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媒介伦理的基础是道德哲学,儒家伦理思想和埃吕尔的技术哲学推进了当代媒介伦理学研究。新媒体语境下的媒介伦理与传统媒体没有本质区别,都应该遵循人类尊严、告知真相和非暴力的普世伦理准则。"窃听门"丑闻和"世界传播新秩序"的衰落需要我们重新思考传播伦理问题。职业伦理总的趋势是走向实践或者应用伦理,最终会走向公共伦理。媒介伦理学将继续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而存在。  相似文献   

2.
基于文学的“播植观”与基于信息学的“播映观”,正在一些出版物中形成混合型文化平台,使得媒介空间敞开,给予参与者对话的更大可能性,美国小说《S.》成为这类出版物的标志。与此同时,出版关涉的伦理,在践行“播植”理念的同时施行“播映”理念,从而达到追求同一性和承认他者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唐爱平 《传媒》2016,(20):87-89
21世纪报系问题、《中国特产报》敲诈问题等,都明确地指出媒介作为独特的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行为中存在着许多不规范、不合法的行为,没有履行其基本的社会职责,而这种现象就是学术上所谓的媒介经营伦理失范行为.近年来,从"上海外滩踩踏事件"中媒体深入报道受害者杜宜骏是否合理,到《深圳晚报》未经家属允许拍摄歌星姚贝娜遗体,新闻媒介伦理受到了日益强烈的关注.本文立足于国内媒介经营现状,分析媒介经营伦理失范的表现、原因,并从国家、媒体、受众等相关维度提出治理对策,以期为业内同仁提供有益思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构建了媒体城邦这一公共空间,也带来了媒介伦理和实践的日益复杂化,媒介已然成为组建全球道德秩序的一个重要部分;主张将世界主义作为媒体城邦的主导原则,强调通过与他者对话这一实践途径,重建全球化背景下的媒介伦理问题。  相似文献   

5.
信息技术的迭代导致出版业进入后出版时代,媒介形态及其伦理发生嬗变,它造成的不确定性,影响着读者取向异化与融合.在出版行为变化以及出版方式创新成为常态条件下,需要从媒介伦理嬗变角度,观察分析因媒介形态创新而产生的诸多后出版现象.为此,从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出发,构建广义出版意识,摈弃“逐己和追利”的逻辑反复,就具有重要的逻辑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传者和传播效果五个方面对台湾TVBS新闻台“黑道呛声影带”丑闻进行分析,认为这一丑闻实质上是收视率与媒介伦理博奕的结果,呼吁媒体业者引以为戒,建立和巩固媒介伦理的大厦,切不可片面追求收视率而置公众利益于不顾。  相似文献   

7.
图书馆员伦理昭示着个体对于他者的主观倾向和价值秉持,渗透着责任维度以个体为轴心的向外拓展和辐射.以此为分析的起点,图书馆员伦理良性效应的塑造自然对实现国民素质的提高、知识的自由传达具有极大的促进意义.图书馆作为知识效用发挥的媒介,图书馆员的个体伦理不仅促成整体伦理的存在,其属性亦直接影响图书馆业发展的社会效果.因此,探讨图书馆员伦理的范畴,以其知识性、德性、人性和责任性为着手点,进行善性的构建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生成式AI迎来爆发式增长,逐渐走进日常生活场景和媒介实践中,其伦理问题也倍受关注。除了从理论层面构筑生成式AI发展所应遵循的伦理原则之外,实践层面中观察到的用户对伦理的关切也值得研究。本研究通过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发现:尊严、真实、自主和福祉是生成式AI用户较为关注的四个维度,而公正、责任、隐私和透明度四个维度同样存在伦理风险却难以被用户察觉。基于此,本研究从用户作为伦理受益者和风险受害者的角度,将上述八个维度纳入生成式AI伦理框架,对原有AI伦理原则内涵进行了拓展和调适;并通过比较“被关注”和“被遮蔽”维度后发现,技术、专家与用户三元主体的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用户伦理思考和关切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邹云  冯涛 《兰台世界》2016,(8):53-54
董仲舒思想体系中包含丰富法律伦理思想,他从天人感应理论和人性论两方面奠定其法律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把"德主刑辅"思想作为法律伦理思想的核心理念,他在立法伦理和执法伦理两方面都具有独特的法律伦理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0.
新闻“女性化”的真相——解读《时代》的“女性封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女性化”是引人注目的后现代主义现象。20世纪70年代以来,包括美国《时代》周刊在内的许多西方主流媒体为扩大媒介市场。逐渐增加与女性相关的报道和文章。表面看这似乎代表着西方社会由男性主导的传媒空间开始朝着所谓“女性化”的方向发展,但通过对《时代》周刊封面故事的具体考察与解读,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媒体增加的只是作为生理性别的女性符号,而从社会文化层面看,这种“女性化”的真相实际是女性在媒介中被边缘化和私人化,并在男性视域里遭受到更大的文本贬抑。  相似文献   

