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从书籍出现以来,读书的园地里真是百花纷呈、千姿百态。然而正如有人喜欢牡丹,有人钟爱兰惠,有人倾心菊花一样,各人的读书选择因人而异,而且光菊花也还有 “西厢待月”、“贵妃醉酒”、“绿云”、“帅旗”等二千多个品种,这就更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了。因此,有经验的读书人都知道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寻找自己喜爱的书来读,读自己需要的书。或由博返约,从众多的名花丛中挑出若干盆搬进自己小小的园地;或以某个品种为主,搜罗剔抉,形成一个自己的名花系列。这就是读自己的书。 读自己的书,就是从自己的喜爱去读书。每个人由于…  相似文献   

2.
大凡读书,总难免与书有着种种不解之缘。准确地说,这里记录的只能算自己和书之间几个难解的结,有难消之“仇”结,也有难舍之情结。且不细表书的买卖、收藏、阅读,仅围绕书的借还、偷占、赠送,便足以让人从一个侧面体味到喜怒哀乐。[编按]  相似文献   

3.
胡昌方 《军事记者》2013,(10):38-38
读书,当然要读自己"喜欢"的书。阅读自己"不喜欢"的书,岂有此理?有的。比如,有的人喜欢读消遣性的书而不大喜欢读知识性的书,结果书读的不少,却收获甚微,知识水平没有多大长进。因此,从扩大知识面来说,读点自己"不喜欢"的书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上一文讲的“读功”,是从战术角度讲的,即如何读得实在、读得精微。接下来,想从战略角度讲讲“读功”,即:应该如何扩大阅读量,以及如何在更高层次上提高阅读的“质”? 一般人认为读书多就是“阅读量大”,殊不知这个“量”字很有讲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多”。一个人一连气看了一千本小说,粗看上去也称得上“阅读量大”了。但是,倘若他读的都是小说,也只能算是读了一  相似文献   

5.
读书人痴话     
读书人痴话周迅白石老人曾言:“画要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套用齐翁之语喻读书也是同理,不读书为愚,死读书为痴;不信书则循头无活水,尽信书则难免步入歧途。读书之奥妙,关键在一个“化”字上。邓拓曾刻一闲章:“书生之气不可无。”此处“书生之...  相似文献   

6.
“连字带空白一起读”。这是我国大学者金克木晚年的读书方法。他说:“读书也可以说是听古人、外国人、见不到面或见面听不到他讲课的人的话”。因之“听话也可以说是一种读书”。金克木这种读书方法,实际上是把书放在社会大环境下去读,读书和读社会上的大和事物结合起来。这种连字带空白一起读的方法,使许多大学者有着警世骇俗的发现。例如大文豪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写了两个字‘吃人’”!从“空白”处和“字缝”中看出问题的本质,这才是把读书和读人、读物结合起来,发现前人没…  相似文献   

7.
1、培根的“酿蜜法”。我们不应该像蜘蛛那样在肚里抽丝,而应该像蜜蜂那样,采百花酿甜蜜。2、华罗庚的“厚薄法”。书由厚变薄是阅读能力提高的标志。3、陈善的“出入法”。钻得进去,跳得出来。4、鹿善继的“认理法”。读有字书,识没字理。5、克尼雅日尼的“有无法”。要读懂书上所没有的东西。  相似文献   

8.
读书惟在记     
读书惟在记,牢则日见进益。除晋之一日只读一百二十字,后遂无书不读,所谓日计不足,岁计有余者。今人谁不读书,日将诵数千言,初学可喜,然旋读旋忘,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也,况一日乎!予少时,实有贪多之癖,至今每念腹中空虚。方知陈贤良为得法。 ——宋·陈善《扪虱新话》卷四[译文]读书的关键在于记忆,记得牢固则天天有进取收益。陈晋之每天只读120个字。后来便能做到无书不读了。这就是所谓看起来每天很少,而一年总计就很多了。今人谁不读书,每天都要读几千字,起初觉得这样快速很可喜,然而随读随忘,一年也没读熟120字,更何况一天呢!我年青时,便有这种贪多的毛病,至今常觉得腹中空空,才明白陈晋之读书甚为得法。  相似文献   

9.
真书无香     
十几年前,我曾在北师大听散文家韩少华讲课,当时他还在北京一所中学做老师,说起自己最心仪的读书境界,他描述道:那就是,外面下着大雪,屋内火炉正旺,我独自拥被读茨威格的小说。当时年轻的我也想象了一下,觉得确实很美妙。由此想到,具有传统士大夫情趣的或小布尔乔亚情结的人尤其是知识者读书不仅是在阅读内容,更多时候还是在体察与内容有关的形式以及书外的氛围。 清人张潮很有名的《幽梦影》中说:“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经史子集,春夏秋冬,一一对应,古…  相似文献   

10.
古今名人大多善于读书,读书讲究方法是他们成就大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本”经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提出:“根据自己的专业选定一些需要精读的书,要一本一本的读,在同一时间内只能读一本书,一本书读完了才能读第二本。”历史学家郑天挺指出:“精读一本最好的书,要一个字,一个词,一个人,一处地,一件事,都要能清楚,  相似文献   

