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尊神重鬼"是商代神权统治的重要特点,也是商代统治者借以维护统治的思想纽带,同时又影响到了文化艺术的创作.商代青铜器中的方形器物造型与商人在祭祀鬼神时所追求的庄严、神圣气氛相适应,仿生动物造型可能是图腾神的孑遗,或者是祭祀牺牲,以及出于祭祀功能的器物造型组合等,都体现出了强烈的崇神思想.商代青铜器中的纹样装饰、雕塑性装饰和铭文,其首要目的都是为祭祀神灵祖先服务的,体现了神秘、诡异的风格特征,这同样是商代崇神思想的物化体现.  相似文献   

2.
《新高考》2008,(2):28
鼎为中国古代炊食器。中国鼎文化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早在7000多年前就出现了陶制的鼎。而其真正的发展最高峰则出现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尤其是商代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用容器的制作。盛行于商周时期,延续到汉代。  相似文献   

3.
湖南地区商代遗存以及商代青铜器的发现,为商代南土的探索提供了新的资料。通过对考古资料的研究,理清了湖南地区考古学文化发展的脉络及商代南土的变迁情况。湖南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分布的中心在洞庭湖及湘江中下游地区,时代均属商代晚期,属于商文化系统。以湖南岳阳铜鼓山遗址为代表的商文化遗存,是中商时期南土的一部分。岳阳费家河遗址为商代晚期文化遗存,其文化内涵受到了中原商文化一定程度的影响。从湘江流域目前发现和发掘的商代遗址考察,除长江沿岸以铜鼓山为代表的小片区域外,长江以南其他地区无论在二里岗期或殷墟期都是很典型的土著文化,因此可以断定湘江流域有商一代未曾成为商地。  相似文献   

4.
青铜文化从狭义上来说,往往专指青铜这一特定物质所代表的文化现象。先秦时期的青铜器达到了鼎盛,这一时期的青铜器与先秦巫风交织产生,相互影响并逐步发生转变,在先秦文学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并促进了文学的发展。从先秦文学视野出发,分析青铜礼器与巫文化的关系、青铜乐器与祭祀诗歌体制,研究青铜酒器、食器等祭祀用品与降神驱鬼巫觋之术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前关于商代的文化艺术,反映在我们的教学与研究中还很不充分。原因之一是传统影响。两千多年以前孔子早有“殷礼”“不足徵”之叹,却有“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之赞。后来人们几乎众口一辞说“殷家质”,记载商史的古箱很少,近世又受疑古学说影响而不敢信。原因之二是对考古资料的认识问题。本世纪早期,商代考古仅限于殷墟等几个点上,出土文物被认为仅代表王室的一个中心,此外则荒渺难知,无异乎沙漠中的一点绿洲。甲骨文的研究尚在草创阶段,仅依据一些材料作平面的综合。于是,不敢相信商代有高度的青铜文化,就说商代还处于金石并用、阶级萌芽时期。今天考古事业飞速发展,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但还来不及作深入、综合的研究。应该了解,商周之间文与质之分是相对的,只表明历史发展的阶段性,更多的是他们的继承性。商朝是富有的,文化是高的,在灭国就会“毁其宗庙,迁其重器”的古代,商朝灭亡,文化遭受毁灭。而周朝绵亘七八百年,文物大备,彪炳史册,与商朝的命运  相似文献   

6.
中国有文字可考、有实物可据的历史,是从商代开始的。正是在商代,在生产力逐步提高的基础上,中国文化开始形成,并逐渐地发展起来。商代文化的类型,属于“巫史文化”。著名史学家范文澜,曾对此作过精辟的论述:“商朝比夏朝有极显著的进步,庶民(下层百姓与万民)劳动,培养出拥有较高知识的人物巫和史。巫史都代表鬼神发言,指导国家政治和国王行动。巫偏重鬼神,史偏重人事。……中国古代文化,包  相似文献   

7.
距今三千多年的商代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典型代表,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生时期。青铜器作为中国奴隶社会特有的一种器物,充分的体现了奴隶社会明上下,别等组的礼制意识。而最能体现殷商青铜器设计个性的,是这一时期青铜器中的象生遣型。本文就以青铜尊为靖影对商代象生形设计的遣型、纹怖等物化表征进行阐述,从而折射出那个时代所独有的审美形态和美学意识。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17,(54):79-80
我国目前对于考古方面的关注度逐渐提高,尤其是青铜器具,而殷墟妇好墓所出土的青铜器对青铜器研究有巨大价值。本文在考古发掘资料的基础上,挑选殷墟妇好墓中较为典型的青铜器,对青铜器上的龙纹进行详细系统地分析和论述,从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青铜器龙纹入手,分析商代晚期青铜器龙纹的型特征及演变过程,探究龙纹所含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9.
新干青铜器的虎形造型及纹饰,分为立体雕虎、图案化的透雕式虎足和线刻虎纹三大类。其中最典型又最负盛名的,就是立体雕虎中的伏鸟双尾青铜虎。新干青铜器的虎形造型及纹饰,是商代青铜文化在江南的典型代表,既蕴含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又展示江南区域文化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0.
一、选择题夏、商、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也是中国古代的青铜时代。据此回答1~3题。1.考古学家在河南省西部发现的“二里头”文化,其年代距今约为3609~4080年之间。据此,“二里头”文化相当于A.大汶口晚期B.夏朝C.商朝早期D.商朝中期2.“鼎”是代表权力和地位的礼器,其形成至少应追溯到A.尧舜禹时期B.商周时期C.春秋时期D.战国时期3.下列关于青铜器铸造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青铜铸造是夏、商、周三代手工业的主要部门B.商、西周青铜器产品只供国王和贵族使用C.商朝早期出现平雕和浮雕两种技术D.春秋战国时期青铜铸造出现金银错…  相似文献   

