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9 毫秒
1.
薛峰 《青年记者》2016,(35):83-84
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的发展与建设 2012年8月,腾讯公司开发出微信公众平台,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号,用户即可与特定群体实现全方位沟通.2012年8月,华中科技大学成为首个开通官方微信公众号(以下简称“官微”)的高校.调查显示,高校师生使用微信的频率非常高,高校如何利用好官微发布信息,实现互动,是各大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社交媒体提高了学术信息传播与推送效率,丰富了学术信息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学术信息在学术生态中呈跨平台传播态势,微信公众号、知识服务平台和期刊官方网站是重要的学术信息推广媒介。[方法/过程]以CSSCI来源期刊为研究对象,全面调查统计C刊微信公众号开设情况,分析C刊微信公众号运营数据和同期CNKI论文下载量之间的关系。[结果/结论]C刊微信公众号运营能力有待提升,运营数据显著影响CNKI平台论文下载量。提出C刊公众号运营应进行持续性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目的]获取当前档案信息互动现状,为档案部门提升档案利用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49个副省级以上档案机构为调查对象,统计分析档案网站、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三种在线传播媒介的互动情况,并构建互动数据集,利用文本分析技术获取档案网站互动内容的真实交互主题。[结果]在传播媒介方面,不同媒介的互动特点存在显著差异,网站媒介发展平稳,体现出双向交流的沟通者作用,微博和微信媒介的互动分别处于下降和上升态势,扮演了档案信息的播报者和宣传者角色。在传播内容方面,典型互动主题可分为个人发展类、业务指导类和查询借阅类三大主题。[结论]档案网站是档案用户与管理机构之间双向互动的最重要媒介,对互动内容的文本分析有助于发现真实的用户需求。  相似文献   

4.
官方微信已成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之一.文章分析了我国高校官微的现状,以陕西S大学官方微信为例,通过调查该校学生对官微的满意度和对高校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感受,具体分析官微在意识形态话语传播中存在的五大问题,从整合话语主体、筑牢话语底线、革新话语方式、抢占话语时机、落实话语诉求等方面提出改进策略,以期提升高校官微意识形态话语权.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新媒体蓬勃发展,微信、微博等社交工具因其草根化、社交化的特点受到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青睐。与此同时,社会公众对体育新闻的关注度也在逐步提升。在社交媒体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微博、微信等平台发布的体育新闻改变了传统体育新闻传播模式,拓宽了公众的体育新闻获取渠道。基于此,本文探讨体育新闻传播中微博、微信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在“新媒体热”的当下,肩负使命的档案工作者更应冷静面对、理性选择。本文主要采用文本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方法,首先在整体样态描述的基础上探究国家综合档案馆政务微博和微信的传播者形象塑造,接着选取统计学意义上最具代表性的官微账号探究其传播议题设置和传播内容分析。为更好地比较微博与微信的传播差异,还对微博和微信上各项指标排名都较为靠前的“江苏档案”和“抚顺档案”深入研究,并以2014年“国际档案日”为契机探讨官微的典型事件传播。本文的研究既为综合档案馆官微描述现状提出建议,也为未来新的媒介平台的出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张福颖  沈丹  倪东鸿 《编辑学报》2019,31(5):542-544
基于2018年10—11月《大气科学学报》微信公众平台在促进用户数量增长方面的4次运营实践,探讨科技期刊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提升刊物影响力的4种运营方法:微博微信联动传播交叉运营,借助学术会议集中推广,利用QQ群加力宣传,推送优质科普论文吸引关注。认为运营维护好微信公众平台用户应注意4点:注重细节服务,完善平台功能,微信内容与纸刊内容互补,坚持内容为王。  相似文献   

