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辑,你的“上帝”是谁?──兼谈期刊编辑与作者、读者之关系黄样兴【南昌】“二为”方针?这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总的指导方针,并不是编辑这一行当独家尊奉的圭臬。读者?这似乎是正确的答案──期刊靠读者掏包方能生存,但请不要忘记“鼓天下之者存乎辞”的古训,抛开...  相似文献   

2.
人们都说编辑社会地位不高,这是不奇怪的。因为编辑这一行工作很少为人所理解。读者买到一本书只知是谁写的,不知是谁编的。在一些人眼中编辑似乎是可有可无的脚色。其实哪本书的出版也离不开编辑。编辑做了许多工作却不声不响,是真正的无名英雄。这里转载的《代价》的作者陈国凯同志的文章,就给我们提供了证据。这篇文章中就很具体地向我们介绍了出版社的编辑是怎样促进和帮助作者进行工作的。读了这样的文章,不仅对作家,而且对编辑都会肃然起敬。读了这样的文章谁还能再说编辑是可有可无的脚色哩? 编辑受到重视和表扬是理所当然的,但我们也要提醒一下,千万不可骄傲,一定要“人誉我谦”,应该更加努力,为作者、为读者作出更多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期刊编辑要自觉树立和不断强化“读者意识”,这就需要解决好“五个W”和“一个H”的问题。其中,“五个W”即:why(为什么)、who(谁)、where(在哪儿)、when(何时)、what(是什么);“一个H”即:how(怎么样)。[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我是做编辑工作的,我又每天读报,这里想就我在工作中体会到的以及在读报中看到的一些问题,同大家谈谈心。文章的意思要表达清楚记者编辑都需要认真锤炼语言,首先是要使语言能够准确地表达思想,其次才谈得上语言的生动性。报上有些文章因为作者用词不当或者意思说得不清楚,很使读者伤脑筋。例如这样一句话: 人们一看就可以明显地感觉出来,这两个生产队长是年轻人。这里的“人们”不知是谁,是指文章中所写的那个生产队的社员们呢,还是我们读这篇文章的读者呢?不清楚。“感觉”出来这是两个年轻人,“感  相似文献   

5.
期刊编辑策划意识的四个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师博览》是江西教育期刊社主办的一本文摘类期刊 ,创办 8年即拥有十多万读者 ,受到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的一致好评 ,入选中国期刊方阵 ,被评为“双效期刊” ,应该说这是一个颇为成功的期刊。本文就以《教师博览》为例来谈期刊编辑策划意识的“四个创新”。   一、选题创新选题创新是编辑策划中最富创造性的工作。选题对编辑工作至关重要。日本报刊界有一种共识 :“刊物的生命在于选题计划。对于选题计划来说 ,最重要的是要有新意 ,有独创性。”一个好的选题 ,常常会带来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选题策划是编辑工作中最富挑战性的 …  相似文献   

6.
“新闻核心期刊”的由来和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什么是新闻核心期刊?编辑同志:《新闻战线》杂志的《服务热线》栏目,从今年第3期开办以来,服务性和实用性都很强,我期期必看。我有个问题,想请你们解答一下,我常看到一些杂志封面上标有“中文核心期刊”和“新闻核心期刊”等字样,这两者是如何划分的?湖北读者刘玲《新闻战线》编辑部的同志要我就“新闻核心期刊”这一话题,回答一下读者关心的问题,我作为“新闻核心期刊”的“鉴定专家”成员,有责任、有义务来满足读者的要求。为此,现将有关问题回答如下:“新闻核心期刊”是“中文核心期刊”的一部分。它是由北京大学图书馆、…  相似文献   

7.
“读者是期刊的上帝,读者供养了编辑。”这句话所强调的自然是读者对于期刊的重要性。一份期刊的成败从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读者数量的多少,这对于期刊的经营来说是不错的。然而,当民国时期从事过期刊编辑的人提起这句话时,却隐匿着编辑为迎合读者的低级趣味而使期刊走向庸俗化的不良倾向。对于出版巨人胡愈之来说,编辑出版期刊是他一生出版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建国初期创办《新华月报》外,胡愈之的办刊活动主要集中于1914年到1949年的30多年间,曾先后主编、创办《东方杂志》、《世界知识》、《月报》、《风下》等10多种期刊,产生过巨大的社会影响。作为一个深谙办刊之道而又富于社会责任感的编辑大家,胡愈之不  相似文献   

