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雪  肖燕怜 《采.写.编》2018,(1):56-58,29
涵化理论是继议程设置理论之后媒介效果研究的第二大领域,运用涵化理论研究受众涵化效果的研究虽数量众多,但也普遍存在两类问题,一是主要关注"因果关系""细分化"元理论、"照搬照用"原理论问题,而忽视了所处背景的不同;二是基于新媒体环境下运用涵化理论研究受众效果,主要关注的是以时间为标准的传播特性和互动性、参与性,有待进一步深入和提高.  相似文献   

2.
大数据语境下的推送式文化在进行个性化传播的同时,也改变了传统信息接收模式。随着推送式文化产业在当下媒介技术产业中的发展愈渐成熟,受众的媒介信息获取意识从“主动搜索”转变为“被动接收”的迭代现象也愈发明显。深究此现象后发现问题实质在于主客体发展速度相对失衡,可见媒介技术与受众意识需要制衡,时代加速度与伦理适应度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3.
媒介文化全球化与当代意识形态的涵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涵化理论”角度分析了全球化进程中的媒介与民众意识形态关系。文章从媒介文化的传播形式、经济和技术背景分析了产生涵化功能的物质前提条件。同时借助拉康精神分析理论与阿尔都塞的“主体召唤”理论系统分析了媒介影响意识形态生成与认同的机理。作者认为 ,文化他者侵入是以“球土化”的形式进行的 ,受众日益加深的对媒介长时间的依赖是文化“他者”对本土民众意识形态涵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互联网与人们社会生活的深层互动日益频繁,网络所构筑的虚拟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随着受众选择自主性的增强,电视时代的"涵化理论"无法对复杂的社会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信息传播模式和内容结构的变化使得普通受众开始参与媒介拟态环境建设过程,改变了大众传播时代的线性传播模式,"涵化理论"的内涵在网络时代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涵化理论赋予了新的含义.涵化理论在目前的互联网传播环境中依然存在,但互联网的特点使得涵化理论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是对受众的单向线性影响变为了受众与媒介的双向互动.受众在互联网传播环境中通过积极参与和互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主动行为接受着互联网话语的教化和培养,这些行为和因素都在影响着涵化理论在互联网环境下的理论框架及效果评价,也影响我们对互联网受众的认知与价值发现.  相似文献   

6.
邓昕 《报刊之友》2014,(4):108-110
20世纪60年代,格伯纳等学者通过对电视传播效果进行实证研究提出“涵化理论”,揭示出大众传播在建构社会现实、影响价值观、形成受众的社会共识方面的教化作用。如今,由新型信息传播媒介所营造的新媒体时代悄然来临,部分传统传播理论遭受挑战。本文旨在对新媒体环境下的涵化理论的适应性进行探讨,并尝试结论:涵化理论的适应性确因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而受到了挑战,但却并未全然失去其原有的理论阐释力。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们对精神、心理和生活品质的需求不断提升,网络中品牌形象塑造的范畴早已超越了界面,需要深入到消费者的心理、行为方式和自我价值体现等方面。因此,传统媒介环境下,"媒介引导——受众认知——态度留存——行动转换"的单向度的受众认知模式已经不再有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互动的、多维的受众认知模式。在这种全媒体环境与认知背景下,很多企业的商业视觉形象开始走向一种动物化的战略,如天猫、京东狗、蚂蚁金服等。本文探究如何在遵循商业规律的前提下,在充分认知受众认知心理的基础上,进行商业视觉形象的动物化建构,为企业的形象战略与发展提供有益注脚。  相似文献   

8.
基于消费者行为学视角,指出了传统受众分类方式要么显得过于粗放,要么过于抽象;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媒介融合下的受众分类模式,把受众行为分为传统型、有限型和扩展型;接着对林林总总的各类媒介重新归类为三种:门户型媒介、终端型媒介和圈子型媒介;最后提出了媒介融合下的媒介选择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9.
吴颖 《新闻世界》2012,(3):78-79
在当今媒介多样化、受众碎片化、广告传播效果不佳、公众强烈依赖媒介的背景下,受现代企业公关关系理论与事件营销理论的影响,以媒介为受众的新型营销模式开始盛行。这种营销模式以商业炒作为典型。本文系统分析了在这种营销模式下,企业、媒介、公众三者的关系,以及企业如何针对媒介特性进行商业炒作,尤其是与网络媒介结合后又是如何运行的,同时结合案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信息焦虑:信息爆炸与信息污染 在传统媒介环境下,受众的媒介接触方式和接触内容是单一而有限的.进入网络媒介时代,随着Web2.0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受众对媒介的依赖进一步加强.这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信息需求方面.技术的发展让受众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海量的信息,而且信息本身来源丰富,信息量大.在这种情况下,受众会有一种信息接受强迫心理.信息强迫是指个人面对大量信息时产生的一种不确定和不安全感,为了不错过认为有价值或很重要的信息,逼迫自己不断关注搜集到的所有信息.①受众在互联网中存在很多这样的行为,比如网络购物中反复的商品信息搜索和比较、在社交媒体使用中不由自主的反复刷屏行为等.其次是信息传递方面.在网络技术的推动下,受众也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媒介内容制作者,通过自媒体、APP、门户网站等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传播个人的信息.面对众多媒体的信息,受众会担心自我信息被群体忽视或者担心自我信息被淹没,也会导致焦虑心理.比如自拍时使用美颜相机,不在微博、微信中晒出自己的自拍照会浑身不自在等等.  相似文献   

