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2019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所形成的“3·18”讲话重要精神,为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出了高屋建瓴的要求,也指出了明确清晰的方向,为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核心问题确定了根本遵循,正如传播学的“5W”理论指向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who (谁)、say what (说了什么)、by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 (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  相似文献   

2.
金涛 《新闻前哨》2004,(5):69-70
传播学先驱拉斯韦尔1948年提出一个经典论点:要描述一个传播行为,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要回答: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什么效果。这就是现在所说的“5个W”模式。 这个模式从传播的各个环节解释、说明多方面的问题。研究“谁”就是研究对大众传播的控制。研究“说什么”,就是内容分析,研究传播什么内容才能吸引更多的受众。研究“渠  相似文献   

3.
美国传播学家拉斯韦尔曾把传播过程概括为五个“W”,即谁(传播者)、说什么(传播内容)、对谁说(受众)、通过什么媒介(传播媒介)、产生什么效果(效果)的五大环节。关注传播效果的美国经验学派的研究结果表明,传播效果的最终达成往往是传播过程中五大环节的共同作用,才能造就最佳传播效果。回顾过去一段时间中国形象传播的瓶颈,不外乎在这五大环节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4.
期刊编辑要自觉树立和不断强化“读者意识”,这就需要解决好“五个W”和“一个H”的问题。其中,“五个W”即:why(为什么)、who(谁)、where(在哪儿)、when(何时)、what(是什么);“一个H”即:how(怎么样)。[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受众”一词,是大众传播学的专用术语,是广播、电视和报纸的传播对象——听众、观众和读者的统称。这绝不仅仅是为了称谓和使用的简便,而是有其深刻的内在涵义的。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在1948年提出了大众传播必须包含五个要素的基本模式——“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了什么效果?”而在传统的新闻学中,关于新闻报道的五个要素是这样的:“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什么人?什么事?什么原故?”同样是五个“W”,两相对照,即可发现传统新闻学很注重传播的内容和客  相似文献   

6.
从传播学经典的5W传播模式(“谁一说什么一通过什么渠道一对谁一产生什么效果”)分析对5&#183;12地震灾情的报道,可以看出在这次突发事件的报道中,我国传媒较好实现了其社会功能,并显示出对生命的关爱。 一、现场报道催人泪下。唤起人们爱心  相似文献   

7.
基于媒体深度融合背景,浙江媒体围绕“谁在传播文化、为谁传播文化、什么是传播文化的价值准则”这一核心命题,以“文化自信”构建传播新格局;以“文润浙江”推进传播新气象;以“文化之窗”打造传播新高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创新传播的重要源泉,使文化传播呈现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新气象。  相似文献   

8.
在同一语言系统中,传播过程是一个“编码——解码”的过程,即从意义到符号,再从符号到意义的二度转换。如果身处不同的语言系统,传、受双方的“编码——解码”过程就无法实现。身处不同语言系统的传、受双方必须通过“翻译者”这一中介才能完成传播过程.但由于中介的存在,传播过程被延长为两个“编码——解码”过程,即“(传播者)编码——解码(翻译者)编码——(受传者)解码”。在第一个“编码——解码”过程中,意义先被传播者编码,再被翻译者解码:在第二个“编码——解码”过程中,翻译者将解码来的意义重新编码,传播给受传者,这就是翻译中的“二度编码”理论。翻译者扮演双重角色.既是第一个传播过程的受传者,又是第二个传播过程的传播者。  相似文献   

9.
英语里有一句话:We are what weeat,可译为“吃什么成什么”。有例为证:美国一家减肥产品公司的经营策略是:“跟着麦当劳走”(Follow McDonald)。哪里有麦当劳,哪里就有肥胖症,也就可以推销减肥产品,此法百试不爽。这是说的物质食品,精神食粮也是如此,英文里还有一句谚语:We are what we read,“读什么成什么”,意思是读书造就人格。  相似文献   

10.
庄育飞 《图书馆论坛》1999,(5):28-29,27
1 拉斯韦尔“五W”传播模式人们在对人类社会信息传播现象的研究过程中,对传播的构成要素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最早研究传播要素问题的是亚里士多德,他认为传播由谈话者、说的话和听者三要素构成。一直到1984年,耶鲁大学哈罗德·拉斯韦尔教授在《传播社会的组织与功用》一文中提出的“五W”传播模式(见图1),这是人们最常引用的传播模式。这种传播模式包括五个基本要素:即传播者(Who)、信息(What)、传播渠道(Whichchannel)、受传者(Whom)、传播效果(Whicheffects)。  由…  相似文献   

11.
王萌 《新闻界》2005,(6):140-140,145
1992年,世界上第一条短信在英国沃达丰的网络上通过电脑向手机发送成功,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条手机短信的诞生。2000年5月17日,中国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正式开通了(SMS)服务.发出了中国第一条短信。直到今天,手机短信已经走过了五年的历程。在这五年中,它迅速被国人认可并接受,成为一种新的沟通交流和娱乐工具。短信传播给传统传播学理论带来了新的冲击,拓宽了传播的广度,形成“点——点”、“一点——多点”的交互立体传播模式;对传统“把关人”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短信传播中信息的流通处于真空状态,特别是随着短信息转发速度的提高,信息会以几何级数迅速传播。  相似文献   

