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晨 《科技与出版》2012,(6):113-115
1数字传播的内容和方式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在上海建设的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新闻出版博物馆。博物馆定位于展示近现代新闻出版的历史成就,形成集收藏、陈列和研究有关出版人、出版物、出版活动于一身的综合性博物馆。  相似文献   

2.
数字出版是当前新闻出版业发展的重点,其核心是运用现代技术实现内容资源的便捷加工、共享复用、多源发布与多媒体呈现。要成功实现数字出版与跨媒体衔接,既要明确角色定位,加强人才的培养,促使传统编辑在保证内容质量的基础上主动参与营销策划,又要注重对版权的保护,维护著作者和出版社的权益。  相似文献   

3.
德国数字出版法律制度在立法、司法、执法、版权保护、未成人保护和数字内容管理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未来,德国数字出版法律将呈现出继续侧重保护传统出版商利益,适当放松图书馆合理使用权,适当限制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权利等趋势。  相似文献   

4.
李梅 《东南传播》2012,(9):85-86
科技图书编辑是针对小众化、专业化、时效性较强的出版工作,在数字出版中应根据数字出版的特点及时转变工作内容并重新进行角色定位。在数字出版中,科技图书编辑将他们在传统出版中已形成的内容资源优势、选题策划能力、组稿审读能力、出版物营销能力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延伸到数字出版实践领域中,从信息把关人向信息引导者和信息服务者过渡,使科技图书在数字出版焕发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英国在出版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高度重视法律制度建设,构建了相对完备的数字出版法律体系。其中,在数字出版行业准入、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数字出版内容管理以及数字版权保护等方面具有自身的特点,并呈现出逐渐强化对版权人权利保护的同时强调其版权保护责任,更加明确网络服务提供商的责任,强化技术保护措施,合理兼顾公众利益,注重公众权利保护等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发展以数字出版为核心的现代出版业的新形势下,数字出版的研究和实践引起高校出版社的广泛关注,特别是数字出版模式的探索已成为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当前,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主要由依托强大资金和技术优势聚集内容资源的数字技术企业主导,传统出版社在数字出版产业中并未占据有利  相似文献   

7.
陕西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初步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炜 《今传媒》2009,(6):7-9
数字出版是指以互联网、手机及专属阅读器为流通渠道,以数字内容为流通介质,以网上支付为主要交易手段的出版和发行方式.其中由内容提供商、数字出版商、技术提供商、通讯渠道商及读者构成数字出版产业链的主体.数字出版内容涵盖互联网出版、跨媒体出版、按需出版、数据库出版、电子出版、网络游戏动漫出版、艺术典藏数字出版、在线出版、手机出版和音像制品出版等多种形式.  相似文献   

8.
吴波  侯凤芝 《出版广角》2013,(22):36-37
作为内容出版与信息技术结合的新型出版模式,古籍数字出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古代文献进行整理、研究与保护,并以电子数据的方式传播与使用,为人类文明成果的集结与分析研究提供了更新颖的视角、更广阔的领域和更丰富的可能。中华古籍是中华文化延续和传承的重要载体。从古迄今,对先贤存留下来的文献进行整理与研究便是后人绵延不绝的一项基本工作。这对于保护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文化根基,对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网络内容分享平台读读日报为例,对泛在信息环境下数字出版形态发生变化的动因、条件和新型数字出版的发展优势进行分析,认为以读读日报为代表的新型出版形态是未来数字出版的重要形式,并针对泛在信息环境下这一数字出版形态存在的问题,指出需要通过构建出版规范、保护知识产权、优化用户体验等手段,使其在满足用户信息需求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论数字时代的内容出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数字技术在传统出版流程中广泛应用,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界线已经消失,用技术属性定义的数字出版概念难以准确表述用数字技术处理信息的新型出版业态.本文深入探讨数字出版与数字内容出版的区别,分析数字时代内容出版的本质和数字内容产品的主要形态,诠释数字内容出版的全新概念.  相似文献   

