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地名不仅是地理名词,而且也是文化的符号,通过地名可以了解一个民族历史上的分布范围和迁徙路线。佤语地名具有以"永"、"班"、"耿"、"达"、"斯"、"叶"字为首的六大特点,这对于进一步研究云南古地名和云南民族历史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甘孜州九龙县是多民族聚居地,不同民族语言文字标识的地名丰富多采,历史悠久。地名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信息,不仅包含了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情习俗,还蕴含着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审美情趣。地名从形成到变更、定格,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对地名进行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探讨,也是对一方水土上民族文化形成、发展的探讨。"康巴学"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进入"康巴学"研究一定有多种途径,从地名研究开始或许就是其中一条。对地名的研究与探讨在本质上是在对"康巴学"进行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地名的由来与民族的文化遗产、文化影响和文化发展等息息相关.剖析地名这块历史文化的"化石",我们可以领悟到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风貌.  相似文献   

4.
地名是一种民族文化现象。因为地名真实地反映了民族的地理、历史、语言和文化,同时也反映出民族的心态和风俗等。下面我们来看看一组源于英国地名的英语习语。  相似文献   

5.
在唐代之前,岭南有不少"高"字作词首和含有"凉(梁)"字的地名,如"高凉"和"陆梁"等,这类地名,许多专家学者曾作过考证和分析。文章从古越语的角度,以"高凉(梁)""陆梁"为例子,分析这些地名的含义,指出"高凉(梁)"是黄壮和白壮族人的含义,对研究岭南文化语言和历史具有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6.
珠江流域是中国稻作文化发源地之一,壮侗语各民族是中国南方稻作文明的开创者。广西隆安县因其具有品优类全的野生稻资源、悠远凝重的大石铲遗存、源于古越语的那文化地名,使之在珠江流域"那文化"传承及品牌打造中,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和独特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7.
保定存在按特定顺序排列的太阳崇拜遗迹。古黄河的定期泛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催生了太阳崇拜的产生,使保定出现许多以天象命名的地名。以天象命名的古九州方位在保定及其周边区域,古冀州方位就在保定中部各县。这里是五帝的历史舞台,炎黄蚩尤三族的融合、古黄河的定期泛滥、尧舜的积极治理最终使一个空前发达的文明在这里产生。文明的广泛传播使这里成为中华各民族之源、文化之源、地名之源、古九州之源,保定也因此成为中华文明之源。  相似文献   

8.
一、地名介绍: 1、霸上,古地名,一作灞上,又名霸头,因地处霸水西高原上得名。在今西安市东,为古代咸阳、长安附近的军事要地。刘邦领导农民起义军灭秦,经此进取咸阳。 2、鸿门,古地名。在今陕西临潼东北。楚汉之际,项羽入函谷关,军于此。今当地称为项羽营。  相似文献   

9.
地名是语言符号和文化符号,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研究的"活化石"。本文以云南省河口县的壮族语音译地名为研究对象,剖析当地民族语地名的结构特点和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0.
金武斌 《现代语文》2013,(4):123-126
地名是人们赋予各个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专有名称"表达了地名的语言学特征,"人们赋予"显示了地名的社会性。地名是一种重要的象征性符号,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自然和文化内涵,可以反映某一民族、某一地区以及某一历史阶段的地理特征、物产经济、历史事实(事件或人物)、历史变迁以及宗教信仰等。宁海地名反映了自古以来宁海所处浙东地区独特的地形地貌,描绘着宁海的地域特色、经济类型,记录着宁海悠久的历史史实和民间传说以及当地民众的善良美好的心理愿望和道德情操,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浙东宁海特有的语言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古代北部湾地区最早的土著居民是骆越———属百越中的一支。他们创造了北部湾地区辉煌的古代文明 ,他们的一些风俗习惯至今仍在北部湾地区的民间风俗中找到影子。东汉以后 ,骆越的名称不再见于史书 ,而代之以俚、乌浒等 ,他们的出现 ,共同构成了北部湾地区复杂的古代民族结构 ,为民族历史的发展增添了异彩  相似文献   

12.
安史之乱对李白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场战乱使李白创作的关注点走向了社会现实。同时。在对社会现实的描写中,表达了自己在战乱中的政治期待,这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政治热情的流露。较之前具有了安邦定国的现实内容。  相似文献   

13.
江苏地区的古氏族部落 ,在相当于中原的夏朝至战国末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 ,财产私有和阶级的出现和发展 ,“三代”时期形成了较多氏国、方国或诸侯国。至春秋、战国时期 ,吴、越、楚三个大诸侯国相继争夺江苏地区 ,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民族融合 ,为秦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裕固族的祖先是古代回鹘人,古代回鹘语是西部裕固语的主要嫡亲语言。通过西部裕固语中对戏剧的称谓是耶尔"yer"和回鹘文献语言中对歌唱称谓依尔"yir"的比较,我们有理有肯定古代回鹘人对戏剧的称谓也是依尔"yir"这个词。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字的国家,很早就形成了多民族交错聚居和相互杂居的状态;少数民族不但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还普遍使用汉语和汉字。根据《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资料》提供的数据,目前,少数民族文字的使用处于濒危状态;简化汉字在我国各族人民中得到广泛使用;学校是人们学习文字最主要的场所。鉴于此,在全面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同时,我们必须处理好汉语文与少数民族语文之间的关系;加强民汉双语人才的培养;倡导民族语文的学习,构建我国多民族语言文字生活的和谐。  相似文献   

16.
杨杭 《重庆师专学报》2010,(5):54-57,71
"越女"一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词汇,在唐诗中出现频繁,然而这一现象却极少被关注,文章根据相关文献资料对"越女"一词进行简单地考释,并粗略分析唐诗中的越女形象。  相似文献   

17.
今人对前代诗文所用典故的理解与作者的理解可能会出现差异,也可能对诗文用典不察,这都会影响对诗句甚至是诗歌旨意的理解。通过对曹操《短歌行》中《诗》典的考释"还原",文章对《短歌行》诗旨进行了重新解说:用《鹿鸣》成句,乃曹操以周文王自喻,表达礼贤修德而欲孙、刘输心来归之意;化用《正月》诗句,乃曹操以周武王自喻,暗示以力征实现统一;末以周公忧勤为比,昭示辅治天下情怀。《短歌行》乃曹操抒发其欲集文武周公三圣之业于一身之志意,是赤壁决战前酒宴中的狂热抒情。  相似文献   

18.
考察《吴越春秋》中的人称代词,有助于全面认识《吴越春秋》的语言面貌。《吴越春秋》有三类人称代词,这三类人称代词既继承了上古汉语人称代词的某些功能,同时又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反映了上古汉语向中古过渡时期人称代词演变中既继承又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化州官桥白话在声韵调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官桥白话可以反映化州中北部的粤语"上江话"的情况。官桥白话古全浊声母的演变与广州话有较大差别,今逢塞音塞擦音时读送气声母的占大多数,只有並定母去入声字读内爆音声母。因此,官桥白话等化州"上江话"不应归入粤语高阳片,而应归入粤语吴化片。  相似文献   

20.
皖西地区的基础性地名,体现地理学上"霍山弧"的整体及其延伸,是皖西数千年历史的积淀。科学地参照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将它们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察,才能作出比较贴近实际的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