8.
“读者兴趣”——编辑工作的出发点,任何一个编辑都需要了解读者的兴趣,没有读者兴趣的书籍和期刊,就不会有好的出版和编辑效果。近几年,读者对图书的兴趣经历了这样几个明显变化:粉碎“四人帮”后的一段时期数理化热,随着对外开放而兴起的外语书热,以后的武打书热、惊险小说热、西方文化热等等。当然这仅仅是读者兴趣的一个变化过程,实际上读者兴趣,往往因不同地区和单位,以及老、中、青、幼其兴趣大不一样,这说明掌握和研究读者兴趣,对每一个编辑都是非常重要的。有人认为,读者兴趣是捉摸不定的,实际上任何读者的兴趣  相似文献   

9.
“读者是上帝”似乎也是期刊编辑界的“祖训”,一个毋需证明的公理.然而,当期刊竞争愈演愈烈,众编辑以愈来愈高涨的热情追随上帝,而上帝们却愈来愈迷惑不满的时候,一个新的需要解答的问题便是:如果说读者是上帝,那么,编辑是什么?  相似文献   

10.
高校学报是学术期刊,应准确无误地报道科研成果。为“科教兴国”服务是期刊和期刊编辑的责任所在。出精品期刊,首先要有一支高素质的编辑队伍。结合本编辑部工作实践,就编辑精品意识四要素———责任意识、使命意识、质量意识、读者意识谈一些粗浅看法,与同行共勉。1...  相似文献   

11.
编辑其实也是一种多重身份的人。在出版社,他是编辑,以编书为己任;为了编好书,他得买书、读书,这时他又成了读者,他要写点书评,读书札记,乃至洋洋论文,他就成了作者;如果,他要去听听营业员和读者的声音,抓一点“信息反馈”,帮助书店做些卖书的工作,那么,他又成了营业员了。这四重身份,被“书”一以贯之,最终当然还是编辑的本来面目。但是,每变换一重身份,对“书”的观察就换了一种角度,对书”的感受和体会就会出现变化,变得更“立体化”、“多样化”。这比单纯以编辑身份  相似文献   

12.
要善于发现作者发现是编辑的基本素质之一。编辑出版活动过程中,发现是编辑独到的思维方式的体现。编辑只有发现前人还没有发现的编辑角度或编辑规律,才能够不断创新,超越前人,体现编辑的劳动价值。《连环画报》的老编辑吴兆修有句名言,要发现新的作者,不做锦上添花的事。巴金老先生曾说过:“编辑的成绩不在发表名人的作品,而在于发现新的作家,推荐新的作品。”许多成功的选题是编辑从作者那里得来的,作者拿着书稿上门推销,这需要编辑有很强的辨别能力。比如获得双效的小说《尘埃落定》,是阿来的一部力作,但他的这部稿子并不是送到出版社就立即被看好,而是辗转几个社,最后被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看中,这部书出版后发行量很大,并获得了茅盾文学奖。如果扪心问一问,前面那些出版社的编辑为什么拒绝这部稿件?原因是他们缺少“发现”的能力。要坚持“对作品,不对人”原则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谁都有朋友。编辑有作者朋友更是正常的事。在编辑期刊的时候,许多编辑努力维护作者的利益,也是有道理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作者也是刊社的上帝。但在用稿的问题上,应当更尊重读者的需要,因为读者才是我们期刊的真正上帝。《漫画大王》有个规矩,对作品,不对人。书稿面前,人人平等,...  相似文献   