11.
媒体传播价值的审视往往无法回避伦理抉择。伦理没有自己独立的领域,而是渗透在人们活动的一切领域。媒体传播必然受到伦理道德的影响。雪莉.贝尔吉在《媒介与冲击:大众媒介概论》中说过:“如果一个新闻媒介丧失了道德价值观,那么它就不再对社会有用,不再有任何存在下去的真正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涌米 《传媒》2019,(14):76-78
在新媒体时代,几乎所有人都要使用媒介。如何使用媒介传播信息,避免情感掺杂,保持新闻信息的客观、真实再现,是当前媒介伦理研究的重要内容。在这方面,库尔德利的观点值得关注,他认为,与媒介打交道,有必要诉诸德性伦理,发挥它对媒介使用的规范作用,获得与媒体相处的“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13.
【目的】2021年被称作“元宇宙元年”,在憧憬未来的同时,也涌现出了大批质疑的声音。元宇宙所描绘的去中心化、个人沉浸式体验的图景,可能会带来媒介技术伦理风险。【方法】文章以伦理学者克利福德·克里斯琴斯提出的“生命的神圣性”作为伦理的元规范,即真实、人性尊严、非暴力三大伦理原则作为理论视角,探讨元宇宙可能会出现的全新的伦理问题。【结果】在“真实”原则中,元宇宙所形成的“拟现实社会”会影响人们对真实的接受和认同程度;在“人性尊严”原则中,元宇宙中的“数字劳动”对人的剥削会愈演愈烈,丧失个体的自由与平等;在“非暴力”原则中,隐私侵犯的现象愈加隐蔽,导致更严重的暴力和更深的伤害。【结论】为了更好地规范元宇宙的发展,应该从技术层面、法律政策、主体的媒介素养等方面多管齐下,并且需要学界、业界共同努力明晰伦理边界,达成具有普适性的伦理准则。  相似文献   

14.
伦理规范就是道德规则,或者行为的规则,它在特定情况下指导个人行为。与政策、法律不同,伦理作为指导个人和职业的决定,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规则,它不是依靠显性的、具有强制性的条款或者文书、并通过强制性力量来规范的,而是通过人们根本的价值观、哲学与文化思想等以隐性的方式来起作用的。媒介伦理是关于职业传播者在他们的行为可能对他人产生消极影响的情况下,应该如何行动的指导方针或者道德的规则。①媒介具有社会与经济双重影响和责任,在商业利益和道德原则之间如何进行选择,对今天的媒介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考验。媒介必须确保信息的准确…  相似文献   

15.
观其 《青年记者》2010,(7):88-88
最近,读了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钟祥财先生的文章《历史发展的不确定性》。他说,思考“非意图的结果”这一命题,在哲学伦理、知识信息、思想方法、体制转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程晨 《新闻爱好者》2017,(12):87-89
在大众传播时代,媒介成为影响社会大众的重要工具。作为信息的承载者与传播者,大众传播媒体对受众的环境认知、社会行为以及价值观的形成都有着深刻影响。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大众传播媒介受利益的驱使,很容易在媒介伦理道德方面出现缺失,更甚者,一些媒体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将媒介的社会效益弃之不顾。基于此,从媒介伦理的角度,对大众传播媒介的伦理缺失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大众传播媒介承担社会责任的基本原则以及实现路径,旨在为大众传播媒介重拾社会责任提供理论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所谓核心竞争力,就是使媒体在某些方面超越竞争对手,或在某些方面让竞争对手无法模仿和抄袭,为媒体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社会地位的能力,它们一个重要的表现形式就是喻国明等人提出的“影响力”。影响力是一种控制能力,表现为影响力的发出者对于影响力的收受者在其认知、倾向、意见、态度和信仰以及外表行为等方面合目的性的控制作用。而传媒影响力从内涵上来看,就是由“吸引注意”(媒介及媒介内容的接触)和“引起合目的性的变化”(认知、情感受、意志、行为等的受动性改变)两大基本功部分构成。①本次研究将《华西都市报》的《汽车周刊》作为个…  相似文献   

18.
李姝 《出版广角》2016,(6):90-91
2015年,复旦大学出版社翻译出版了《元政治学概述》.这是阿兰·巴迪欧在2005年前发表过的政治哲学论文的合集,全书由十篇论文组成,从《反“政治哲学”》开始,至《作为真理程序的政治》结束,集合了巴迪欧哲学的精髓.本文重点研究他的真理程序,探讨他对法国大革命的分析批判,并进一步揭示美国等现代自由资本主义的人权道德主体的实质.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对于数字媒介伦理概念进行文献综述,根据现阶段数字媒介伦理发展情况,选择从网络媒介公司、新型主流媒体、自媒体、互联网用户四个主体进行概括总结.最后,本文针对数字媒介伦理概念发展的现实状况,指出现阶段该概论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做出研究发展的理论前景的展望.  相似文献   

20.
叶艳芳 《青年记者》2016,(11):71-72
1995年,《三联生活周刊》续刊启动,时任主编朱伟提出,该刊的定位是“新闻性的文化周刊”,将新闻作为由头,通过文化、历史的角度对新闻的透视,达到提炼生活观念的目的.①20多年过去了,《三联生活周刊》已成为周刊中的佼佼者,独树一帜的内容生产风格逐渐形成品牌,也取得了市场上的成功.本文以该刊1 ~ 800期(总第800期为2014年第34期)封面专题为切入点,探索其从“新闻性的文化周刊”向“综合性周刊”转型的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