8.
目前,全国共有约11000家媒体在新浪微博上开通了官方微博,显示出媒体对创建微博宣传自身品牌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如何建立合适的微博模式、媒体官微如何规划与运行、如何对官微进行后期分析与完善,是传统媒体与社会化媒体融合时应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微博“前浪”还未降温,“后浪”微信又紧随而来。而继“官微”之后,政务微信也成为官民沟通的全新平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简称中国政府网)官方微博和官方微信2013年lO月11日在新华微博、腾讯微博和微信开通,是国务院政府信息公开的又一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提出政务微信公众号信息传播效果评价方法,为政务微信公众号运营推广提供参考依据和理论基础。[方法/过程]首先界定政务微信公众号信息传播效果的概念,然后结合政务微信公众号信息传播特点,从用户认知、情感和态度、用户行为、社会影响和政务微信公众号平台5个维度,选取17个政务微信公众号信息传播效果评价指标,并基于BP神经网络提出政务微信公众号信息传播效果评价方法,最后采集吉林省各消防大队的微信公众号数据验证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结果/结论]提出基于BP神经网络的政务微信公众号信息传播效果评价方法,实验证明该方法运用于政务微信公众号传播效果评价具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1.
试论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其保护工作重要性进行阐释的基础上,指出公共图书馆应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并通过参与"申遗"中资源的发掘与整理,将"活态文化"物化为有形的文献,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献保存与开发利用体系,积极做好宣传教育推广工作来发挥自己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傈僳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具民族特色,是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实地调研发现,傈僳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档保护存在针对性政策法规缺位、传承人档案缺失、相关档案部门被边缘化等现实问题。因此,应从政策法规、建档保护机制以及对传承人档案地位的重视等方面解决问题,这对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档保护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提出的新管理思潮与方法,如何使非遗档案成为助力民族紧密团结与繁荣发展的"知识资本",是知识管理理论范式下非遗档案工作的重要使命。文章将知识管理与非遗档案的收集、保管和开发利用相结合,从知识管理的知识获取、知识组织与存储、知识创造与共享三个层面,探讨其在非遗档案领域的应用问题,为非遗档案工作的创新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思路。  相似文献   

14.
高校图书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的揭示,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保护的意义,探讨高校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应起的作用,并结合工作实践探索高校图书馆如何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载者和传递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态表现。笔者以国家文化部公布的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为研究对象,以区域分布和年龄分布为研究角度,研究我国非物质文化项目传承人的现状,并针对这种现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探讨数字时代档案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运作模式及实现策略.作为公共文化资源机构,档案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既符合档案馆的基本职责,又会促进档案馆馆藏结构的优化,并能拓宽档案馆的公共服务范围.档案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的运作模式包括清晰准确的目标定位、层次分明的服务产品以及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 基于信息生态视角构建政务微信公众号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旨在为政务微信公众号服务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评价标准。[方法/过程] 运用德尔菲法构建政务微信公众号服务质量评价初始指标体系,通过相关性分析和因子分析法检验修正,最终形成评价指标体系,应用AHP法确定指标权重并对指标体系进行检验,最后选取30个具有代表性的政务微信公众号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结论] 实证结果表明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较高的实践应用价值,对政务微信公众号服务建设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在理论层面上,基于信息生态视角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为政务微信公众号服务建设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在实践层面上,通过对服务质量的科学评价和管理不断提升政务微信公众号的服务质量和效率,从而达到满足用户需求和期望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识别并分析影响政务微信公众号服务质量的关键因素,为科学评估政务微信公众号服务质量和进一步提升政务微信的综合社会效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过程]从信息生态视角构建了政务微信公众号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体系,运用DEMATEL方法对所有可能影响政务微信公众号服务质量的因素进行关联分析。[结果/结论]根据所有因素的综合影响指数排序,识别出影响政务微信公众号服务质量的关键因素,并据此提出若干提升政务微信服务质量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对微信公众号影响力进行评价研究,帮助企业客观评判微信公众号价值,指引自媒体微信公众号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不断提升影响力。[方法/过程]基于信息熵理论构建微信公众号影响力评价理论模型和数学模型,以4 876条微信公众号数据为样本,展开实证研究,并同清博指数、新榜指数进行对比分析,最后提出微信公众号影响力提升对策。[结果/结论]模型评价维度完整,变量更丰富,能够修正文章造假对影响力的数据偏差,评价效果较好,更能真实反映微信公众号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