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个偏狭的认识是:备课=写教案,写教案就是备课的全部。教案写得好,课才能上得好。而事实上,很多名师的教案并没有拿在手上,而是装在肚子里的,他们的课走到哪儿备到哪儿,他们的课上得一样很精彩。备课,顾名思义就是为上课做准备。从直接关系看,临上课前的教学设计是备课,准备教具器械是备课,到图书馆查找资料是备课,与别人研究教材、探讨教学方法等也是备课———教师备课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广义的备课是大备课、终生备课。狭义的备课才是写教案,基本要求有“三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课型不同,对教案的内容、形式、详略要求也…  相似文献   

2.
怎样的一堂化学课,特别是化学实验课是最有效果的?笔者认为一堂有效的化学实验课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备课--预设和生成 "预设"是预测和设计,是教师在课前对教学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设想和安排.其中教案是上课的谱,只有精心备课,才有可能上好课.化学实验教学更是如此.教师要通读教材,在把握大纲、充分分析教材和了解学生的情况下,根据教材和课题,精心设计教案.  相似文献   

3.
课堂教学质量源于备课质量,要做到有效教学,首先要做到有效备课.而不少教师把备课理解成照看教参、教材、以及其他参考书写教案,备课不具有实用性.“三次备课”模式其实就是教案的预设、课前反思、课堂验证,课后再备课、不断反思、不断调整.这种备课模式提高了教师备课有效性,减轻教师的备课负担,同时也能使数学课堂更有效.  相似文献   

4.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堂精彩的课,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备课.研读是最好的备课.只有将广博的、持久的读书与反思相结合,不断地完善和提升自己,才能让备课更加科学、合理和有效.笔者认为,教师备课不仅是按照教材去设计教案,更需要全方位进行研读.教师只有真正读懂课标、教材、教参、学生和自己,做到"五读"俱全,才能让备课渐入佳境...  相似文献   

5.
正教师上好一节课的首要条件就是要做好备课工作,同时课前的有效准备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传统的英语教学是教师根据教材编写好教案,课堂上参照教案进行授课。而且教案一旦形成,就会反复使用,除非教材改变否则一般不会对教案做大的修改。英语教师对教案如此情有独钟也同时间等因素相关。教师除了要备课、讲课外还要听课、评课、开会等,众多事情占据了较多的时间,可供教师自身支配的时间少之又少。另外一方面就是备课不仅仅是教师一个人的任务,一般  相似文献   

6.
闫少鹏 《宁夏教育》2012,(11):29-29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教师依据课标、教材、学情分析备好课。在传统的备课中,教师只是抄写教案以应付上级检查,教案无使用价值,既浪费时间又消耗纸张。教师电子备课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教师工作的压力,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使教师能够抽出更多时间钻研教学、辅导学生,  相似文献   

7.
我这样备课     
于永正 《辅导员》2013,(6):13-14
观点一: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关教学的信息记录下来.是"备忘录"——供课前翻阅.以便把课上好。观点二:隐性备课最重要我把备课分为隐性和显性两部分。如果说写教案是显性的,那么,钻研教材、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备学生、思考教法则是隐性的了.  相似文献   

8.
我这样备课     
于永正 《辅导员》2013,(4):13-14
<正>观点一: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关教学的信息记录下来.是"备忘录"——供课前翻阅.以便把课上好。观点二:隐性备课最重要我把备课分为隐性和显性两部分。如果说写教案是显性的,那么,钻研教材、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备学生、思考教法则是隐性的了.  相似文献   

9.
1.做好课前功夫,精心备好每节课。我校对部分教师实施弹性写教案制度,但不是弹性备课。目的是为提高教师的备课效率,而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其实,不写教案的备课是更高层次的备课,要求更高,难度更大,就像讲演不写讲演稿,讲座不写讲座稿一样。无论如何,教师在上课前必须精心备好每节课。2.教师备课一定要做到"四备"。我感觉还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备教材"一定要对教材所涉及的"双基"(基  相似文献   

10.
备课     
有效的教学(effective instruction),要求教师备课时能够做到“备学生、备教材、备学法、备教法”有人形象地称教案为“课前的计划书,课上的备忘录,课后的反省簿”.备课固然不能等同于写教案,但写教案却是重要的一个环节,讲课固然不能“照本宣科”,却也不能天马行空、任凭自己即兴发挥.  相似文献   

