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唐元 《天中学刊》2013,(6):89-93
“性善”与“性恶”、“道问学”与“尊德性”、“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汉学”与“宋学”等,都曾经作为中国古典经学的基本流派区分而广为人知。从儒家经典的形成时期一直到当下,可以将儒学史分为经典时代、后经典时代、后传记时代。这样的划分可以看出古来儒学发展的一些趋势,并对现今的中国学术提出一些展望。  相似文献   

2.
读经典的孩子可以说是“以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以“经典”为规则,学习礼仪规范;以“经典”为典范,传承民族精神;以“经典”为根基,夯实文化底蕴.让每一个孩子捧起一本书,与圣贤为友,与知识为友;与经典同行,与时代同行!  相似文献   

3.
《教师》2014,(5):F0002-F0002
关于研读社会学经典的重要性,美国社会学家默顿曾指出此举可以使自己的“独立发现”准确地定位于“重新发现”,可以更准确地引用经典并使之产生新的效果,可以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反省或重新阐述经典,  相似文献   

4.
大学工科物理是高等工科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它包含了物理学中最基本、最经典的内容(此处“经典”非“经典物理”中“经典”之含义),是后续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的先导,是工程技术人才知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大学的基础物理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工科学生的科...  相似文献   

5.
以赛促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通过组织相应的比赛,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教学策略。“国学经典”教学与比赛有效结合可以起到整合碎片知识,丰富学生知识积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国学经典读、写、说、解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国学的学习兴趣与竞争意识的作用。以赛促学的“国学经典”教学包含制定以赛促学的“国学经典”教学的规划、以赛促学的“国学经典”教学的实施、持续改进以赛促学的“国学经典”教学三环节。反思以赛促学的“国学经典”教学实践,教师需坚持学生中心原则,改进赛前指导,完善以赛促学的系统化设计。  相似文献   

6.
周朝伟 《英语辅导》2010,(2):170-176
翻译系统作为整体,具有非生物学意义上的广义“有机体”特征,因为该系统同样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具有内在规律的有机体系。《易经》是中国文化中用来解释整个宇宙人生的“经典中的经典”,完全可以用来诠释“翻译”这个“生生不息”的“有机体”。  相似文献   

7.
红色经典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学现象,构成了中国1950年代文学的主体,见证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历史沿革。红色经典的源头可以追溯到1930年代左翼文学运动时期,1950年代获得发达形态,它的影响至今犹存,特别是随着“重写文学史”与“重读经典”口号的提出及“重读”、“重写”工作的具体展开,对“红色经典”的重新审视成了不可回避的话题,在强调其艺术性的同时,对其政治性维度的研究也发生了重心转移,即将红色经典与政治美学联系起来考察,厘清其生成的内在理路与外在机缘,以求对红色经典进行全面而客观的把握。  相似文献   

8.
“合法性”一般的理解是法学或政治学意义上的,也可以做社会学和哲学的解读。美学“经典”文本解释的“合法性”主要是指一种能为公共认可的外在客观存在根据。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对中国美学‘经典’文本的解读、诠释与参照”能否成立;二是指对“中国美学‘经典’文本”解读的表述方式是否可行。  相似文献   

9.
大众阅读可以粗略分作休闲阅读和经典阅读两大类型,它们满足读者不同层次的阅读需要,具有不同的结构功能。文学教学是一种复杂的阅读行为,属经典阅读的范畴,具有言语教育、交流教育和审美教育三大教育一文化功能;它通过“指导”经典阅读而“指导”休闲阅读,在大众阅读中承担“指导角色”,并决定着一个民族的阅读质量和水准。  相似文献   

