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其祥  张超 《师道》2007,(4):55-56
1927年,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先生南来广州,就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知用师生仰慕先生的德才,渴望聆听先生教诲,并欲一睹大师风采,邀来知用讲学,先生欣然应允。7月16日中午,鲁迅先生携夫人许广平一起来到当时位于西门口纸行街九十号的知用中学。知用举校欢腾,先生慷慨陈辞,发表了著名的演讲《读书杂谈——七月十六日在广州知用中学演讲》(后收入《而已集》)。鲁迅先生在《读书杂谈》讲演中说:“因为知用中学的先生们希望我来演讲一回,所以今天到这里和诸君相见……用自己的眼睛去  相似文献   

2.
读中学时遇着几位好老师,知用中学的林威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那是五十年代初期,我从海外远渡重洋,来到广洲,考上了张瑞权当校长、鲁迅曾在此演讲、驰名海外的私立知用中学,并寄宿在学生宿舍里。当时最关心我的除了张校长外,就是教我们语文课的杯老师。林老师十分喜欢我这个「高材生」,每上一堂新课,总要我公开朗读课文,然后才进行讲解、分析,提问时我自然也是他的对象之一。那时我爱读诗,林老师就因势利导,指点我欣赏古今中外的名作,其中有李白、杜甫、雪莱、普希金、闻一多、艾青等人的作品。本来,我们的作文应当写散文,但林老师破例地让我  相似文献   

3.
大凡人们演讲,总喜欢先来一段开场白,说说闲话,与听众套套近乎,拉拉关系,以缩短演讲者与听众之间的距离。北师版初二语文引用的鲁迅1927年7月16日在广州知用中学发表的演讲《读书杂谈》,就用了这一手法。  相似文献   

4.
谈周作人的鲁迅研究的得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作人关于鲁迅的著述颇多,鲁迅生前,周作人写过论《阿Q正传》的文章,鲁迅逝世后,由于许寿裳的邀请,他参予了《鲁迅年谱》的编纂;又由于杂志约稿,他写了《关于鲁迅》等文。解放后,他在有关方面的帮助下,写了大量有关鲁迅的文章,并结集为三部专著《鲁迅的故家》、《鲁迅小说里的人物》和《鲁迅的青年时代》。其《知堂回想录》、《知堂  相似文献   

5.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教过不止一次,对其思想内容,曾几经考虑,也看了一些资料和研究文章,觉得认真探讨鲁迅这篇作品的思想内容,是目前中学语  相似文献   

6.
鲁迅一生用了157个笔名。这些笔名都是他根据当时战斗的需要而使用的,都有一定历史意义。因此系统而全面地研究鲁迅用过的这些笔名,既有助于研究鲁迅光辉一生的战斗历程,也有助于对鲁迅斗争艺术的理解。为此,本文作者曾作过研究,写了《鲁迅笔名考》,共三万字,这篇文章作了压缩,仅对一些常见笔名作点考释,以期得到同识者的关注,把鲁迅笔名研究再深入下去。  相似文献   

7.
《教育导刊》2007,(4):I0002-I0002
1972年,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先生南来广州,就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知用师生仰慕先生德才,希望耹听先生教诲并一睹大师风采,邀其来知用讲学,先生欣然应允。7月16日中午,鲁迅先生携夫人许广平前来,知用举校欢腾。鲁迅先生作了著名的《读书杂谈》演讲(后收入《而已集》)。  相似文献   

8.
提到作文,人们更多关注文章从“无”到“有”的过程,即如何命题、如何立意、如何选材、如何构思等,对作文后的“修改”则往往重视不够。一些学生写完作文后,甚至连看都不看一眼就交给了老师,这样的作文训练,即使写得再多、花费的时间再长,作文训练的效果自然也不会好到哪去。鲁迅先生曾说“我有一言应记取,文章得失不由天”,这“不由天”三字已明确的透露出鲁迅先生对文章“得”“失”的态度。好的文章决非天然生成的,多半是不断斟酌、不断修改得来的。在平时的作文训练当中,许多老师只知道盲目的让学生去写,自己却很少主动去研究学生的作文…  相似文献   

9.
俄国作家契诃夫曾说:“写得好的本领,就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本领。”这句话是值得珍视的,遗憾的是这个说法还是不够具体。什么是“不好的”呢?鲁迅先生曾说:“研究大作家的手稿,看他怎样修改。”如今这句话也用到了他的身上。早在1981年,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编辑家朱正先生就出了《鲁迅手稿管窥》一书(再版名为《跟鲁迅学改文章》)。  相似文献   

10.
邵建新 《初中生》2010,(9):50-53
鲁迅先生曾说过:“应该这么写,必须从大作家们的完成了的作品去领会。那么,不应该那么写这一面,恐怕最好是从那同一作品的未定稿本去学习了。在这里,简直好像艺术家在对我们用实物教授……这确是极有益处的学习法。”鲁迅手稿就是为我们留下来的“极有益处”的教材。  相似文献   