13.
期刊“人缘”有两个方面:一是拥有广大的、长期稳固的读者群,这是期刊市场价值的最终检验者;二是精干、专业、高效的精品作者群,这是创造期刊价值的主力劳动者。从生产逻辑看,好期刊就像好产品,只有从生产线起步抓好产品质量,才能有广泛的生存基础,才能赢得读者的喜爱。因此,在两个“人缘”中,作者群素质的高低更关乎期刊的发展力,更应引起期刊编辑人员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郭靖 《青年记者》2000,(1):24-25
一张报纸,无论是行业报还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性报纸,要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为目标,实在是难于上青天。但是,这条“蜀道”又是我们创办副刊、企图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的必由之路。在这条道路上,谁走得越好越扎实,谁就将赢得越来越多的读者,谁的前途也就越宽广。也许“满足读者需求”只是一个极限,永远不可能达到最后的胜利,但是逐步接近、靠近我们的“上帝”还是大有文章可做  相似文献   

15.
在如今激烈的报业竞争中,似乎有这样一种倾向:谁的独家新闻多,谁的特色鲜明,谁就能吸引较多的读者,就能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但独家新闻,顾名思义,是指只有一家新闻传媒率先发现并报道的重要新闻。既要“率先发现并报道”,又得“重要”,说明独家新闻采之不易。因此,在信息源有限,在“统发稿”居多的情况下,如何尽可能多地采写出能产生重大影响的独家报道是应该努力的一个方向。然而,另一方面也不应该忽视,甚至值得花相当功夫去研究的是;编辑如何更新观念、拓宽视野,在以读者为本位的前提下,把新闻做得更好,做出“独家新闻…  相似文献   

16.
一1991年,我国出版了各类期刊达6056种。这么多的期刊,可以肯定地说都是为读者而编的。因为,如果不为读者编期刊,期刊没有读者,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没有容身之地了。既然如此,对于期刊编辑来说,读者就是服务的对象,编者要为读者服务。这就是期刊编辑和读者的根本关系。所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中说:“社会主义的出版工作,是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的,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计划性。它要给城乡广大读者提供多方面的、适应各种文化程度的、丰富多采的图  相似文献   

17.
《今传媒》1995,(6)
编辑与编辑工作断想杨勇自从大学教师岗位上转做《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期刊编辑工作以来,虽只有十几个年头,却也饱尝了其中的酸刮苦辣。编辑工作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崇高的事业。编辑将作者创作的精神文化“半成品”精化为社会需要的“精品”,读者从而吸取有益的“营养”,...  相似文献   

18.
张莉 《今传媒》2023,(9):74-77
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提升核心素养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地位愈加重要,因此,青少年综合素养类出版领域迎来一片繁荣,但是出版物内容质量良莠不齐。与此同时,在网络化社会进程中,互联网正在逐步颠覆传统出版的编辑、运营、销售模式以及读者的阅读习惯,为此,优质传统出版物要突出重围,只能扬长避短。本文采用数据分析、内容对比等方法,从青少年素养类期刊的内容甄选及精细化打磨、与数字产品差异化竞争、充分借助新电商风口等方面,阐述了传统期刊突出重围、赢得读者喜爱的路径,旨在助推青少年素养类期刊获得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期刊生来就代表着一种智慧的活动”,美国著名的《独立周刊》100多年前曾经这样说。近50年来,期刊以其独特的活力、启迪力和亲和力成为塑造、解释和改造社会的推动力量,深深影响了我们的社会和生活。在近两年的期刊热中,青少年文摘期刊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它们的编辑内容、制作形式虽然各有不同,但大多以一些成功文摘大刊为范本,借鉴模仿痕迹明显,甚至引起不少争议。这种现象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同许多原创性期刊相比,一些文摘大刊赢利能力较强,投入产出较高。根据中国期刊协会2002年1月15日发布的数据,在我国期刊发行量排名中,《读者》位居第一,《青年文摘》位居第八,人均年创利大约都在百万元以上,而期刊社的投入并不多。仅仅这一点,就足以让业内外人士欢欣鼓舞、趋之若鹜,它们被后进的青少年文摘类期刊效仿就在情理之中了。  相似文献   

20.
季慧 《编辑学报》2018,30(6):571-573
以教育者的视角,结合青少年科普期刊办刊实践,从编辑成长自觉性与编辑核心竞争力、编辑理想的关系分析,认为应该通过唤醒编辑自知、自治、仁爱、能动、开拓、创新、服务、奉献的成长自觉性,激活和提升编辑核心竞争力,增强编读互动,打造精品期刊,推进有“精气神”的科普行动,有“活力”的阅读生活,提升青少年科普期刊生命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