12.
积极传播与电视节目制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本身是一种传播,是大众传播.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传播学家拉斯韦尔提出了著名的“5W”传播模式,分别是Who(谁),Says What(说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对谁),With What Effect(获得什么效果),其中,获得什么效果联系着传播的目的.传播到底有什么目的?这个问题在电视从业者看来并不构成问题,然而越是基本的传播诉求,越是在我们的传播实践中被忽略了.  相似文献   

13.
1948年,传播学者拉斯维尔于《传播的社会职能和结构》中提出了著名的5W模式。如图所示:谁(传播者)→说什么(信息)→通过什么(渠道)→给谁(接受者)→取得什么效果(效果) 这一模式揭示了传播的基本过程和一般规律,曾被奉为传播学研究的圭臬。此后,虽然也有一些学者对这一模式提出异议,指出其种种缺陷,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其地位。然而网络的崛起却正在日益打破这一神话模式,在新技术和全球网络的直接冲击下,一个新的传受平台正在形成。互联网以自身的物质基础和可行性技术创造自己的时空和文化形态,它对人类生存的深远影响不仅体现在对人们生存方式的改变,更为重要的是它还在本体论的层次上对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关系作出了崭新的理解和诠释。本文从数据库营销这一角度出发,探讨网络时代受众观念的变革。  相似文献   

14.
研究网络新闻,首先应当揭示网络媒体的传播规律,而网络媒体的传播规律可以通过传播过程中的基本要素体现出来。 传播过程一般包含五个基本要素,依次构成传播过程的各个阶段。即传播者(谁)—信息(说什么)—媒介(通过什么渠道)-接收者(给谁)—传播效果(取得什么效果)。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首先被人们深切感受到的是其全新的传播功能,这是互联网深入影响现代社会发展进程的根本因素。所以,研究互联网的传播功能,科学揭示网络媒体的传播规律,是实现正确引导舆论,搞好网络新闻宣传的先决条件。而网络媒体的传播规律可以通过传播过程中的基本要素体现出来。任何一种类型的传播过程,都包含五个基本要素,依次构成传播过程的各个阶段。即:传播者(谁)→信息(说什么)→媒介(通过什么渠道)→接收者(给谁)→传播效果(取得什么效果)。1.传播者:网络新闻的传播主体呈现多元化同传统媒体相比,网络是一个更为开放…  相似文献   

16.
张玲 《新闻记者》2006,(12):45-47
一、Web2.0时代“把关”理论的发展 从1950年怀特将“把关”的概念正式引入新闻传播的研究领域,到上世纪90年代初.休梅克(Shoemaker)和里茨(Reese)提出了著名的五层面“把关”模式(个人层面、行业规则层面、组织层面、媒介制度层面和社会体制层面),“把关”理论已经从个人层面发展到了体制层面。当然,五层面模式是一个普遍性的新闻传播学理论,并非针对网络(更非Web2.0)传播提出.缺乏对它的个性化思考,而这种思考便是五层面“把关”模式之于Web2.0的运用及指导。  相似文献   

17.
曹海峰 《编辑之友》2018,(3):5-8,13
“微传播”语境下,人们的阅读方式与思维模式随之改变,其引发一系列的阅读危机与认同挑战,更凸显出全民阅读的重要时代意义与理论价值.要推广全民阅读活动必然要利用这把“双刃剑”,在“微时代”的“微传播”语境下,推动全民阅读实践中应强化“微思维”,运用“微媒介”,创新“微内容”,引导“微受众”,积极思考“用什么读”“如何读”“读什么”“与‘谁’读”等问题,通过阅读推动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建构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18.
如果我们回顾一下,我国受众工作50年来运行的轨迹,那么我们就能够比较清晰地勾画出我国新时期受众工作的特点、地位及其今后发展的方向。为了表达上的方便和简洁,不妨借用两个大家熟知的大众传播模式来作这样的描述。第一个模式是哈罗德·拉斯韦尔揭示的传播直线性基本模式,即“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给谁→取得了什么效果”的直线性单向传播模式;第二个为威尔伯·施拉姆提出的高度循环性模式,即“传播双方执行着相同的职能,将讯息通过编码、译码和释码”的传播者与接受者对等的高度循环性模式。50年来,我国受众工作好大一部分时…  相似文献   

19.
新闻传播中的后选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传播中的后选择研究四川宜宾日报社张玺乾一、概念与特征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有两次选择直接决定传播的效果。第一次选择是由新闻工作者(传播学中称“把关人”)完成的。这次选择在传播链上(按香农——韦费模式),位于信源与发射器之间。它是“把关人”对信源传出的...  相似文献   

20.
李娟  杨瞿瑞 《新闻窗》2008,(6):31-33
传统的传播媒体报纸和新兴的传播媒体网络之间的竞争正激。而报纸和网络传播的效果到底有什么不同?到底谁更胜一筹?本文试从“达姆被执行绞刑”这一事件对两者传播的效果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