11.
张文彬的《两棵树》,也就几百字,很短,似无奇特之处,待读到末尾,心中竟一震。细细回味,才知作者构思的巧妙。文章共五个自然段,前四个自然段写了两棵果树。栽种时,这是两棵一样大小的果树。可是它们的结局却不一样。一棵结出了又大又甜的果实,另一棵则因成了枯木而被农夫砍了烧锅用了。作者是如何写这两棵果树的呢?文中写道,当“第一棵树”默默地  相似文献   

12.
10月19日是鲁迅逝世76周年纪念日,世人皆知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而对他教育孩子的思想和方法较少关注。1927年10月8日鲁迅与许广平结婚。当有了儿子海婴后,有人曾讥笑鲁迅对海婴太热爱,鲁迅为此写了首《答客诮》的诗:"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相似文献   

13.
鲁迅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新文学的奠基者之一.他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同时也是深受群众欢迎的演讲家.鲁迅的演讲,内容丰富多采,次数频繁,而且听众对象多种多样.一般说来,频繁的、对象不同的演讲很不容易对付,可是鲁迅却能应付裕如,保证成功,而且每每“演讲告终,一阵掌声随着哄起来,拍得很久”.这道理何在?笼统地说,是因为鲁迅具有宏深的思想和高超的演讲艺术;具体地说,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  相似文献   

14.
鲁迅收藏、转交文稿和信,这是用的插叙手法还是倒叙手法,历来颇有争议。初一语文课本在该课的“学习重点”中把“插叙的作用”列为重点之一;而在知识短文《记叙的顺序》一文中则以此作为“倒叙”的例子,说;“方志敏同志在狱中写文章、写信的事在前,文章里却写在后;鲁迅收到文章和信的事在后,文章里却写在前,就是倒叙的写法。”看来编者的意见也有分歧。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弄清楚什么是倒叙,什么是插叙,二者有何区别。  相似文献   

15.
所谓观察,就是用眼睛去看。要远“观”近“察”,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并养成一种习惯。鲁迅曾说过:“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要看到一点就写。”这是鲁迅长期创作的经验总结。由此叮见,要想写好文章必须重视观察事物,提高观察能力。那么我们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  相似文献   

16.
<正> 柳亚子曾说过:“近世对于儿童教育最伟大的人物,我第一个推崇鲁迅先生。”①鲁迅毕生都很关心并致力于儿童教育工作,认为这“于我们民族前途的关系是极大的。”②鲁迅正是站在这样的理性高度上热切地关注着中国儿童的成长以及青年一代的发展,并由此形成了他深邃的教育思想。他在文章、书信、演讲中,经常呼吁人们:“打掉毒害小儿的药饵,”③“完全解放了我们的孩子。”④对于以封建伦理道德摧残儿童身心发展的行为,则多次予以尖锐的批判。他号召天下父亲,“对于子女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⑤他甚至提出办所“父范学堂”,将那些对孩子只知呵斥、扑打、戕害的父亲,送去接受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结尾处有这样一句话:“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统观全句语气,这句话的句末标点用问号或者感叹号,似乎都未尝不可,鲁迅却使用了句号。初读不免令读者感到费解,细细推敲,便会觉得这句号的内涵极深,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18.
在中学教语文时,曾不时写过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杂记,现辑录几则于下:  相似文献   

19.
这是编辑部朋友给我出的一道难题,近 20年我已经脱离中学语文教学岗位,在大学里讲鲁迅作品,因此只能根据大学教学的经验来谈谈我的一些思考,不一定符合中学教学的实际。我姑妄写之,诸位老师姑妄看之,或许在某些方面会有所启发,如毫无参考价值,不妨弃之一边,就算我交了一份白卷吧。我想分几点来说。 (一 )重观鲁迅   在近年语文教育改革的讨论中,许多人都对鲁迅作品教学提出了许多批评,诸如选文不妥、教法不当,因而导致学生对鲁迅产生逆反心理,等等。这都是有道理的,应该引起注意。但如果因此而怀疑或否定中学鲁迅作品教学…  相似文献   

20.
把中国左翼文化运动视作一个整体,还是一种复合体,是重新解释这场文化运动的关键。在将之视为一种复合体的视野中,原来被遮蔽的事件和意义便会重新敞开。鲁迅逝世后的最初几年,左翼文化界就鲁迅思想“转变”问题曾有过持续的讨论。在这些讨论甚至争执中,不自觉地隐含了两种不同的焦虑,一种是维护鲁迅思想遗产之完整性和独立性而又难以寻找到明确批评对象的焦虑;另一种则是感到鲁迅与自己一致而又不一致的焦虑,并通过把鲁迅纳入终极化的理解中,来削平这种不一致感。这两种焦虑皆是潜在的,却体现了左翼文化内部两种不同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