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真人秀”又叫“真实电视”.泛指由制作者制定规则,由普通人参加并录制播出的电视竞技游戏节目。真人秀节目是以“平民化”的姿态出现的.观众不仅是节目的接收者,而且是节目的参与者,甚至观众在一些节目中还拥有淘汰参赛者的权利。  相似文献   

2.
孙劲松  王从波 《新闻界》2005,(6):128-129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新闻界出现了平民化传播的理念。从中央电视台的《生活空间》诞生,到以城市平民为办报对象的都市报的崛起,再到今天电视传播的民生新闻热,平民化传播一路高歌猛进,开启了中国大众化传播的新时代。时至今日,平民化传播已走过了十五年的历程,给中国的新闻传播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现在,我们很有必要对这股传播思潮进行一番回顾和梳理。  相似文献   

3.
刘征 《视听界》2006,(1):96-97
“出镜记者”是电视新闻界的一个新鲜名词。在“出镜记者”出现以前,媒体发布新闻主要是以“编者”的身份,通过演播室主持人的口播、编前、编后以及记者做成的节目来完成的。随着新闻报道渐渐回归新闻的本体,主持人平民化倾向的出现,一批记者手持话筒站到了镜头前,一批主持人走  相似文献   

4.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电视谈话节目作为一种新的节目形态在中国悄然兴起。这种节目以一种崭新的传播理念和令人耳目一新的形式受到了大众的广泛欢迎,也使广播电视媒体越来越突出一种平民化倾向。而从我国这几年谈话节目的发展趋势看,电视谈话节目正在慢慢地向一种自然、轻松、平和的谈话方式回归,这是一种从技巧到观念上的转变,也是电视媒体更贴近生活、融入大众的表现。这种转变也对谈话类节目主持人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他们在现场的表现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5.
当代电视节目平民化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别林斯基说过:“每个民族都有两种哲理:一类是学究式的、书本的、郑重其事的、节庆才有的;另一类是日常的、家庭的、习见的,这两种哲理通常在某种程度上彼此接近,只要谁想描写一个社会,他就必须认识这两种哲理,尤其是必须研究后一种。”电视表现平民化倾向正体现了后一种哲理,在当代电视传播中平民化节目迅速流行起来,它无论在取材视点、叙事方式、制作流程和审美效果上,都有着区别于其它传播形式的独特魅力。一、平民化流行的原因1、以技术条件的发展为前提物质技术条件的发展变化,必然导致电视传播观念的变革:利用电子摄像设…  相似文献   

6.
宋田雯 《报刊之友》2013,(3):134-135
近几年,婚恋交友节目由发展到崛起的过程中,进行了不少改革与调整。其中,新闻主持人在节目中挑大梁成为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本文主要以当下热播的《非诚勿扰》、《百里挑一》、《我们约会吧》为例,分析新闻主持人“转行”主持婚恋交友节目的可能性及相较于娱乐主持人的优势,同时阐述了新闻节目主持人为婚恋交友节目带来的内容、风格方面的变化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当前电视制作领域,“平民化”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之一。对于不同的电视工作者,它的意义不尽相同,或者作为一种自觉运用的理念,或者是并未明确意识到、却在实际工作中遵守和贯彻的一项或几项原则。那么,电视创作中的这股“平民化”潮流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它由何而起,对我们当前和以后的创作和电视观念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一、“平民化”的内涵 1.素材选择视角 “平民化”一词的意义集中在节目素材的选择上,即从普通百姓的生活视角、审美趣味出发,观察生活、决定取舍、抓拍镜头。不论是格调严谨的《焦点访谈》、《新闻…  相似文献   

8.
<正>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电视综合频道有着46年深厚的历史积淀,作为福建电视的主频道、文化宣传、资讯传播的主阵地、节目创新的主力军和内容产业的主干道,她正进入一个加快发展、奋力崛起的重要历史时期。在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电视综合频道坚持“大策划、大制作、大活动、大品牌”的创作理念,为观众朋友奉献了许多精彩的节目。  相似文献   

9.
社会的高速发展,中国和国际社会的进一步接轨,使代表世界高新科技及异域风情的外来词如潮水般涌进我们的生活。媒体敏锐地捕捉并反映着这些变化.成为展示这类新词新语的重要平台和传播这类新词新语的快捷通道。进入新媒体时代,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补充合作,使新词的创造出现了一个新特点,那就是创造者的平民化和传播的直接性、广泛性。谁都可以创造并传播新词,只要新鲜、有创意,就可以被接受、被传播。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国内出版的所有关于电视理论的教科书里,电视谈话节目都被列入“新闻评论”类节目范畴之中。在中国国内所有电视台里,有关这种“脱口秀”(TALK SHOW)节目都是由新闻评论部门或者社教部门来制作。这里,便出现一个问题:在国外,为什么许多电视谈话节目是由娱乐公司来制作的?同时在许多国外电视理论的专著里,人们通常把电视谈话节目  相似文献   