11.
刘艳 《当代传播》2005,(1):58-59
自"使用与满足"理论提出以来,关于受众需要的动机分析就成为其主要关注的课题,然而传统的研究没有深入挖掘其中媒介动机的来源、媒介动机与媒介行为的关联。本文将阐释通过受众媒介接受的使用与满足的过程,在这一环节中,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模仿、虚拟化认同和信息的再处理是实现其完成从媒介行为转化为媒介动机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12.
在媒介融合环境下,随着电视节目播出模式的变化,电视受众的收视方式、收视行为、收视需求和互动方式都相应发生了变化。文章在受众分化和媒介融合两个维度对受众媒介接触行为进行了研究。针对电视受众的流变,提出电视媒体应利用网络平台的互动性加强优质内容的传播,促使电视受众的回流,产生实际观看行为,并以网络平台优势,融合更多的视频用户,完成其传统观众经营方式的升级。  相似文献   

13.
张丽娟 《东南传播》2021,(10):137-140
新媒体是相较于传统媒体而言,利用数字技术、通过数字化媒体形式,为受众提供信息与服务的媒介形态.当代青少年成长于数字阅读和纸媒阅读并存的媒体融合环境,使得青少年的阅读方式和习惯呈现出社交化、娱乐化、碎片化的特点.通过问卷调查初步了解新媒体背景下青少年阅读现状,并基于"涵化理论"视角和调查数据,分析新媒体对青少年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潜移默化的、长期的、深远的影响,并针对现状,提出切实可以的对策及教育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14.
美国的大众传媒理论很多都论述或涉及了三个“现实”之间的复杂关系——客观存在的“社会现实”, 媒介反映的“符号现实”,以及传媒受众所理解和阐释的“观念现实”。在过去30年中,涵化理论主导了大众传播研究中关于电视对受众所产生的效果的分析研究。然而,涵化理论自问世以来不断被质询,批评,八十年  相似文献   

15.
王萍 《新闻世界》2014,(8):419-420
"第三人效果"是传播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人们在面对信息时产生的"第三人效果"认知偏差很容易导致一些非理性行为,这种"高估自己,低估他人"的认知偏差正是受众媒介素养欠缺的表现。因此,研究"第三人效果"与媒介素养之间的联系,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提升受众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大众传播媒介受到的政治、经济制约以及受众在选择、接收、反馈信息的传播过程中有限的主动性出发,说明了“受众中心论”的局限,并进一步指出只有加强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才是提高受众地位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17.
杨慧琼 《新闻界》2005,(2):43-44,51
一种普遍的观点是:网络媒介的受众是主动的,而传统媒介的受众是无自主性的接受媒介强塞给他们的信息。网络用户在搜寻信息、发布信息上不同于传统媒介受众,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和使用者,又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相似文献   

18.
受众对于媒介角色的认知及其评介是科学建构媒介化社会的重要参照.调查显示,受众对于媒介促进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等方面的作用趋于赞同,而不同层次的受众对于媒介的可信度和媒介能否解决现实问题的认知情况并不明朗.对于媒介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角色承担,受众对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评价,也为信息传播与媒介发展提供了需要解决的一些领域.  相似文献   

19.
新疆维吾尔语主流媒体传播效果的调查数据初步探究了新疆维吾尔族受众的网络媒介依赖情况。研究发现,受众与网络媒介已经建立起依赖关系,他们通过使用网络媒介满足需求,与此同时,他们受到网络媒介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会在认知和感情等方面受到影响。对于及时报道热点事件的网络媒介,受众会给予较高的注意力。目前网络媒介对他们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社会民生方面。  相似文献   

20.
伍蔚然 《新闻世界》2014,(8):407-408
互联网技术的推广和使用催生了全新的传播格局,在大众传播时代形成的传播观和传播理论受到强烈冲击,涵化理论在新媒介环境中正在发生"变异"。本文主要从涵化理论背景、主流化过程、受众认知模式等方面来分析涵化理论在新的传播技术环境下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