10.
经典诵读教育与国家取士制度之间的联系密切且悠久,从取士视角对我国经典诵读教育的历史脉络进行梳理可为中华经典诵读工程的推进与落实提供有益参考。通过回溯《论语》中的孔门教诲,可以发现“成于乐”是孔子对经典诵读教育的初心。其后,伴随着历代取士制度更易,经典诵读教育整体上经历了“多样化”“制度化”和“转衰化”三个历史阶段的流变。立足新时代,总结回顾经典诵读教育的初衷与历程、经验与教训,有助于守正创新,促进中华经典诵读教育实现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11.
经、经学与中国传统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历史发展来看,经、经学从其产生之时起即与教育密切相关。"经"的确立,实际上是一个由"泛称"向"专称"转化的过程,"经"就其实际内容而言,多为"史"。就"经"在古代社会的地位而言,是"载道之经";就其具体作用于社会的方式而言,则是"教科书"。经学是一套特殊的学术文化体系,其意识形态的功能与教育功能统一而不可分。两汉的儒者通过经学对六经加以适当地诠释,使六经的知识系统很好地适应了汉代封建统治帝国的需要,这是中国传统教育以"经"为教育模式的基本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2.
“红色经典“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色经典”又称“革命历史小说”。“三红一创,青山保林”等“红色经典”作品在那个火红的年代对国人起到的精神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自1988年“重写文学史”讨论开始,对“红色经典”的研究犹如雨后春笋般占据了学术研究的一席重地。论文对“重写文学史”讨论之后的“红色经典”小说文本的研究从角度的变化和方法的多元化做一总体概述(对文革“样板戏”的研究将另文概述),以期对今后“红色经典”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清代史家章学诚,从史学发展着眼,提出"六经皆史","六经"是上古政典,对后世学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他还强调"六经不可拟","六经"之意可以"师仿"等.这些认识,对人们进一步研究"六经"、探索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网络的盛行,不仅是技术上的变革,文化和观念上也是一次重大变革。网络使人们在对文本的阐释上形成群体的特点,以前,阐释经验属于个人范畴,网络时代的阐释经验则属于某个群落。阐释方式的变化,使“经典”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网络时代的“经典”不再有传统意义上“经典”的时空超越性,它只是群落的“经典”,时间上是快餐式的,网络“经典”以娱乐为目的,以游戏为手段,利用复制技术,解构传统的“经典”,而创造出属于群落的“经典”。  相似文献   

15.
研究章学诚的史学思想,“六经皆史”论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对于他这一学术思想,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迄今为止,争论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即“六经皆史”说是否是章学诚首创及对章学诚“六经皆史”说历史作用的评价。我们认为,“六经皆史”是章学诚的首创,这个史学思想既包含有积极因素,又有弊端,必须辩证、客观地评价。  相似文献   

16.
陈衍在经学上重视求真、考证,质疑宋以后十三经"取舍颇未当",提议定为"十六经";注重考辨,持论有据;对儒家经典以及儒家伦理学进行介绍和考辨,并且力议各地保送精通儒学者上大学.  相似文献   

17.
王达 《培训与研究》2006,23(11):14-15,23
明清小说的创作盛况有目共睹,就其内部的创作关系而言,存在一种经典与颠覆经典重建经典的矛盾冲突事实,这一现象的精神动因除了封建意识形态等显在因素外,由先驱经典所引发的后来者心理层面的“影响的焦虑”及“突围意识”是关键。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今时代,读“经”是必要的。但何为“经”,“当今时代”有何特点,这些问题要先搞清楚,才能进一步研究如何读经。  相似文献   

19.
作为清代最重要的文学流派,桐城派的经学研究受到尊宋思想的影响,秉持"义理"之说与汉学"考据"对立。吴汝纶却独辟蹊径,提出"因文求意"的说经方法。此法源自桐城派的相关古文理论,将古文天然具有的"辞章之学"视作治经一途。通过分析经书文章的结构规律和修辞特点等文法要素,诠释经文和经义,为晚清的经学研究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思路,并且改变了"辞章之学"在古文创作方面的单一运用方式,使其成为一门独立的经学研究方式,在古典学术领域与汉、宋二学分庭抗礼。  相似文献   

20.
大学通识教育中经典教育的挑战与因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通识教育中的经典教育,在理论上必须面对许多挑战。因为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多半是经典作者亲身体验的心路历程的表述。对于21世纪大学生的心灵而言,对经典的理解就出现以下问题:一是当今大学生与历史上经典作者之身体的社会文化特质而导致的"体知"经验难以沟通或传承。二是经典作者经由"体知"所得的"分殊"如何提炼而为"理一"。本人认为,首先是经典教育的教学应"入乎其内"而又"出乎其外"。其次是以戏剧的方式,重现经典的思想世界与人物的行谊,使大学生经由读经而"神入"经典人物的心路历程,再进而经由表演而"体知"经典人物的苦与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