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流域文明史中,大凌河流域朝阳地区在三燕、北魏、隋唐时期曾经是中国东北的文明中心。朝阳地区保存下来的丰富的历史遗迹和遗物所表现出历史风貌,具有独立的地域特征,朝阳在历史上具有兼容并蓄的人文地理性格。文章通过对大凌河流域朝阳地区的历史文化考察,来说明朝阳地区是东北历史研究中值得特别关注的地域。  相似文献   

2.
绿色发展是化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的必然选择,是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之策。大凌河是辽宁省西部地区最大的河流,生态区位极其重要,推进大凌河流域实现绿色发展,对于维护辽宁省生态安全、推进区域均衡协调发展和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具有重大意义。在对大凌河生态脆弱性进行评价的基础上,探究大凌河流域生态脆弱性的驱动机制,进而提出推进生态治理、发展生态经济、完善生态制度、增强生态意识等绿色发展路径,以期为生态脆弱地区实现绿色发展提供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3.
位于大凌河畔的古营州(朝阳),自古以来就是连接中原与东北,东北亚与中亚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尤其在隋唐时期,营州由于地理优势的明显与多民族的开发,使其一度成为辽西地区乃至中国东北最重要的政治、经济、贸易、文化的核心。自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今天的朝阳地区就陆续发现了大量隋唐时期的墓葬,截止到2010年为止这一地区隋唐墓葬发现的数量多达205座之多。我们从这些墓葬中出土的琳琅满目数以千计的各类随葬品中,透视出曾经辉煌和灿烂的文明印记。梳理和综述这些研究成果,便于我们深刻的理解和把握隋唐时期营州究竟处在怎样的历史地位,以及其对周边地区影响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4.
自考奇兵     
在辽宁省的医巫吕山山脉以南,大凌河畔盘锦与凌海两市的交界部分,有两个至今沿用着古代兵屯“左卫、右卫”名字的地方。就在那儿的东面不远,便坐落着8610部队的军营。  相似文献   

5.
大甸子遗址位于赤峰市东100公里,大凌河支流牤牛河旁,敖汉旗宝国吐乡大甸子村东1公里的二级台地上。是中国北方早期青铜时代文化遗址和墓地,由土筑城墙、环壕聚落和墓地组成的大型低台地型遗址。  相似文献   

6.
位于大凌河畔的古营州(朝阳),自古以来就是连接中原与东北,东北亚与中亚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无论是中原的农业文明、还是中亚地区的锡尔河流域文明,以及草原文明都曾经以朝阳为中心而得到了充分的融合与发展。尤其在隋唐时期,营州由于地理优势的明显与多民族的开发,使其一度成为辽西地区乃至中国东北最重要的政治、经济、贸易、文化的中心。由于三燕政权和北魏政权的早期开发和积累,加之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营州必然成为隋唐帝国经略东北的边疆重镇。自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今天的朝阳地区就陆续发现了大量隋唐时期的墓葬,截止到2010年为止这一地区隋唐墓葬发现的数量多达205座。我们从这些墓葬中出土的琳琅满目数以千计的各类随葬品中,透视出曾经辉煌和灿烂的文明印记。隋唐时期的营州对中国东北乃至东北亚地区文化的传播、社会的进步、民族的融合,以及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梳理和综述这些研究成果,便于我们深刻地理解和把握隋唐时期营州究竟处在怎样的历史地位,以及其对周边地区影响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7.
盛京大凌河西马厂设置于顺治年间,裁撤于光绪末年,几乎与整个清代相始终。大凌河西马厂处于居民稠密的锦州南部地区,属于旗地,故自从设置那时起,人与马群争地问题就十分突出,在这种矛盾的作用下,清朝政府不得不逐步地放垦一部分土地,从而导致厂地不断缩小,最终不得不裁撤马厂,把旗地转化为民地。  相似文献   

8.
本以母系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存在和发展为依据,对西辽河-大凌河流域红山化的典型器物进行分析研究,按这些典型器物:彩陶无底筒形器、兽型玉、勾云形太或龙形玉等的化内涵,分别命名为陶祖母、胎形玉、媾云形玉。  相似文献   

9.
历史实践证明,解放战争战略决战首选东北战场,是中国共产党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作出的一个极其英明的抉择。东北特殊而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夺取东北具有全局性的战略意义;良好的经济条件和军事力量的绝对优势。为东北野战军进行战略决战提供了充分的后勤与军事保障;中共中央对东北局领导机构和主力部队的精干配置,为东北战场的胜利准备了充分的主观条件;中国国民党在东北决策上的失误则是东北野战军夺取胜利中不可忽视的外部因素。  相似文献   

