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熙 《学科教育》2013,(4):16-22
在当今世界格局中,要充分认识我国文化安全问题的严峻性,人们须深刻理解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必然呈现的特性,即政治性。基于对这一属性的理论探讨,研究认为,维护文化安全不仅是为实现国家利益,更是在弘扬现代社会的人本精神,使人成为理性、自觉的生存主体。学校是培养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批判的多元文化主义理论,批判话语理论与批判教育研究可以为维护文化安全提供有力的思想武器,从不同方面触动批判的文化反思。  相似文献   

2.
我国精英教育文化价值观和话语长期左右和操练教育大众化层面的远程教育,形式隐蔽,危害深远,把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培养成精英教育价值观和行动模式的奴隶,使远程教育大众化发展模式边缘化,理论研究失语,事业发展"失范".把精英教育的话语霸权、越界使用、独断、结构主义等剥离出来,开展教育文化批判、教育话语批判和教育价值判断批判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3.
我国精英教育文化价值观和话语长期左右和操练教育大众化层面的远程教育,形式隐蔽,危害深远,把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培养成精英教育价值观和行动模式的奴隶,使远程教育大众化发展模式边缘化,理论研究失语,事业发展“失范”。把精英教育的话语霸权、越界使用、独断、结构主义等剥离出来,开展教育文化批判、教育话语批判和教育价值判断批判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4.
批判教育研究作为北美教育领域一个"左"的理论思潮,有着广泛而复杂的学术渊源,其中,马克思主义和新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批判精神构成其理论的基本旨趣。但因为对文化政治的独特偏好和话语的多样性,目前正出现"视角碎片化"趋势。因而,在美国社会"右转"的语境中,摆脱困境,走向理论与行动的整合是唯一之途。批判教育研究对于我国警惕教育功利化、市场化和庸俗化倾向,建构日常教育生活民主以致整个社会的公正和民主提供了富有实践意义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加强教育理论研究促进教育文化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理论研究不但能够创造新的教育理论和思想,而且能够创造先进的教育文化和社会文化。教育理论研究对于社会先进文化的创造意义主要表现在:通过教育理论的发展直接促进社会文化的进步;通过教育理论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来促进社会先进文化的发展;通过教育理论成果向教育制度的转化,从而促进社会先进文化的发展。教育理论研究创造先进文化的基本途径在于对保守、落后文化的批判,对先进文化的预设和构想,对社会先进文化思想的建构和弘扬。  相似文献   

6.
郑淮  杨昌勇 《教育学报》2006,2(4):22-25
20世纪70年代后期,一些学者将后现代主义引入教育领域,为教育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引发了检讨和批判现代教育理论的热潮。后现代主义为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观点,对教育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后现代主义批判教育的话语霸权和研究范式,同时倡导创新和多元的教育研究方法;解构教育理论的理性主义和主体性,弘扬人的非理性和主体间性;批判性地探讨了现代的教育目的、制度和课程体系等,强调教育的差异性和多变性。分析后现代主义对教育研究和教育理论的影响,有利于我们厘清它们的发展路向。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7,(50):92-93
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建构要从马克思主义与现代性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性建构的管理进行分析与论述。其现代性建构需要经过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批判才可以判定出来,特别是马克思对于形而上学与资本所进行的双重批判。在理论的层面上,其现代性建构需要坚持清算现代形而上学的理论,反对资本的话语霸权,革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语言,增强马克思主义对解释现实问题的理论依据,以及对普遍存在的社会矛盾的批判力度。  相似文献   

8.
张颖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33(1):133-135,148
后现代思潮在当代西方学界全面主导着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经验反思与理论重构,而它对教育理论的批判话语更是集中于启蒙主义传统的各种教育模式。与重视知识传授和经验积累的专业化现代教育观念有所不同,后现代教育话语尊重不同主体意识的认知方式与体验过程,更加偏重个体意识与通识观念的素质培养与博雅教育。通过反思后现代思潮对于当代通识教育的各种理论利弊,将有助于建构一种面向体验教学过程和主体批判意识的新型通识教育思维。  相似文献   

9.
对话教育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或教育理论,而且引导和解放思想,维护和伸张言论自由,规范和实践话语民主,体现出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和交往自由的普遍权利,具有公民自由与社会自由的政治哲学意义。批判教育学对自由主义教育学的对话教育思想进行的反思和批判,揭示出对话教育自由精神的历史性、现实性和社会性。  相似文献   

10.
王占魁 《教育学报》2013,9(1):55-62
哲学批判的本质是对"更好可能"的开放式追寻。哲学批判有关"反"或"非"的立场,通常建立在人们"质疑"既有事态价值品质的基础上,并集中表现为不同学说或观点之间的一种"辩证讨论"。学界有关"批判话语"的复杂意向,使得我国教育研究中的批判实践往往游离了其学术根基,进而致使教育理论在当前的社会危机中日益消减了其所应有的社会影响力。为重振中国教育的公信力,中国教育学界不仅需要在学界内部重建并严格恪守教育批判的学术原则,而且它还必须能够真诚地接受来自教育实践者对其理论品性的质疑与挑战,从而自觉地担负起重建中国批判教育实践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1.
比较教育:话语与权力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比较教育作为一门解释不同民族国家教育现象的教育学科 ,其话语实践总是同民族国家的社会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且这种话语实践往往隐含着不同民族国家在教育科学乃至社会文化方面话语权力的争夺。通过分析研究本土生活中的日常生活层面的教育话语、本土教育实践中活跃的教育话语、民族传统教育理论中具有生命力的教育话语和民族交流本身产生的教育话语 ,进而使之体系化 ,探索并逐步建立兼具第三世界本土特色和国际通用性的比较教育话语体系 ,在教育和文化解殖民方面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当代美国教育理论多元化格局形成的文本和话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本和当代社会批判理论的核心概念,当代美国教育理论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是与教育文本和话语的多样性有关。作者把教育文本分为学科中心文本和边缘文本,把话语理解为外话语和外话语和自话话系统。在此基础上梳理了当代美国教育的政治性文本,阐释性文本、批判性文本,企业文本和边缘文本等,并提出了四种占注流的当代美国教育理论。  相似文献   

