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884年12月,日本侵略分子和朝鲜开化党人借中法战争之机在汉城发动了甲申事变,随即被驻朝清军平息。此事引起中日两国关于朝鲜问题的交涉。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经过外交谈判,签订了《中日天津条约》,解决了两国争端。  相似文献   

2.
中日长崎事件及其交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86年(光绪十二年),在近代中日关系史上,是一个常令人忽视却不应忽视的年份。上溯1874年(同治十三年)日本攻略台湾,下迄1894年(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朝鲜问题成为中日关系的一大热点:1882年壬午兵变、1884年甲申政变、1885年中日签订《天津条约》。而朝鲜半岛又地处远东战略要冲,英、美、俄等国从自身利益出发,相继插手朝鲜事务。围绕着朝鲜问题,东亚局势顿趋紧张,国际矛盾骤然加深。发生于1886年的中日长崎事件,恰恰置于这一系列矛盾漩涡中,它刺激日本加紧了走向军国主义道路的步伐。而我们已有的中日关系史论著却对之缺乏应有的重视,故考察长崎事件及其交涉过程,反思其在中日两国产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20世纪30年代的内蒙古自治运动和日本对华侵略、准备对苏作战的双重视角考察蒙疆政权的形成、发展和消亡过程。本文认为:蒙疆政权出现的背景是国内民族矛盾激化以及蒙古自治运动的爆发,但是这种内部纷争由于日本关东军这一外部势力的介入而进一步恶化,使得一部分蒙古族势力走向民族分裂的道路。当时的日本军支持德王建立蒙疆政府并不是真心帮助“蒙古独立建国”,而是出于自身的战略目的。德王建立“大蒙古国”的目标并没有实现。蒙疆政权可以说是一个带有蒙古族色彩,掺杂有国内民族问题,而为日本军部所掌控的亲日地方政权。  相似文献   

4.
甲午战争使中国传统观念嬗变。民族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内要求改变旧的科举和学校制度,力倡“西学”,不少有识之士选择了赴日留学报效祖国的道路。清政府为挽救其统治,采取了鼓励和支持留日的政策,日本出于培植亲日势力的目的,也愿意接受留日学生。于是留日蔚然成风,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  相似文献   

5.
日本在侵华过程中,在扶植伪蒙疆政权建立的同时,为毒化和拉拢亲日的少数民族青年学子,还居心叵测地开展蒙疆地区青年学子的留日教育,以加强日本与伪蒙疆政权之间的教育交往,并借此培植亲日势力以掩饰日本分裂蒙疆脱离中国的罪恶目的。  相似文献   

6.
甲午战争使中国传统的观念嬗变,民族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内要求改变旧的科举和学校制度,力倡“西学”,不少有识之士选择了赴日留学报效祖国的道路,清政府为挽救其统治,采取了鼓励和支持留日的政策,日本出于培植亲日势力的目的,也愿意接受留日学生。于是留日蔚然成风,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  相似文献   

7.
《中学生阅读》2007,(1):28-29
[日本((每日新闻》12月17日报道]鉴于朝核问题六方会谈将于18日复会,朝鲜与韩国代表团已于16日抵达北京,不过两国代表团都表示“会谈不容乐观”。一场神经战已经开始。17日,美朝、中朝、韩朝将举行双边磋商,开始实质性谈判。如果朝鲜坚持奉行作为有核国家的立场,此番会谈有可能在短时间内破裂。[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熊银忠 《中学历史教学》2006,(1):35-37,68,69
[专题解读] 近代史上美国对中国的侵略:1844年,强迫中国签订《望厦条约》,这是美国侵略中国的第一个小平寺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伪装中立进行调停,实则联合侵华,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中美《天津条约》。19世纪60年代,美国人华尔组织“洋枪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支持日本侵略中国台湾,客观上纵容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和日俄战争,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并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一战”期间到“二战”期间,扶植中国政治势力同日本激烈争夺对华主导地位,两国合作进行了反对日本法西斯势力的斗争;“二战”后美国推行扶蒋反共政策,干涉中国内政。  相似文献   

