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玻璃与水     
雨水打在玻璃上,又颓着玻璃窗户,一滴一滴往下落。地上,有一只盛积水的圆桶。玻璃打趣道:“天上来的水啊。你为什么弄湿了我的身子呢?”水。在玻璃上扭动,变形,下滑,它正落入桶中,一点一滴汇聚起来。水没有答话。  相似文献   

2.
喜庆热闹的猴年春节刚过两天,我家就发生了“蝈蝈闹春”的新鲜事。在我书房的地板上、窗台上、玻璃窗上爬着好几只象小蚂蚁似的碧绿蝈蝈,这是我首次在温暖的花盆里繁育出来的蝈蝈。小蝈蝈的降临给我猴年的生活带来了欣喜。  相似文献   

3.
曹斯 《青年记者》2017,(19):41-42
一个夏风沉醉的夜晚,我到暨南大学和“小鲜肉”们交流,谈到“网络爆款”,我问他们还用不用“蓝瘦、香菇~洪荒之力”这样的词汇.95后们的目光“扑闪扑闪”,又不约而同地摇摇头.看来,媒体融合时代,“抗时效”的作品是永远被需要的,它们能永葆青春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政经资讯     
话语“我当时是趴在窗台上写的……”——沈阳警察创作《中国公安廉政宣言》“老百姓坐公车上下班真不容易。”——重庆干部轮流坐公车暗访“药厂的污水没地方放了,要大家浇地。”——内蒙古一副县长带警察进村护排污“不应该过多地向居民收税。”——专家建议GDP增长最好不超1  相似文献   

5.
读了胡展奋同志发表在《新民周刊》上的特稿《湘鄂赣血吸虫惊悚调查》,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惊悚”。我真恨自己竟是如此孤陋寡闻,只道是有了伟人毛泽东那首《送瘟神》诗里的“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华夏的血吸虫皆已销声匿迹,谁知它在湘鄂赣地区竟然是那么嚣张:“天放亮了,当田鼠、野兔、家犬和耕牛都挺着大肚子,晃荡着腹水从我们的观察  相似文献   

6.
有一年快过年时,父亲用自行车驮着一个大箱子回来了。我赶紧跑上前去问父亲是什么。父亲说:“是电视机,今年咱们就能看春晚了。”“什么是电视机啊?”我问。父亲说:“打开你就知道了。”当父亲把这个黑色外壳、莹亮玻璃屏的东西放在桌上时,我伸出小手指轻轻触了触玻璃屏,很滑。父亲接上电源,拔开天线,“啪啪啪”连拧几下,那玻璃荧屏上就出现了会说话的小人儿。  相似文献   

7.
张丽 《新闻实践》2011,(10):13-14
“我长大了也想跳芭蕾舞。”小姜依扑闪着大眼睛,奶声奶气地对我说出了自己的理想。自从在电视上看到邻家小姐姐跳美美的芭蕾,5岁的姜依就立下志向。然而因为脑瘫,不要说跳舞,连简简单单的走路对于她来说都是一场艰难的斗争。此时,她正在嘉兴市秀洲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做康复训练,为了走完最后的3米路,小姜依腿脚不停打颤,额头渗出密密的汗水。  相似文献   

8.
在我家斜对面的土墙上,也不知什么时候长了一棵小柿树。它太小了,以至于我从来不曾注意它。但正是这棵柿子树,使我懂得了一个道理。一天,我没事到张老嫂子家去玩,她正忙着做鞋垫儿。看她忙成那样,我不禁戏问:“老嫂子,你做这么多鞋垫儿干什么呀?”她很认真地说:“做鞋垫儿卖呢,一双都卖六角呢。”“才六角?”我不屑地说,“你这么大的年纪了,又不缺吃穿,何必瞎折腾。”她笑而不语。吃午饭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桌旁,津津有味地吃着,我却滔滔不绝地谈论张老嫂子做鞋垫儿的事,还笑她有劲没地方使,并且特意强调了做鞋垫儿如何…  相似文献   

