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张恨水对传统才子佳人小说的继承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传统才子佳人小说的影响,张恨水的生活追求中充满着才子佳人式的浪漫爱情婚姻理想.这一理想又因他所生活的时代与传统社会在时代精神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产生相应的发展.作为一名通俗文学作家,张恨水的才子佳人理想自然地体现在他笔下的才子身上,同时也表现在他的才子佳人小说风格中.  相似文献   

2.
张恨水小说成功地实现了传播,其隐性原因在于准确定位传播者与接受者关系、立足报纸副刊、引雅入俗,创作出雅俗共赏、富有文化内蕴的小说文本;其显性特征表现为通过现代传媒成功实施了小说的文本传播和影视剧传播.张恨水的经验为当代通俗文学创作及其传播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范本.  相似文献   

3.
张恨水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中著名的通俗文学大家,更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全能报人.报人角色贯穿了他全部创作的始终,对他的创作产生了非常直接的影响.从传播学的视角出发解读张恨水,可以得出一些新的结论:新闻事实作为题材直接进入小说的创作,使得张恨水的小说具有"信史"的价值;报人的职业特点,对他的创作转型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而张恨水一直坚持的小说创作的趣味性,实际上与民营报纸的市场运作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从四个层面浅谈张恨水小说中的旧文学特色与其读者群形成的关系。这四个层面分别是:文本的内容层面、文本的叙述形式层面、叙述方式层面及文本的通俗性层面。通过对这四个层面的探讨,我们发现张恨水在小说的改革中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他为大部分平民妇孺提供了精神食粮,使他们可以间接接触他们所生活的社会。  相似文献   

5.
张恨水深受佛教和道家思想的影响.其小说创作体现了明显的宗教意识,前期小说主要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后期创作则主要道家思想的影响.张恨水小说中的人物,是一种文化.镜像",体现了张恨水的一种文化思考.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以来张恨水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研究者的目光大都集中在张恨水小说上,对于其散文的研究则显得较为沉寂。新时期张恨水散文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小说研究与散文研究间的不平衡;散文能否进入现当代文学史问题;目前散文研究中显现出研究多宏观少微观、多思想少审美、《山窗小品》研究"热"与其他散文研究"冷"等现象。  相似文献   

7.
火车在现代文学叙述中不再是一个坚硬冰冷的交通工具,而是在文本叙事中起到不可低估作用的象征.它作为一个人类创造的空间,又反过来影响着人类.在芥川龙之介的小说《橘子》中,"火车"车厢这一密闭的空间成为一种身份的体现,不同等级的车厢空间划分了人与人之间的阶层.  相似文献   

8.
张恨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通俗小说大家.其小说展现了市民阶层的生活,表现了十九世纪初的中国都市风貌.这种特定的小说题材,不仅形成了张恨水小说的创作个性--长处与短处并存,而且反映了其世界观中积极和消极因素的彼此消长.  相似文献   

9.
<老人与海>与<热爱生命>分别是海明威和杰克·伦敦笔下以塑造自然环境中的"硬汉"为中心的两部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两部作品在刻画硬汉形象上有诸多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分析两篇小说中"硬汉"形象刻画上的异同,对更好地鉴赏这两篇小说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诞生于张恨水创作末期的《记者外传》在题材上却十分接近他的成名作《春明外史》。二者均描绘了一位皖籍杨姓少年于20世纪20年代到北京做记者的所见所闻。《春明外史》是青年张恨水对未来的无限遐想,《记者外传》则是暮年张恨水的严肃回瞰。不同创作阶段对同一题材的书写勾连起张恨水数十年人生的心路历程。通过将《记者外传》与《春明外史》对读,希图在互文的语境中重新审视两部小说不易察觉的隐微之处,并藉此为理解张恨水的人生观念与文学观念开拓一条新的通路。  相似文献   

11.
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中国文坛崛起的"后现代"小说为"标本",分析了中国式后现代小说文本的思维逻辑,指出其在消解生活意义的同时建立文本意义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通俗小说大师张恨水先生,在其创作的一百二十余部中长篇小说中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把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的民俗事象与小说故事情节的敷衍、环境氛围的营造及典型人物性格的刻划,融为一体.这些民俗事象是一种形象化的民俗资料,是通俗小说创作对民俗学知识理论的补充和提高.张恨水小说所表现的二十世纪初的生活类型,着力描写刻划了社会前进中中国某些地域特有的民俗生活的波澜,显示出了当时时代中国人民独特的形象性格和风貌气派.身处民俗空间地域的张恨水,情感和意识深受民俗群体凝聚力的影响,孕育了张恨水通俗小说创作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3.
"他者"的建构从来都不是自在的、客观化的,而是自我价值和自我欲望的投射.分析笛福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及其续记中"他者"的建构:地理他者、种族他者和文化他者的建构,以揭示小说中的殖民主义思想和殖民扩张的欲望.  相似文献   

14.
短篇小说是霍桑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美之艺术家》中采用了颇具特色的创作手法:含混与双重性。这一写作手法具体体现为矛盾的叙述、具有双重属性的象征物、含混、谜一般的结尾等。从本质上来说,小说文本的含混是霍桑矛盾思想和心态的体现,而这一特点也赋予作品永恒的魅力。  相似文献   

15.
1924—1930年间,张恨水主编《世界晚报》副刊《夜光》《世界日报》副刊《明珠》,在此期间写作了大量影评。这些影评包括中外电影评介、中外电影明星介绍、以及从电影生产的各个方面对中国电影环境进行多侧面多角度的分析。张恨水影评与小说对电影界的评价态度看似矛盾,其实真实展现了当时中国电影界的状况,体现了张恨水作为影评人和作家有所不同的创作心态,构成了奇特的张力。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个通俗文学作家,张恨水更多地展示在读者面前的是其柔情缠绵的一面,然而作为一个传统的中国知积分子,在国难当头的时刻,他同样表现出爱国、忧国的铮铮铁骨.抗战时期,张恨水的民族意识被充分地激发出来.  相似文献   

17.
张抗抗的小说《情爱画廊》以新颖的题材和独特的叙述方式讲诉了一个关于爱的故事,其中的图像叙事是一大亮点。从图像叙事来分析小说中文本图像与叙事。界定文本图像的概念,对小说中文本图像进行分类概括。通过分析文本图像与叙事,从另一个角度更好地解读张抗抗的这部小说。  相似文献   

18.
陈美容 《江汉学术》2011,(1):109-112
"六经注我"与"我注六经"是经典诠释中两种态度不同的诠释方法,"我注六经"采用以文本为主体,力图恢复文本原意的诠释取向;"六经注我"则是一种哲学创构活动,是诠释者构建哲学思想的取向.朱子的<大学>很好地融合了这两种诠释方法,其改"亲民"为"新民",对"新民"进行重新阐释,并赋予它以新的内涵,一方面是"我注六经"的回归圣...  相似文献   

19.
宗白华用他的"美学散步"表达了一个完整的人格理想,而他对人格理想的思考不仅与其学术有关还与他的人生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说,宗白华的一生是他所建构的人格理想的最好注解.宗白华思想中体现的"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空灵"与"充实"的张力以及对美的和谐的追求既是其美学人格理想的一部分,也是其美学人格理想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开放大学章程对"信息技术"的定位和表述以及章程如何体现信息技术对开放大学的支撑作用,选取了英国、香港、台湾、印度等国家或地区的开放大学章程以及中外两所普通高校的章程进行了文本比较和分析.通过文本分析的结果,以及对信息技术在开放大学发展中作用的调研和理解,本文对《北京开放大学章程(草案)》中如何表述"信息技术"的相关内容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