9.
【新闻链接】 2009年12月7日~19日,经过马拉松式的艰难谈判,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历经13天的艰难谈判于当地时间12月19日在达成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后闭幕。会议的最终阶段为领导人会议.于18日起举行,约130国领导人与会,被联合国官员形容为“历史盛事”。  相似文献   

10.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跻入了世界强国之林,积极向外扩张,中国便成了它侵略扩张的主要目标之一。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日本在华举办的各种“文化”及“社会事业”也随之增多。本文试就日本帝国主义于1921年在天津创办的“中日学院”的前后情况作简要论述.早在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天津后不久,日军司令部就命令日本宪兵队长隈本实道大尉在天津日租界创办日本学馆,招收在日本领事馆及警察署等机关工作的华人子弟,培养亲日的下一代。1904  相似文献   

11.
sanction制裁remittance汇款plunge猛跌日本政府首席发言人表示,日本内阁于周二(9月19日)通过了新的一系列对朝鲜的经济制裁措施,以回应朝鲜7月进行的导弹试射。这一系列制裁措施是由联合国安理会一项谴责朝鲜7月份导弹试射的决议所引发的。它禁止涉嫌和朝鲜武器计划有牵连的团体或个人进行资金转账和海外汇款。据共同通迅社报道,日本财政部和其他政府部门将在周二晚些时候开始执行这些新措施。日本国会此前曾表决同意政府实施这些制裁。“这些措施的实施表明了国际社会和日本支持联合国安理会决议的决心,”日本内阁官房长官安倍晋三说。“…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日本在中国创办了大量报刊。以日俄战争为界,早期报刊在一定程度上同情中国革命,宣传维新改革,创办初期受到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的欢迎;日俄战争后,伴随着日本对华军事扩张,大多数报纸以维护日本的在华利益,培植亲日势力,扩张日本国权为目的,成为日本政府宣传其大陆政策的御用报纸。考察清末日本在华创办的中文报刊,探讨日本早期对华新闻活动的实质,是日本侵华新闻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3.
《江华条约》签订后,日本在朝鲜的势力急剧膨胀,严重损害了清政府在朝鲜的传统利益。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清政府决定劝导朝鲜与西方国家立约通商,以牵制日本在朝鲜势力的继续膨胀。以往史学界对清政府的这种“劝导通商”策多持批评态度。但清政府的“劝导通商”策挽救了中国在朝鲜的宗主国地位,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朝鲜的主权,但清政府对朝鲜劝导通商使朝鲜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是一种消极政策。  相似文献   

14.
在日本帝国主义吞并朝鲜时期,朝鲜人民掀起了大规模的武装反抗日本帝国主义斗争——"义兵运动".自从江华条约以后,朝鲜就遭到了以日本为首的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和奴役,帝国主义和封建卖国集团将朝鲜一步一步地变成为殖民地,朝鲜人民也不断地起来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统治阶级的投降卖国.1882年的汉城士兵起义和1894年的农民战争,都为朝鲜人民树立了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地主的光辉榜样.日本帝国主义在美帝的支持下,镇压了1894年朝鲜农民起义,随后又发动了中日战争和日俄战争,把清政府和沙皇俄国的势力排出了朝鲜.此后,朝鲜失去了对抗日本殖民扩张的外力支持,尽管这种外力的支持是由  相似文献   