9.
“同志,麻烦帮我查一下迁移证存根。”一个女人的声音,我顺着声音看去.一副渴求的眼神出现在眼前。我忙着向她索取相关证件:一看,吓了一跳,身份证除人头像外,什么都不清楚,户口簿上的名字据说还是她自己填上去的,她说她这是第五次到档案局。大热的天,先帮着查查看,我这样想着。  相似文献   

10.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以下简称“国际台”)是我国外宣工作的重要窗口,承担着“向世界介绍中国、向中国介绍世界、向世界报道世界”的任务,其当前的工作重点和“十二五”期间的发展计划被广电业内广泛关注。本刊“广电人物”专栏近期采访了国际台总工程师王联,请他对国际台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11.
一天,发明家爱迪生把一只灯泡交给他的助手——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系毕业生阿普顿,要他算出玻璃灯泡的容积。阿普顿拿着灯炮琢磨了好长时间,于是用皮尺在灯泡上左右、上下量了一阵,又在纸上画了好多的草图,写满了各种尺寸,列了许多道算式,算来算去还未有个结果。爱迪生见他算得满头大汗,就对他说:“我的上帝!你还是用这个方法算吧!”他在灯泡里倒满了水递给阿普顿说:“把这些水倒进量杯里,看一看它的体积,就是灯泡的容积了。”助手听了顿时恍然大悟,于是照法很快就算了出来。青少年学习知识时,要把书本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2.
落叶     
不知不觉中,秋婆婆披着她的长纱巾,缓缓地向我们走来。渐渐地,天气变凉了,风儿也不再温柔了。大雁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往南飞,翅膀忽上忽下,我知道,它们一定是在与我告别呢。一阵风吹过,树上的叶子片片飞落,犹如一只只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美丽极了。忽然,一片树叶轻轻地掉在我的头上,我把它拿在手中,仔仔细细地观察起来:这片树叶和我的手掌差不多大,上边有大小、粗细不同的纹路,非常清晰,我想它大概就是书上说的“叶脉”了吧。它的“衣服”黄绿相间,还“剪着”水波纹一样的花边。看着看着,我不免觉得阵阵惋惜。好好的树叶为…  相似文献   

13.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师,可能是你,可能是他,路上不遇桥上遇,碰上谁就是谁吧。一天,我从乡下回城,公共汽车快开了,风风火火跑来一男一女。女的抱孩子在前,招手高声叫:“停、停!”回头又朝拎包的丈夫:“快、快!”身子刚进车厢,门“啪”地关上,她连忙跑到窗口伸手:“包、包!”站在车下的丈夫举包松手,女的挥手:“走、走!”我身边有个空坐位,她坐下,把孩子放在腿上,喘着气。“刚才你一路怎么都说的一个字?”我向她讨教。  相似文献   

14.
1993年初春的一天,寒风轻轻地吹着。张莉录完将要播出的《军事天地》节目后,走出中央电视台那幢蓝色的大楼。她走到一棵青翠的松树下,请人为她留影。“傻瓜”相机乖乖地为她留下了真实的风采:崭新的绿军装、整齐的短发、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这天,张莉太高兴了,晚上她在日记本上写下了四个大字:我爱绿色。这一天,她被正式批准入伍了。“很多观众来信问我,你一定是从那个部队或电影厂调来的。其实,我当时还是一个预备役,是借调来的。”据张莉透露,为了更好地向观众介绍部队生活和军事知识,提高人们的国防意识,1990年,中央电视…  相似文献   