10.
自东北振兴政策确立为国策以来,东北经济建设插上了政策倾向的翅膀,但大量基本建设资金和产业政策所需资金的巨大缺口,使地方政府无法打破经济发展的瓶颈。这里通过分析财政投融资制度本身的利弊以及对东北振兴中的利弊,提出了在东北试点建立地方财政投融资制度的观点,以突破经济发展的瓶颈,助推东北经济起飞。  相似文献   

11.
移民是近代东北人口的主体。20世纪20年代,随着移民的不断增多,东北城市移民的职业构成形成三个特点:第一,城市移民中第一产业从业者减少,表明东北城市经济已逐步摆脱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经济模式,开始向现代城市迈进;第二,东北城市经济的主体是第二、第三产业;第三,在两种产业中,传统性职业所占比重较大。城市移民的下层,即工人和苦力,是东北社会中最进步的阶级之一。但由于下层移民来自贫穷的华北农村,华北破产农民自身的诸多弱点不可避免地直接影响了东北工人队伍建设,从而间接地作用于东北工业乃至东北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锡良东北经济改革方略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锡良任东三省总督期间,对东北经济进行报较彻底的改革。针对东北利权流失严重的情况,他首先从资源保护入手,加强了东北各种资源的管理。其次,大力发展金融市场,筹设各类形式的银行,并提倡充分利用外资发展实业,为东北经济的发展找到了方向。同时为防范西方殖民进一步的经济掠夺和政治渗透,锡良在经济改革的同时,还提出以政权建设为保障。锡良的经济改革方略在客观上对东北经济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修筑铁路是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的主要形式。中国东北铁路主要控制在日俄的手中,它们借助铁路将其政治、经济、军事势力逐渐渗入到东北。为了抗击日俄,中国东北政府和人民采取了多种形式修筑铁路,不仅包含着抵制和反抗侵略的内涵,而且还带动了东北资源的开发和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4.
张学良主政东北前后,以“御外侮、强国家”为宗旨大力兴办东北教育,先后创办了同泽中学新民小学、东北大学、吉林大学等等,使东北教育有了很大发展,这在全国也是首屈一指。  相似文献   

15.
辽西走廊在中国交通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燕秦汉时期,走廊所在地纳入中原政权管辖体系,大致相当于右北平、辽西郡地。《东北古代交通》对该时期走廊交通作出研究,但某些观点值得商榷、完善。如“卢龙一平刚”道主干与开辟时间,“辽西大凌河古道”名称和支线归属,傍海的辽西“碣石道”主体路径。燕秦汉时期辽西走廊交通多线并行、主次分明、联系紧密,交通网业已成熟,总体布局合理,效率较高。厘清燕秦汉时期辽西走廊交通面貌,有助于考察交通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影响、交通与民族关系的互动演变、交通与区域文化特质的关系等内容。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军为争取东北,首先进入南满地区,经过剿匪、建政、反奸清 算和军事斗争建立起我军在东北的第一块根据地。南满根据地的创建,为我军争取东北提 供了最初的战略基地,支援了东、北、西满根据地的建设。全面内战爆发后,我军在南满根 据地坚持斗争并取得胜利,是整个东北战局转换的枢纽。  相似文献   

17.
朴实,是东北人的特点。大块吃肉.大口喝酒是东北人的待客方式。寒冷的天,硬硬的地,造就了东北汉子的一身硬筋骨。东北的男人有的是力气,女人讲的是勤劳、节俭,然而如此完美的结合,却让东北在改革开放经济转型后的岁月里,落后了!  相似文献   

18.
振兴东北:东北地区曾经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也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天,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方针,将其纳入了国家经济工作日程。东北将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和“京三角”之后中国内地经济增长的第四极,并将创造一个“新东北时代”。  相似文献   

19.
一、东北经济振兴所面临的问题 “振兴东北”是新一届中央政府在2003年制定出的最具亮点的一项经济工作。我们注意到中央在东北问题上使用了“振兴”一词,而非西部之“开发”。因为东北一直是近代中国工业的发动机,凭借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辈出的优秀人才,东北在工农业方面对中国的贡献不言而喻。但旧有经济机制  相似文献   

20.
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历史学分会学术讨论会于2007年6月14日至15日在勘海大学召开。会议就辽宁地域文化符号、繁荣辽宁地方史研究、历史学人才培养、大凌河历史文化考察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