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甲骨文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材料,是我们探讨上古时期社会文化生活最为有利的材料。文字是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其早期形态与先民们的生活密切相连。可以从甲骨文中分析出先民们对世界的认知情况,分析其思维方式和认知结构以及当时的社会文化状况。  相似文献   

2.
人类社会的演进,大多是由渔措到畜牧,再由畜牧到农耕。这些先民们生产与生活的情状,在甲骨文中也得到了生动的体现。比如“渔”,甲骨文从鱼、从手、从线,意为用鱼杆钩鱼。“逐”,甲骨文从鹿、从足,意为追逐野兽。“摧”,像人手持木棒击鸟。这些文字反映了先民们在渔猎经济时代的生产、生存方式。“采”,甲骨文像以手摘野果之形,反映了先民以草木的果实根茎作为食物的原始生活。“牧”,甲骨文像手持皮鞭放牧牛羊之形。  相似文献   

3.
当代甲骨文书法是甲骨文书法史的一个重要阶段。二十多年来 ,在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变革的重大影响下 ,当代甲骨文书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本文借助对“接纳”与“进入”这两个概念的实现和未来进展之追踪 ,阐述了当代甲骨文书法非常复杂多变的发展态势 ,旨在说明当代甲骨文书法创作 ,只有首先回归、体验先民集体无意识创造出的商周甲骨文书法 ,继而融入自己的个性和审美情趣 ,才有可能真正进入甲骨文书法的审美创造 ,实现甲骨文书法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从绘画进一步抽象出来的甲骨文,因其与造字之初并非遥远,其中留下了不少先民思维的痕迹。先民虽无纯粹意义上的审美,但已伴随着功利性行为和享乐行为出现了审美意识的萌芽。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产生天文学的国家之一。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曾说:"三代(夏商周)以上,人人皆知天文。"(《日知录》)这话虽然有些夸张,但远古时期我们的先民对天文的重视确是不争的事实。早在殷商甲骨卜辞中,就有不少关于天文方面的记载;甲骨文的一些字形结构本身,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天文在先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斯瓦迪士(W.Swadesh)的《百词表》(实词部分)在甲骨文中有较为充分的体现。无论从词汇还是文字看,甲骨文所涉之核心词是最接近先民的社会生活的词汇,体现了核心词的性质。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可知汉语中的核心词在殷商时代就已具备了。在众多的甲骨文核心词的研究方法中,语义场的研究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学"是会意字。人们通常认为,甲骨文的"学"字,表示古人用双手构木为屋,或修葺房屋的情形。构筑或修理房屋,在原始先民眼里是十分复杂的技术,一定要向别人学习才能获得。因此甲骨文中的"学"字,有"学习"的意思。不过,甲骨文的"学"字还有"教"的意思。事实上,向别人学习  相似文献   

8.
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有成熟体系的汉字,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从甲骨文构形,人们可以看到一个较为完整清晰的殷商社会面貌。"姓"、"妻"等汉字的甲骨文字形明确地反映出殷商社会群婚、抢婚的习俗,"葬"、"官"等汉字的甲骨文字形,客观地体现了殷商社会天葬、船棺葬的习俗。这些婚丧礼仪是先民生活中重要的一个方面,且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9.
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有成熟体系的汉字,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从甲骨文构形,人们可以看到一个较为完整清晰的殷商社会面貌.“姓”、“妻”等汉字的甲骨文字形明确地反映出殷商社会群婚、抢婚的习俗,“葬”、“官”等汉字的甲骨文字形,客观地体现了殷商社会天葬、船棺葬的习俗.这些婚丧礼仪是先民生活中重要的一个方面,且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0.
从古文字看先民的美意识与图腾崇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具有表意性质的汉字所包涵的文化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分析汉古文字,尤其是甲骨文,可以窥见汉民族先民的美意识与图腾崇拜,以及它们之间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契文举例》和《殷商贞卜文字考》是甲骨学研究领域里最旱的两部成系统的专著,代表了早期甲骨研究的成就。它们在体系、考释方法以及对卜辞内容的评析等方面,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甲骨文合集补编》、《小屯南地甲骨》、《殷墟小屯村中村南甲骨》均是研究甲骨文的重要著录书,其收录的甲骨片数量众多,为我们研究甲骨文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对于研究殷商时期的文字、历史、文化也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甲骨片数量众多,早期的甲骨拓片不甚清晰,因此各家的释文难免会有阙误之处。本文主要根据这几本着录书的各家释文,指出各处释文的疏误,对阙误之处进行补正。  相似文献   

13.
字形是汉字三要素之一,其本身具有重要的价值。由于汉字形体总量巨大,加之汉字具有以形表意的性质,因此,汉字形体隐含了古代社会众多方面的信息。依据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形体材料,我们可以了解到先民们所处时代的风俗与文化方面的一些内容,例如当时的饮食起居、生产劳动、刑罚战争、神话传说等。  相似文献   

14.
谈到汉字形体的发展阶段,很多人自然就认为是按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的顺序发展。其实汉字的发展演变不是线性的单一序列。笔者从汉字字形演化的角度对隶书的起源、小篆的性质、篆隶之关系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进而重新描述古汉字发展演变的真实过程。  相似文献   

15.
商代是汉字的成熟期。在商代汉字的三种字体中,简牍文字是核心字体,其风格面貌决定了汉字形体的基本特征;甲骨文、金文、陶文是软笔书写为特征的简牍文字在不同书写载体上的特殊形态。对简牍文字的研究有助于认识文字在商代社会文化中的作用,从而进一步了解汉字形体发展线索。  相似文献   

16.
这里介绍了最近几年与古史研究密切相关的十大考古新发现,它们是:(1)陶寺"观象授时"遗址,(2)洹北商城,(3)花东甲骨,(4)大辛庄甲骨文,(5)周公庙甲骨文,(6)周公庙西周墓地,(7)眉县杨家村青铜器,(8)遂公须皿,(9)郭店、上博楚简,(10)里耶秦简。  相似文献   

17.
浅谈形声字的来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形声字由声符和形符组成。甲骨文中已出现形声字的来源 ,已有的字成为形声字形符和声符的条件  相似文献   

18.
一般认为,文字是在漫长的原始社会,通过书写符号的数量积累逐渐发展而成的,简称“积累说“。考古材料表明,原始符号并未在文字产生之前逐渐积累;形体比对显示,甲骨文很少吸收原始符号;原始符号与文字的根本差异不在符号数量,而在系统的性质,原始符号不可能通过积累成为文字。“积累说”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19.
甲骨刻辞时代是否存在编辑行为和编辑活动,回答是肯定的。不仅如此,甲骨刻辞中还蕴藏着丰富的编辑审美思想,诸如随形、对称、错落、整齐、图文合一等等。在这些审美思想的指导下,甲骨刻辞的版面设计达到了相当高的审美水平。除此之外,甲骨刻辞时代还存在着原始质朴的“成册”和“典藏”思想,最为常见的“成册”和“典藏”方式就是“有秩序的排放或叠放”。甲骨刻辞中“册”、“编”、“典”、“删”等字的发现,也从另外一个方面证明了甲骨时代编辑活动的存在和频繁。甲骨时代无疑是我国“文籍之编”的源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