11.
商代是华夏民族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商灭夏建立商朝以后,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完全继承了夏朝的成果,在民族特征上也是相同的。商朝有许多方国,与商族和商朝有着复杂的关系。商朝和方国之间在保持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同时,经常发生战争。考古文化表明,各方国及商的周边各族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中原商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商族在同化夏族的同时,大量吸收夏族文化因素。但是终殷一代,仍有一部分夏族保持一定的民族特性。  相似文献   

12.
江淮地区是商朝重点经营的区域之一.早商和晚商时期加强对江淮地区的经营,除了商代早期出于追歼南逃的夏遗民的政治和军事方面的原因外,主要目的在于对江南地区铜资源的掠夺.整个商朝对江淮地区的控制仅局限于在淮河流域建立若干军事据点,商代东南境内的民族整合成效甚微.商朝对淮河流域行之有效的政治、军事经营,加速了商代青铜文明在江淮地区的传播,并对江淮地区初期社会复杂化与文明化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在商周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江淮地区的文明化进程始终没有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公元前16世纪的商朝虽然是我国奴隶制社会时期,但化发展达到了相当先进的水平。青铜器的制造,甲骨的应用,历法的发展就是突出的代表。  相似文献   

14.
商王朝重视祭祀,祭祀时会使用牺牲。作为记录商朝祭祀情况的重要载体,在殷墟卜辞中保存下来很多的用牲之法,本文选取了"卯"这一含有用牲之法意义的字来着手,借助汉达文库,将"卯"作为用牲之法使用时的辞例进行了一番总结,归纳出五种主要的形式。接着在每种形式之下,对"卯"所针对的对象即牺牲以及牺牲的数量进行了一些归纳分析。以期窥见商代使用祭牲的大致情况。  相似文献   

15.
江淮与皖南一江之隔,地理切近。考古所见两个区域在商、西周与春秋青铜器的数量上有不同的表现:江淮发现的商代青铜器较皖南的要多,前者受商文化影响更深;江淮发现的西周青铜器数量则较少,皖南却很多;春秋时期,两个区域的青铜器数量则相对平衡;皖南发现的西周和春秋时期的青铜器数量有一部分当是江淮族群迁徙携带而至。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青铜器上的鸟纹图案出现于商代,而关于青铜器上的鸟纹起源可追溯至史前新石器时期的仰韶文化。对仰韶文化中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彩陶上的鸟纹进行分析,可知半坡类型彩陶上的鸟纹大多呈现为写实形象,而庙底沟类型彩陶上的鸟纹图案趋向图案化、抽象化;对青铜器鸟纹史前渊源追本溯源,发现仰韶文化彩陶上的鸟纹与商代青铜器鸟纹存在一定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17.
自宋代始,古文字学家就以极大的热情去整理和研究商周青铜器铭文这一大批异常宝贵的资料。随着商代金文文献的大量出土,20世纪以来,其研究内容的丰富及研究成果的丰硕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从商代金文的著录、工具书的编纂两个方面对商代金文研究资料搜集与整理的历史与现状做一梳理,以有益于今后商代金文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根据古代文献记载与考古发掘提供的实物资料,经过历史学界与考古学界的多年研究,目前大多认为中国古代是从夏代开始进入文明、进入奴隶制时代的,同时开始制作与使用青铜器,进入青铜时代。此后,历经商代、西周及春秋时期,青铜器有了高度发展,形成了中国物质文化史上光辉灿烂的青铜时代。到了战国时期,随着铁器  相似文献   

19.
“司母戊大方鼎”是我国商代著名的青铜器,也是我国目前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这是我对“司母戊”鼎的了解,我想,许多人对于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也是有着和我相同的认识。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历史书上对于商代青铜器“司母戊大方鼎”的介绍早已深入人心。但是近来,  相似文献   

20.
鸱纹在商代后期至西周早期的青铜器造型和纹饰中占有很大比重,并且易于辨认,鸱即猫头鹰,用它作为祭祀重器的装饰纹饰,至今仍是一个难解之谜。本文试从商周时期的青铜形尊、卣的艺术特征分析开始,通过青铜器社会中的功用以及原始人类的图腾、崇拜及商周先民思维习惯、社会风俗入手,分析一下形尊、卣的社会本质及内涵,有助于我们理解商周社会的宗教、礼仪、艺术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