似乎在挑战我,书中以多个主题在岔开我的思维线路,我常常看得不知所云.  相似文献   

15.
著名编辑出版家伍杰、徐柏容、吴道弘主编的《中国书评精选评析》一书已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本书选辑五四运动以来散见于书籍报刊中的书评文章130篇结集而成。其中,新中国建立前39篇,新中国建立至1978年36篇,1979年至1995年55篇,选入  相似文献   

16.
王建辉1957年生,编审, 历史学博士,现任长 江出版集团董事长。1982年起从 事出版工作。曾获全国首届优秀 中青年编辑、百佳出版工作者称 号。他不仅是编辑了一批很有影 响的优秀图书的出色的编辑家, 而且,还是著有《新编辑观的追 求》、《名流随笔》、《文化的商 务》、《王建辉自选集》等著作 的学者。他对书评更是情有独 钟,出版了《书评散论》、《人在 书旅》、《思想的背影》(书评文 录)等。他是一位有实践、有理 论,名副其实的书评家。 王建辉对书评不仅钟情,而 且十分勤奋。他2001年2月14日 在《思想的背影》后记中说: “我想借这部小书替自己的书 评作一个总结,同时因为工作转 移需要开辟新的领域,且和曾经  相似文献   

17.
一、有关文章在介绍王韬编著《普法战纪》一书的产生经过时说:“1870年,他(王韬)在国外游历期间,亲自目睹昔法战争实况,写了《普法观战记》……”(《新闻知识》第84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1870年,王韬在国外游历时写的《普法观战记》……”(《新闻学简明词典》第125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以上所  相似文献   

18.
《国学典籍阅读要义》一书包括吴孟复先生的《古书读校法》(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年5月版)、《训诂通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年4月版,1984年7月第2次印刷)和《古籍研究整理通论》(台北贯雅文化公司出版,1991年11月版)三种书,现在由中国书店出版社合成一本书出版了。  相似文献   

19.
不久以前,我的故乡——浙江的编辑同行给我寄来一本《浙版书评选(1985—1986)》,封面淡雅清新、扉页环衬色调醒目,版面设计疏朗,一时爱不释手。这是《浙版书评集(1979—1984)》一书的续编,可惜这本至今没有见到过。这几年地方省市版的图书评论集陆续出版了多种。在我的案头差不多  相似文献   

20.
常风与书评     
常风(1910-2002),教授,曾任山西大学外语系主任。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在校时曾师从吴宓、叶公超、陈寅恪等名家。他喜爱书评,是活跃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很有影响的书评家。1949年以前他有两本书评专集:《弃馀集》和《窥天集》。1995年,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他的《逝水集》,书中除纳入了原《弃馀集》的内容外,新增加了《逝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