11.
一般来说,晚间新闻最基本的定位是:生活化、平民化。节目注重实用性,服务性,是观众与电视之间的桥梁,而软新闻是为了增加新闻的可视性以吸引更多的观众,这与晚间新闻节目基本定位的出发点并无二至。由于地(市)电视台的观众大部分都是普通居民,平均文化程度偏低,而且相对来说生活节奏较慢,娱乐活动也不多,因此电视往往成为  相似文献   

12.
胡腾 《青年记者》2007,(14):105-105
“真人秀”最早出现于美国,在英语中最常用的词是“REALITY TV”,在汉语中也有“真实电视”的译法。它是由制作者制订规则,由普通人参与并录制播出的电视竞赛游戏节目。至少它是一种新闻传播活动,这是无可厚非的事实。新闻传播活动是一种社会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社会群体之间的信息交往活动,要能有秩序的进行,必须遵循一定的社会关系规范,受到一定的社会控制。  相似文献   

13.
跨国电视传播新格局及其“新式新闻”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国际社会的多元化 ,跨国电视传播格局也出现了新变化 ,形成了纵横交错的传播竞争架构。其主要传播特征之一的“新式新闻”传播 ,更趋于树立大新闻观和大信息观 ,体现了世界方位的新闻 (包括文化娱乐 )节目的着眼点。“新式新闻”传播使国际传播主体赢得更多的节目覆盖、话语空间或市场占有。  相似文献   

14.
电视平民化传播的心理动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三年,媒介领域最引人注目的即是“民生新闻”的兴起,以及“造星节目”的遍地开花。传播一下子“平民化”起来,这种平民化,不仅表现在节目报道方式与内容上的“平易近人”与“贴进民众”,还表现在,民众不仅仅是媒介产品的消费,而更多地成为传播过程的直接参与与记录,与以往传播权力的精英掌握与精英表达相异,平民在这次传播运动中有了更多的上升通道与表达空间,至少看上去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15.
求新、求变、求多样化,是观众对电视传播的普遍需求和观赏心理。其中,电视新闻的“周末版”伴随着观众作息方式的变化,蕴含着深厚的开发潜力。要求从制作观念、编播手法等方面创新,由此可找到新闻版面改革的一个突破口。  相似文献   

16.
电视谈话节目的文化意义和电视节目经营的观念引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央电视台电视谈话节目《实话实说》以其真诚的平民化追求表现出它的后现代文化标本的特征。大众文化经历了一百几十多年发展至今,社会走上了后现代,电视成了后现代生活之镜。后现代的价值取向是平民化。当代中国的文化观念呈现出混乱和四不像的性态,中国电视也不例外,中国电视人的观念普遍落后,他们不易看清社会发展趋势和观众的深层需求,因此节目普遍缺乏创造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社会变革时,观念意识却发挥出决定性的反作用,由于现代社会发展太快,这种反作用形成了不断的链条,因此使观念对于社会发展的引导意义极为凸显。但是中国商界文化意识极其淡薄,中国电视人要有大的作为,非要从把握社会趋势和先进观念上突破不可。电视谈话节目体现出电视传播的本质特性,它一方面制作便捷,投资少,一方面又特别需要创造者对社会趋势和先进观念的把握。因此它又是非常困难的节目。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广播、电视主持人节目在我国逐渐兴起,受到广大受众的喜爱,节目主持人也受到广泛的关注。节目中主持人以第一人称"我"出现,与听(观)众交流互动,这缩短了节目与受众的距离,提高了传播效果,为广播电视节目走近群众、吸引受众技到了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张平 《视听纵横》2002,(6):20-22
电视谈话节目是将人际问的谈话交流引入电视屏幕,并通过声画、字幕甚至是现场音乐等综合元素,将这种交流直接作为节目的形态甚至内容。自从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焦点访谈》等节目开播后,立即遍地开花,辐射到全国的大小电视台,这是电视发展的必然趋势:谈话类节目为大众构建了一个直接交流的平台,而电视媒体本身也在电子和数字技术的保障下为公众的这种交流作了技术上的支持。这种节目形态开始很受欢迎,但随后由于没有新思维的注入,节目也随之出现疲态?笔试着应用完形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场”的营造,来探索谈话节目如何营造人物访谈的场气氛,即实现节目与人的真正互动,从而提高节目的可看性。  相似文献   

19.
解读电视“民生新闻”现象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近年来,“浪潮性”出现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被誉为是中国电视新闻传播第三次革命的标志。就业界而言,自从江苏电视台《南京零距离》开创性地打出“民生新闻”的旗号后,相继引起了业内,尤其是城市电视媒体对其内容选择价值及节目组织样式的效仿。“民生新闻”也由此成为业界及学界广泛应用和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  相似文献   

20.
伴着改革开放后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广播电视媒体传播观念、传播格局的不断变化,与受众更为亲近的“对接”方式——“说新闻”在几年前应运而生了。这一新的播音形式,很快为大多数受众所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