15.
虽然已过去了5年,但那封退稿信我还珍藏着。每当写稿遇到挫折,失去信心,我就会翻出它,细细阅读几遍,心中就会升腾起一团火焰。那是1988年,当时还是新兵的我,偶然从《中国青年报》上看到一个新设栏目:《瞬间与十年》,反映各行各业改革开放十年来的伟大成就。于是我匆匆写了一篇征文,寄给了报社。稿子发出后,我焦急地企盼着,每天翻看《中国青年报》,希望奇迹能够出现。一个多月后的一天,我收到一封信封上印有“中国青年报”的信,待我用颤抖的手拆开封D时,看到了自己写的稿子,还附了一封信:“顾广群同志:稿子早己收到,本…  相似文献   

16.
2006年5月17日下午3时40分,一位中年妇女颤抖着双手,将一面写着“关心、有心、细心、用心、诚心、耐心、热心、贴心”的鲜红锦旗送到了南京市档案局(馆)查档接待室服务窗口工作人员胡刚手中。她热泪盈眶,饱含深情地说:“我不知道怎么感谢你,你是我的救命恩人,此刻,我不知说什么……”感人的一幕,笔者有幸目睹。  相似文献   

17.
刊中报     
书缘(散文)李登庄当新兵时,我们的连队坐落在西陲阿拉套山深处。那是一个没有鲜花没有绿草甚至连鸟儿都少的地方。面对这种环境,我没丝毫学习热情,训练也打不起精神,并愈加想家。然而,在我患肠胃炎下山住进部队医院后不久,一件小事让我深受教育,使我开始了业余读书生活。那是一个雪后寒风呼啸的上午,我输完液上街买日用品。出医院不远处,一个衣衫破烂的小姑娘正提着一篮梨叫卖。小姑娘瘦小的身子在白得凄凉的雪地里显得孤独弱小。“叔叔,买点梨吧!”我看着小姑娘冻得通红的小脸上那双扑闪着泪光的大眼睛,爱怜之情油然而生。“…  相似文献   

18.
《中国记者》杂志约我介绍如何采写《玛纳斯河谷的超生盲流村》。我乃新兵,涉足新闻不到两年,哪里敢侈谈“经验”。盛情难违,我只谈谈“新闻的背后”,因为拙作之所以能够侥幸获得1988年全国好新闻一等奖,是由于它在选材上占着“新”和“奇”二字,而它的采写内幕,也颇为“新”、“奇”。去年10月间,我报广告部的肖林同志向我和报社总编辑黄秉荣披露了一条新闻线索:玛纳斯大桥南侧河谷里发现一座“盲流村”。“村民”都是从内地来疆逃避计划生育的人。我听了心里怦然一动:好题  相似文献   

19.
清明时节回乡下扫基。出了火车站,接站的亲戚领我穿过站前广场,直奔一条僻静的小街。“我们不能在那边叫车吗?”我指着那些在广场上待客的出租车问。“哦,我们的出租车在那边。”亲戚向小街的方向一指。我有点不解。“他们找的是熟人。”早到一天的哥哥插进来解释了一句。熟人?我更加不解了。“为什么要找熟人呢?”“咳,反正要用车,把活给熟人不比给外人强吗?”亲戚的回答马上让我想到“关系”这个词。  相似文献   

20.
记得三月间,妻子从娘家韦楼村回来伤心地对我说,邻里韦学梦娶儿媳,汽车响器都用上了还嫌不阔气,又请了几挺“三响枪”,结果枪崩了,伤着三人,一人被炸得血肉模糊。喜事倒成了丧事!我一思量,很有报道价值,对那些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的人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我就急急地从妻子嘴里“掏”得“五个W”,匆匆成稿,发了出去. 一个月后的一天,妻子举着收音机激动地向我喊道:“喂,广播了!”我仔细一听,懵了——咋成了别人写的啦?原来俺“学习班”里的学员郑朝广也得到了这一消息,他可不象我这样急燥,为采访当事人他跑韦楼、上医院折腾了几趟,写成以《说说俺花钱买苦头的体会》为题的来信,也投向了河南电台。虽说我发稿早好几天,但他的稿件角度新,情节生动,比我的强多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