11.
数字出版的读者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东亮 《出版科学》2011,19(1):22-25
读者与技术、内容共同构成数字出版产业的三大要素。技术催生数字出版产业,内容明确数字出版产业实质和盈利模式,读者推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壮大,最后强调要形成数字出版读者观。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我国数字出版产业迎来了重要的发展契机,而构建适合国情的CCId(中文内容惟一标识符)在整个我国数字出版产业中具有广泛的需求。文章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从经营、管理、赢利等方面分析了CCId对数字出版商业模式的影响,进而对如何创新数字出版产业的商业模式提出了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3.
数字出版是高新技术与传统出版内容融合形成的新兴出版方式.综观其近20年的发展可以发现:有的数字出版深受市场欢迎且经久不衰,相关厂商正做大做强,而有的则如昙花一现很快被淘汰出局.  相似文献   

14.
韩国数字出版法律制度具有扶持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法律手段与行政手段双管齐下、政府官办协会发挥重要职能、加强内容保护等特点,并呈现出加强对著作权人的保护、兼顾公众利益、适当维护在线服务商的利益、强化政府部门的权力以及明确电子定价制等趋势。  相似文献   

15.
李新社 《出版参考》2009,(19):18-18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版概念不断泛化和延伸,数字出版已经突破了出版的传统思想范畴。数字出版的实质就是文化知识内容在新技术创造的不同载体上的复制和传播。没有合适的内容,数字出版就无法发展,数字出版要求资源相对丰富,内容资源成为数字出版的最重要基础。不管何种出版形式,只要是内容的正式出版,就要求出版的产品做到系统、权威、  相似文献   

16.
现存中国近现代报刊数量庞大,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应进一步加强报刊文献脱酸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以提高报刊文献原生性保护的水平.同时,加强近现代报刊的影印出版、缩微复制、数字化加工,以及相关检索工具的编辑、出版,以提高近现代报刊文献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7.
为推动数字出版产业高质量发展,文章从出版的定义、特点等出发,提出了数字出版的“五要素”即内容、形式、体验、数据、服务,指出内容在数字出版中仍然处于核心地位,不管是哪种内容生产方式,内容的质量决定了数字出版的质量;形式与内容是密不可分的,数字出版的形式能够影响内容产生的实效;体验是决定用户是否会长时间使用产品的关键;数据是改进数字出版产品的力量;所有的数字出版手段,其终极目标都是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相似文献   

18.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昌盛,典籍浩繁丰富。作为积累、传播文化的出版活动也源远流长。大量的特别是早期的出版活动文献资料散见于古代典籍和图书之中。由于历史的原因,过去很少有人进行系统地收集、整理、编纂,有些尘封已久的珍贵资料已经散失,十分可惜。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曾出版了一些有关中国出版史的著作。出版史家张静庐曾辑注了一套《中国近现代出版史料》共八册,至今仍然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出版史的重要参考书。然而,相当长时间,却少有这类著作出版。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出版事业的繁荣,出版理论的研究也出现了活跃喜人的…  相似文献   

19.
方卿  丁靖佳 《中国出版》2023,(10):17-22
研究主要讨论了数字出版的属性、本质和特征三个方面的基本理论问题。其中,数字出版的属性应为出版发展的“新阶段”而非“新业态”;数字出版的本质为“商业形态的文化建构”,区别于纸质出版阶段,数字出版的本质更强调新经济下的新文化建构,即借助数字经济实现数字文化的选择、传播与传承;而数字出版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出版内容生产智能化、出版内容管理去中心化、出版内容分销“流量化”,其在推动数字出版发展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数字出版本质的异化。  相似文献   

20.
李翠玲  孙瑾 《出版广角》2023,(18):24-29
数字出版内容建设是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根本所在,是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和核心任务,直接影响和制约数字出版精品矩阵的打造。数字出版内容建设体系建构包含“两种类型”“三个阶段”,“两种类型”是指转化型数字出版内容建设和原创型数字出版内容建设;“三个阶段”是指出版内容建设所包括的资源数字化、内容产品化和建构体系化三个环节。出版单位打造数字出版精品矩阵的可行性路径包括推进数字版权授权工程、实施出版资源数字化策略、推动数字资源精品化建设、建立与数字出版内容建设适配的运营体系以及推动数字出版品牌化发展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