11.
作为教师,不论讲哪一门课程,都要备课。备课备到的水平程度用骨髓、肌肉、皮肤来表示,则有:上档备以研备之,备至骨髓矣:中档备以学备之,备至肌肉矣:下档备以看备之,备至皮肤矣。以看备课。拿到教材,看一句书就写一句教案。教案形式上写的很规范,其内容只是教材的大段摘抄。讲课时照本宣科,离开教案玩不转,他们对教材只掌握到皮肤,其所讲的课自然讲不出什么深度。以学备课。教师拿到教材,先通读,并视为自己的一次学习。在学的基础上再写讲稿、教案,这种备课,讲起课来比较灵活,能有自己的发挥,课讲得有血有肉。以研备课。这里的研字指研究,指在以学备课的基础上,把学习与研究结合起来。重视教研是每位勤奋教师的共同特点。研究,首先要研究教材,不仅要吃透教材,还应了解教材的质量。对教材个别错的地方能及时  相似文献   

12.
行动一: "校本教研行动",锤炼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1.备课教研.实行个性化的教案设计,从而走出备课上课两层皮的误区,使备课真正为上课服务."反思教学设计"的思路是:从课堂实际需要而设计教案内容.步骤:思考教材、学生--思考课堂实际需要--落笔写教案.即你认为课堂用什么,你就写什么或做什么.在一课教案的后面,要留出空白处,待一课结束后做补充设计,即"二度设计".  相似文献   

13.
有机会听了一些老师的课,很受启发,首先想到的是应该怎样备课.我发现有些老师备课,不是把主要精力花在熟悉教材,吃透“两头”,精心设计教法上,而是花在写教案上.有些语文教师一学期要写四、五本教案,一课书也要备它十多页,但从内容来看,绝大多数是照抄教学参  相似文献   

14.
我这样备课     
观点一:备课不等于写教案 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关教学的信息记录下来,是"备忘录"——供课前翻阅,以便把课上好.  相似文献   

15.
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银川一中王述姚教师的主要工作是讲课。为了把课讲好,在课前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包括熟悉大纲、钻研教材、参阅资料、了解学生、编写教案等等,这些工作,统称为备课。只有课备得充分,才能把课讲好。钻研教材是备课的重要内容,教材是众多专家根...  相似文献   

16.
针对教师备课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育研究部门应在备课和课堂教学上做一些具体的工作,引导教师重视备课和课堂教学工作,同时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使教师把注意力转向备课和课堂教学上。在备课上,教师要掌握课标,熟悉教材,改革教案,变教案为讲义,充分发挥教案的资料价值和保存价值。课堂教学要达到"两率"要求,即100%以上的学生参与教学活动,90%以上学生掌握本节课所学的基本内容。其核心要做到让学生"学会"知识,让学生"会学"知识。  相似文献   

17.
1.背课备课是教师在熟悉大纲、教材与学生的基础上,重新组织教学步骤与方法,然后行诸文字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教案形成的过程。教师上课前,再次熟悉自  相似文献   

18.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这是每一个教师都明确的。传统《教育学》对教师备课的指导,往往只强调三种计划(学期/学年计划、课题/单元计划、课时计划即教案)和三方面的工作(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而忽视了联系备课与上课之间的一个重要环节的强调——课前“背”课。所以,很多老师在上课时,虽然有符合备课常规要求的教案,但是“心中无数”,讲课时只好照着教案边看边讲,形成“上课老师念教案、学生记笔记,考试学生背笔记”这样一种呆板的教学模式;需要板书时,教师则背向学生,一手拿教案、一手拿粉笔,两眼紧盯着教案,边…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师要按照《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备课进行一番新思考。要把“假如我是学生”作为座右铭,以学论教,以教促学;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教材教,不要教教材”;要树立一种资源意识,使备课具有开放性;备课不能截止到教案的书写完毕,应该引向课中、课后。备课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需要从课前准备、编写教案、课上实践到课后反思的不断改造、不断完善、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说课?说课是用教育理论指导课堂教学的一种述说,是把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的逻辑思维变为显性,是把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的创造性劳动置于集体的监督之下,是有计划、有目标、有组织地协助教师备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教研活动。显然,说课源于备课,但又高于备课。因此,说课讲稿不同于备课教案,它们之间的区别就在于教案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