11.
章睿齐 《湖北档案》2007,(12):34-34
我们一直倡导要多读书,读好书;却很少提及要读自己,读懂自己。读别人不易,读懂自己更难。 古希腊伟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认识自己”是对千百万人通向成功的忠告。世界上到底有多少对手,到底有多少成功的路子,恐怕是难以计数的。但有一个对手,有一条路子,我们必须要认清,这就是我们应该辩清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点和弱点,知道自己该把脚踏向何方?  相似文献   

12.
郑莹 《大观周刊》2013,(2):89-89
何谓自能读书.当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依靠学生自己的能力来读书。按照叶老的观点,自能读书当属学生“不待老师讲”、“达到不需要教”的读书活动。这“你待老师讲”、“达到不需要教”的丰富而深刻的内蕴是什么叶老并不明示。笔者认为,从阅读教学的本质和宗旨方面看.自能读书是指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相机启导下,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以读促思,自能通解.积极主动地感悟并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获得语言文字综合训练的阅读实践活动。自能读书包含以下四个要义:(1)是以“书”为本;(2)是以“读”为主;(3)是突出“自”;(4)是体现“能”。  相似文献   

13.
儿童图书“分级阅读”在我国的生存现状与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儿童本身对图书并不存在自主选择的能力,应该读什么书?又应该怎么读书?目前,这些都取决于家长的选择。简化成一句话就是,“分级阅读”致力于解决“什么样的年龄的儿童读什么书”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读书恩怨录     
李军 《新闻三昧》2005,(4):49-49
我喜欢读书,自幼到今,不爱吃,不爱穿,不爱钱,不爱权,最爱读书,不管为读书吃多少苦,心里也觉得甜。童年时,家中藏书很少,我常借书读,打听到谁有一本书,就赶快去借,碰壁的时候却不少。久而久之,我积累了一些借书的经验,最好的办法是换书而读。我用家中仅有的几本书与别人换书读,常抢在别人前头把书读完,他的书就可以在我手里多逗留几天,我又用这些书与另外的人交换。当别人还书时,我问:“你还有书吗?”  相似文献   

15.
千字难“成”莫言悔翟晓明【太原】为编辑《中华名人书斋大观》收集名人书斋斋号,其中有贺海毅兄的“千字斋”,读之甚感亲切。倒不是这斋号的由来与我有什么因缘。本人虽在一家小刊供职,日日编刊编书,常常买书读书,但因住房条件所限,至今没有一个象样的书斋,无法为...  相似文献   

16.
谁不该念错?     
念错字,古时或许不大常见。因为,那时的人要么穷得念不起书,他因此也不假装斯文,不在电视上主持节目,私下里骂隔壁阿二淘气时,也不会把“可恶(Wu)”说成“可饿”;要么他就从“小学”学起,读“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学成了卖弄“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酸是酸掉了听者的大牙,却断不会念错。至于现在念错字,实在是稀松平常之事。因为如今大家差不多都识文断字,识字人一多,念错字者也是几何级数陡增,这就像汽车多了交通事故随之增多一样。 我一向以为,大众念错字,错就错了。汉字有五六万,就是章太炎、郭沫若…  相似文献   

17.
范长敏 《新闻前哨》2006,(9):110-110
读书是打造“学习型社会”的要求,也是打造学习型传媒、专家型传媒人的要求。为此,本刊开辟“读余漫笔”专栏,一是刊登读了好书后的心得,使思想的火花启迪更多人;二是欢迎读荐书,使大家同享知识盛宴。[编按]  相似文献   

18.
刊中报     
书,我的挚友朱明平提起挚反,谁都会有一个、两个甚至更多。而我最为由衷的挚友却是——书!我之所以视书为挚友,其因有三:每当茶余饭后.手握一卷,其味也香,情意绵绵,好不惬意;枕边炕头,闲置几册,心亦欣然O每当静静的夜晚,燃一柔和烛光苦读,一灯一桌一传一人一书,好不温馨。感慨之余,提笔写上几句“灵感”,于是心里便也释然了许多。书使我业余生活充实而不乏味。此可谓挚友因之一也。浩瀚书海,自己不过是沧海舟子,于是读书时便多了几分挑拣,经人指点,便读鲁迅读朱自请读托尔斯泰读聂鲁达等等。鲁迅的凝重沉郁使我对人生…  相似文献   

19.
鲁迅一生酷爱读书,手不释卷。他在很多文章,书信中谈过自己的读书经验,还专门写了《读书杂谈》、《读几本书》、《随便翻翻》等文章介绍自己的读书方法。 背书法 鲁迅的背书方法与众不同,他制作了一张小巧精美的书签,上面写有“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10个工整的小楷字,把书签夹在书里,每读—遍就盖住书签上的—个字。读了几遍后,他就理解默诵一会儿,以加强记忆,等他把书签上的10个小楷字盖完,也就把—篇文章背下来了。  相似文献   

20.
刊中报     
腹中有“货”笔自圆(杂谈)刘学恭初写文章者,最急切盼望的莫过于自己的名字早日变为铅字。然而,在满怀的希望破灭之后,就会产生某种不正确的联想,或称“没关系”,或嚷“伯乐少”。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_同理.写文章若腹中无”货”笔也难圆。要做到腹中有‘”货”,笔者认为是否可做好以下几台。一是“货”从书中来。古训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写文章,光有热情不行,必须扑下身子多读书、多看报。多观察生活,要有目的有方向地去汲取自己缺乏的“营养”。同时,还要多写多练,用书中的理论来填补自己文章中的钙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