15.
日伪统治时期,日本帝国主义有计划、有目的地向我国东北移植朝鲜人,实行"日人植鲜、鲜人植满"的政策,利用东北肥沃的土地进行粮食生产。内蒙古东部地区紧邻东三省,随着二十一条及有关条约的签订,日本侵略者的势力也进入该地区。侵占内蒙古东部的大片土地并建立水田农场,驱使朝鲜移民种植水稻,为日本的侵略战争服务。朝鲜移民在异国他乡从事艰苦的水田生产,承受着中国封建地主、军阀以及日本殖民势力的欺压奴役。在艰苦的环境下开发了内蒙古东部地区的水田事业,客观上为内蒙古东部地区的农业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6.
条约与朝贡之紧张关系,洵为理解19世纪末中韩关系近代转型过程之关键。欧美列强及明治日本固然坚持近代条约关系,以排斥与否定中韩传统朝贡关系,其实际外交立场仍依现实利害关系而有所变化。1866年丙寅洋扰之际的法国与1871年辛未洋扰之际的美国,相继否定中韩传统朝贡关系以禁阻清政府干涉,进而以侵略朝鲜行动而予以武力之冲击。至1876年与1882年,明治日本与美国则分别以条约明文有意否定了中韩传统朝贡关系。至1885年以来巨文岛事件之际,英国甚至不惜代纳朝鲜对华朝贡以获取清政府外交支持,俄国亦欲签订协议承认中国宗主权,以保障其在朝鲜利益,日本外务卿井上馨则向李鸿章提交《朝鲜办法八条》,试图承认中韩传统朝贡关系而实现对华合作方针,应可称之为“参入”性利用态度。所谓“条约取代朝贡”说反映到19世纪末中韩关系史,实为复杂曲折之动态进程,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7.
高宗武(1906~1994),浙江乐清人,1931年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政法系,中国现代有名的“日本通”,1935年任民国政外交部亚洲司司长。他是1934年到1939年间中国对日外交的主要参与者和见证人,熟悉诸多谈判内幕。1940年1月,他与陶希圣脱离汪精卫集团,并将《日汪密约》(全称为《日支新关系调整纲要》及附件)在香港《大公报》上发表,一时震惊海内外,史称“高陶事件”。1940年3月8日,化名“高其昌”的高宗武偕夫人沈惟瑜离开香港,辗转于1940年5月29日到达美国华盛顿,开始了他在此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隐居生活。  相似文献   

18.
《清史稿·邦交志八》“墨西哥”条云:“光绪甲申、乙酉年间(1884—1885年)墨以立约招工,来请中国驻美公使杨儒派员赴墨察看情形,拟定约款,电请总督筹办……”按,此误也.查有关的清代外交史料及《清季中外使领年表》可知,其时中国驻美公使系郑藻如.郑于1881年6月24日受谕,以津海关道补四品卿衔,接替陈兰彬任第二任驻美公使,同年12月24日到任.至1885年7月26日始以病免.故光绪甲申、乙酉中与墨西哥驻美使臣交涉建交立约事宜者,实为郑藻如而非杨儒也.杨儒受命担任驻美公使始于1892年9月2日,1897年4月29日后改任驻俄国、奥地利、荷兰三国公使.  相似文献   

19.
1933年《塘沽协定》签署后,国民政府响应日本的“户田外交”,采取了“亲日”的外交政策。其原因在于国民政府所面临的一系列内政外交困境,更为了其“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需要,以及想借此求得一个暂时的苟安局面的目的。但事与愿违,国民政府“亲日”外交所导致的是中国华北主权的逐步丧失与中日两国关系的更趋恶化。  相似文献   

20.
最近几年,甲午战争偶然发生说在日本盛行起来,如称战争是因朝鲜东学党起义而引起,战争是由于日本国内发生政治危机而不得不把内部之争转向对外侵略,战争的爆发是由于阴差阳错的偶然性原因而促成等等,皆属于此类。“偶发说”的要害,是回避问题的根本所在,而去侈谈问题的枝节和表象,从而否定日本早就制定了侵略朝鲜和中国的大陆政策。如日本学者高桥秀直为日本在甲午年出兵朝鲜辩解说:“日本政府不是有意识要开战才出兵的,当时掌握日本政府主导权的伊藤博文……是试图保持和清国的协调的”,后来“伊藤的对朝政策发生变化,是在于日本的内政”。大泽博明也认为:“甲申事变以后,日本政府在外交、军事上对朝政策不是指向对清战争的,‘六二出兵’(1894年6月2日日本政府做出出兵朝鲜的决定)及日清共同改革朝鲜内政案,也不是要对清国进行‘挑衅’,实现日清共同改革朝鲜内政才是‘六二出兵’的真正意图。”所有这些,都是完全不顾最基本的客观历史事实之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