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硕士生学制改革:一种理论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理论上,硕士生学制(培养年限)是由培养质量要求(即培养定位)、生源质量、培养条件、硕士生教育劳动的投入强度和资金投入力度等因素综合确定的;现实中,硕士生培养年限是硕士生教育各相关方对硕士生教育利益需求的相互博弈的结果。当前以缩短培养年限为特征的硕士生学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各培养单位宜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在认真调研充分酝酿的基础上,从调整培养定位、调整培养规模(结构)、提高培养效率等方面入手,在保障各有关方面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可行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硕士生学制的国际比较与改革借鉴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英国、美国、日本与中国的研究生教育都分为硕士与博士两个层次,其学制具有一定的可比性。英、美、日三国硕士生学制的发展历史对我国目前硕士生学制的改革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我国硕士生学制正在朝2年制的方向调整,这种调整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在硕士生学制调整过程中,要从课程教学、论文要求和管理方式等方面对现有教育模式进行改革,以适应新学制与新形势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从研究生教育质量观看两年制硕士生的培养质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现行某些硕士生学制、培养目标已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缩短硕士生学制是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大、类型和规格日益多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积极探索两年制硕士生培养模式,应树立正确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观,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对待其课程设置、学位论文要求和管理方式的调整,进一步推进缩短硕士生学制的改革工作。  相似文献   

4.
日前在哈尔滨召开的全国硕士研究生培养定位及硕士生学制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硕士研究生培养年限由两年半或三年缩短为两年,是硕士生学制改革的必然趋势。目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在这方面已取得了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博士生学制的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我国博士生学制的现状,认为当前我国博士生以3年为主的学制已不能适应培养目标的要求和提高质量的需要,改革的方向是适当延长学制并在此基础上扩大弹性区间.为推进博士生学制改革.我国需要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深化博士生选拔方式改革,统筹安排硕士生和博士生学制;发挥评估的导向功能,消减市场对博士生学制改革的阻力.  相似文献   

6.
缩短硕士研究生学制的探索与思考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现行的硕士生学制、培养目标已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缩短硕士生学制是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大、类型和规格日益多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笔者重点论述了缩短硕士生学制的现实必然性和操作上的可行性,并结合两年制硕士生培养试点工作的实践,探讨由此产生的培养管理问题,并对进一步完善改革的措施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东北师范大学进行硕士生培养改革的做法,即"以增强硕士生的适应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进一步加强硕士生自主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硕士生培养质量"为主旨,以"拓宽培养口径,扩大自主选择,加强实践教育,突出研究训练"为改革的基本思路,主要举措包括:明确培养目标定位,增强培养的针对性;优化培养方式,提高培养效益;改革课程设置,提高课程学习的效用;调整学位论文评价取向,突出研究训练;加强教师教育,适应社会和硕士生的需求.同时说明了改革取得的初步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硕士生学制改革“浪潮”已悄然兴起。近一两年,国内 不少重点高校都纷纷改革研究生学制,把硕士生基本学习年 限从三年调短为两年。人大、哈工大、中山大学等高校的硕 士生学制改革已经开始。清华、北大等也先后表示,将允许 硕士生两年毕业。与此同时,人大已经实行改革的哲学专业 却酝酿着从两年改回三年。上海高校态度谨慎,复旦、交大、 华东师大等学校还没有缩短硕士生学制的考虑。在南大等高 校,缩短硕士学制的方案却因反对呼声较高而遭遇“搁浅”。 缩短硕士生教育年限为我国现行法律制度所允许。1981 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1999年颁布实施的《中 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都有相应的规定。  相似文献   

9.
针对目前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硕士生学制相应缩短的情况,提倡"应用型"与"研究型"并重的研究生培养模式,避免在培养模式上的"一刀切"。提出对硕士生培养方案进行分析和整合,以满足我国国民经济对应用型人才的急需以及教育和科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高职学制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职教育学制将由三年逐步调整为两年,学制缩短后,如何改革课程体系,优化培养过程,提高教学改革,保证培养质量,已成为一个普遍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硕士研究生学制参差不齐,或许源自中国特色的基本由公立高校所构成的高校生态系统.在统一的教育行政的规制下.高校为获得生态系统中的理想位置,在硕士生培养这一评价指标上,需要倚重在校硕士生的学术成果,遂产生延长硕士生学制的动机.即使那些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院校,也不愿意遵循国际惯例,而是将硕士生学制恢复到三年(或二年半);注重同行评价的教师(尤其是导师),在"严进宽出"的硕士生培养机制中,由于"出口"环节缺乏其它有效制约措施,强烈反对二年学制,支持以三年学制(或二年半学制)来强化硕士毕业生的学术素养;高校管理者则乐于看到三年学制所提升的研究生规模及考博成绩等行政绩效.  相似文献   