13.
近代国民性批判和改造思想旨在为中国现代化指明道路,而社会的现代化离不开人的现代化。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与揭露反映了国民社会心理预期的变化,教育变革承载了社会改造与人的改造的历史使命。当前我国教育变革正受全球化的影响,利用西方的话语体系制定教育政策,缺乏本土化的改造。要培养具有批判和传承精神的现代中国人,教育变革必须寻求全球化与民族化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批判教育研究在中国的境遇及其可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批判教育研究作为英美教育学术界的新左派思潮,它的形成和发展有其特有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即它是作为主导晚期资本主义制度、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对立面而出现的。也正因为其批判对象的成熟和强大,它才更具有旺盛的批判活力。然而,因为存在社会制度、政治传统和现实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在一个曾经有过激进传统、而如今底线意义上的制度公平尚未解决的中国,学界在引进批判教育研究话语时,它强烈的终极关怀和批判精神和立场固然可取,但它的知识和文化批判取向未必完全合乎中国当下社会语境。  相似文献   

15.
教育话语分析是指通过对教育话语的考察与分析,探寻教育真理、指导教育实践的过程.教育话语分析强调在历史和社会两个向度上开展教育研究,在解读话语意义的同时考察教育话语与社会的演变与互动;教育话语分析采取批判和多元的立场,洞察教育话语背后的力量与真实性,强调话语研究的语境与解释性.教育话语分析的基本过程包括话语主题的选取、话语生成与作用机制分析、话语解释与指导话语实践.教育话语分析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有利于凸显教育研究的实践旨趣,促进教育研究的人本化,以及强调教育研究结果的语境化.  相似文献   

16.
现代教育的文化矛盾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文化是现代文明最稀缺的资源,是国际教育竞争的核心竞争力。学校是一个文化实体,教育是一种文化存在,文化是教育对经济社会主要的作用点和作用方式。现代中国教育在经济方面受市场原则支配,在社会方面受选择原则支配,在文化方面受适应原则支配。经济方面的过度趋附,社会方面的过度亲和,文化方面的过度异化,构成现代中国教育的文化矛盾。文化矛盾的根源有三。一是现代教育迷失自我;二是市场经济的功利原则导致“教育祛魅”;三是教育对文化传统的过度批判和过度反叛。教育改变和造就人,而不是人的生活。现代教育能否为抵挡全球化和市场化的文化冲击,能否合理有效地矫正媒体文化的影响,确立作为民族文化主体和意义文化主体的地位,确立作为精英文化和主流文化的权威,成为社会的文化创发源和辐射源,为社会提供必要的文化支持和文化批评,这些成为教育的文化力量的确证。为此,必须进行一些重要的理念辩证和学术理论方面的正本清源。  相似文献   

17.
教育发展是我国百年现代教育进程的逻辑主线,教育发展观念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点上正式确立,导引了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现代教育实践的深刻变革,进入教育现代化新时代,教育发展观念突出表现为三副面孔,即以进步为价值中心的教育发展观、基于经济学标准的教育发展观及以科学-技术化为合理性判断的教育发展观。教育发展观念在创造出巨大历史成就的同时,自身的内在矛盾性或潜在风险正逐渐显现,需引起警惕并进行批判性分析,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线性进步主义的教育发展观批判,回归教育发展的文化与空间多样性尺度;经济学主义的教育发展观批判,构建教育发展的多维内部话语及价值体系;科学-技术主义的教育发展观批判,释放作为教育发展根本性依据的主体生命活力与教育实践活力。  相似文献   

18.
"别现代"理论创构是新时代学术话语创新的一次重要实践和尝试,是在国内外学术对话和论争中生成的,是当代学人对社会 、文化艺术发展批判和反思的产物.它的创构凝结着强烈的文化本位意识 、理论批判和创新意识 、学术平等对话意识及文化担当意识,为新时代推进本土学术话语创新提供了诸多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9.
教育理论主体与教育实践主体交往现状及其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教育研究实践化"和"教育实践理论化"这一教育改革大背景下,一方面,教育理论主体积极寻求走入实践的可行性路径,教育实践主体自觉、不自觉地挑剔教育理论,必然会成为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强大动力;另一方面,在理论主体与实践主体彼此走近的过程中,两者又必然会暴露出自身先天的个性偏执与时代缺陷。但是,在评价两者交往关系的各类话语中,过度阐释的往往是建基于理性假设之上的应然关系,客观主义伦理观与道德理想主义往往是阐释者的基本立场和主要话语资源,而忽略甚至有意地避开了人在现实活动中的许多非理性因素。本文对传统教育科研的价值取向及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进行了批判,对如何构建先进的教育科研文化发表了自己的基本看法。  相似文献   

20.
教育理论研究本土化是当前教育学界学人的众望所归。然而,从我国教育理论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来看,我们的教育理论研究深受“西学”的影响,以致于我们不能实现教育理论研究在元理论或元话语层面的本土化。默顿的中层理论思想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可能的选择,即在西方的元话语或元理论与中国的本土实践之间构建中层理论以实现教育理论研究本土化。教育理论研究本土化在中层理论层面的突破需要研究者要以理性的批判精神对待“西学”、深入本土教育实践和有本土问题意识、具有世界性视野、珍视本土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