12.
线性系统理论是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非常重要的主干学位课之一。我校自2007年开始在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进行硕士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工作,在教学中不仅注重基础理论、基本方法的讲授,而且更要兼顾学术型和应用型硕士生对线性系统的不同需求。本文配合硕士生培养模式改革,在线性系统的实验设计、课程内容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式改革和考试改革几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实践表明,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硕士生培养方式的改革和发展,部分高校实行或试行了两年制学制,其中以文科类专业居多。新的学制在加速人才培养、降低培养成本方面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然而,由于课程设置转换不当,导致研究生培养内部生态失衡,质量下降。如何科学设置硕士课程,以促进研究生培养的良性发展,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4.
《教育》2006,(2)
一次研讨会发出来的大声响2005年1月5日,在哈尔滨市召开的全国硕士研究生培养定位及硕士生学制研讨会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20余所大学研究生院的领导、专家发出了共同的声音:硕士研究生培养由现行的两年半或者三年缩短为两年,是硕士生学制改革的必然趋势。国务院学位办主任杨卫也认为,随着我国硕士、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和师资力量的增强,缩短硕士的培养年限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一、中国研究生培养学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现状 我国现在研究生培养的学制,硕士生阶段一般2~3年,博士生阶段3年,如果在职攻渎,适当延长1~2年,硕博连读为5年。受学制的限制,大部分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期限内修完所有的课程、完成各个教学环节和进行论文答辩。如一个硕士生进校后,先用1~1.5年的时间修完学分,然后根据学科情况进入科研实验阶段(理工农科)或资料调查阶段(文科)。博士生虽然一进校就边修课边开始跟导师做课题。  相似文献   

16.
硕士生培养模式对完善研究生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美国、俄罗斯和台湾地区硕士生培养模式各具特色,通过对其硕士生培养目标与计划、入学要求与学习期限、课程设置与学业要求、导师指导方式、科研与学位论文等进行比较研究,总结出有益经验。针对我国大陆硕士生培养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今后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的硕士研究生学制存在着两年、两年半和三年参差不齐的情况,关于研究生学制两年还是三年的争论,专家学者也未达成共识。鉴于此,总结我国研究生学制中存在的两大矛盾,即人才目标定位与学位过渡性质的矛盾和单一的培养模式与多样的社会需求的矛盾,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硕士生学制的策略,以期进一步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硕士生课程设置与实施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开展了对国内14所高校的专门问卷调查.调研内容涉及硕士生了解专业前沿的主要渠道,硕士生课程最为缺乏的教学内容,硕士生对教学组织方式及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硕士生参加创新计划项目情况,硕士生对学校专业学习资源环境的评价,以及硕士生积极投入课程学习的原因等方面.针对调研发现的相关问题,从优化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式、完善培养制度三个方面提出了进一步改革研究生课程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学术型硕士生的就读体验是硕士生培养质量的直接体现。基于全国338所研究生培养单位的69387名学术型硕士生离校反馈调查数据,从“以学生为中心”的内部视角对我国学术型硕士生的培养状况和就读体验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学术型硕士毕业生对导师指导效果、培养条件与培养环节、收获进步与能力增值等方面的评价较高,而对课程结构与教学质量、资助渠道丰富性和充足性、职业定位清晰程度等方面的评价相对较低。硕士生培养单位需要进一步从重视调整优化课程结构、明晰课程层次和区分度、增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丰富资助渠道和适度提升资助水平、注重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等方面不断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20.
为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促进我校化工专业又好又快的培养出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2010年我们对我校化工专业培养计划、培养模式进行大规模的调整,提炼和制定了一些有益的专业提升策略,并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从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产学研建设突出专业建设"工"学特色等方面,介绍我校以特色专业点建设为契机,提升专业建设质量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