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语法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度副词+名词"结构正处在一个语法化的过程之中,表现为:这一结构中的程度副词和名词,其句法功能得到扩展,其语义逐渐虚化。从新语法结构出现的四个典型特征亦可以判断"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语法化趋势。这一结构至少符合认同、隐喻、类推三种语法化机制。"程度副词+名词"结构将在人们的心理和语言中进一步凝固化、合法化,最终成为一个稳定的句法格式。  相似文献   

2.
"不像话"作为否定形式的动宾结构在现代汉语中使用得非常广泛,这一临时词组不仅被固定下来并形成了固定的整体意义,而且在使用过程中正逐步语法化。从"不像话"在句中充当的成分、句型分布、描述对象的变化及其意义的虚化,都能够看到"不像话"的语法化轨迹。  相似文献   

3.
副词“白”的语法化及动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法化是自主词向语法成分转化的一种语言现象,主要包括实词虚化、句法化和词汇化三种现象。文章把现代汉语中具有否定性和情态性副词"白"作为研究对象,从汉语史的角度在历时平面上描述"白"由实词虚化成否定副词"白"和情态性副词"白"的整个语法化过程,并从语义、语用方面分析了它语法化的动因。  相似文献   

4.
从构式语法和认知语法的角度,动量错配构式"Num.+VCl+NP"与"连"字构式的搭配这一语言现象的句法、语义特点与构式之间的融合问题探讨。得出如下结论:"Num.+VCl+NP"突显出NP的事件特征,"连"字构式压制下的子构式"Num.+VCl+NP"所体现出的是主观量语义特征,它与VP的搭配具有规律性。  相似文献   

5.
"每隔+数量1+VP+数量2"所表达的语法意义与VP的结果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当VP的结果量分别占有相对的时间点、空间点、时间段、空间段时,"每隔+数量1+VP+数量2"所表达的语法意义分别表示"每+数量1+‘1'+VP+数量2"和"每+数量1+VP+数量2"两种语法意义。这里要解释的是,VP结果量的确定与语言交际中人们的认知心理有关。文章通过考察实际语料,分析并讨论了这一结构在不同情况下的语法意义与句法功能,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为避免学生学习时的偏误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广泛考察各个时期语料的基础上,研究了连词"一旦"的语法化历程及语义特征。通过研究发现:连词"一旦"是由线性序列上前后出现的两个词结合为一个名词,在特定的句法环境中逐渐虚化为副词,副词"一旦"再进一步虚化为连词,但这个虚化过程并未完成,现在仍处在这个过渡阶段。副词语法化实现的基础是名词"一旦"所表示的"(将来的)某一时点"这一特殊的语义特征,而位于后一分句主语后谓语前的语法位置则是语法化完成的关键。"一旦"语法化的动因则是语用推理。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中的"再说"可以分为动词性短语、动词、连词、助词四类,各有其句法特点和语义表达功能。"再说"经历了长期的词汇化和语法化历程并仍处于这一进程中,词汇化和语法化程度跟分布环境及使用频率密切相关,语义经历了由行域向言域的转化,主观性增强,语义突显发生了转移。  相似文献   

8.
现代临沂话中,介词"掌"和"用"、"凭"并行有表示"工具"和"凭借"的意义,根据持拿义动词向介词语法化的路径,"掌"应该有表示处置的意义,这在其他方言中也可以得到佐证,但是在现在临沂话中却没有发展出表示处置的意义。我们认为,这是一种强制停止语法化的现象。通过考察"掌"的意义及其语法化过程,我们验证了持拿义动词向介词发展的共性特征和个性特点,构拟了持拿义介词的语义图模型。  相似文献   

9.
"跟"在现代汉语中有多种用法,能用作名词、动词、介词和连词,这应该是它的历时演变在共时平面上同现的结果。文章尝试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究"跟"的词义发展和语法化过程,并简要分析其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  相似文献   

10.
"一面"、"一边"、"一头"、"一壁/一壁厢"表示事物的某一个面或是某一端,它们经历了相同的演化过程,最终都语法化为关联副词,表示两个动作同时进行,"一手"呈现出较强的语法化倾向。文章描写了这类词的语法化过程,分析了它们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论语集解》注解中存在着"A,不+B"结构。A是被解释的部分,而"不+B"是用一种否定形式表达的解释部分。虽然大家普遍认为肯定形式做注解是一个很好的形式,但否定形式的注解却以一种更简练、更准确的形式存在于很多注疏当中。文章从语法的角度分析否定结构的注解。  相似文献   

12.
金春伟 《台州学院学报》2011,33(1):81-83,96
在任务型教学模式指导下,要求学生以"There is a man standing by the door."句式为教学目标完成教学设计。结果发现,学生在教学步骤设计环节上出现了两大分歧:"There+be+NP"结构与"NP+be+doing"结构何者应先呈现;方位词语置于二者当中哪一种结构中呈现。这需要从句子的基本句法结构、常见句子结构的生成以及句子的意义和功能方面对以往的语法教学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3.
试探英语"否定转移"的语法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中"I don't think"这类否定转移句式最初所携带的表达礼貌的语用动机,在语言使用的历时性过程中,由于"含义短路"而实现了语用习惯的语法化,主要体现在否定转移的高使用频率、否定转移结构的构块化和主从连词"that"的脱落等三个方面.对"否定转移"语法化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其语法本质.  相似文献   

14.
假设连词"苟"的语法化过程经历了"形容词—副词—连词"的发展路径和演变模式。在其语法化过程中,句法、语义、语用等因素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广泛考察各个时期语料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副词“不免”、“难免”、“未免”的语法化历程及语义特征发现:副词“不免”、“未免”的语法化是通过对“NP+不/未+(免+VP/AP)”的重新分析完成的,但二者进行重新分析的语义基础不同;副词“难免”的语法化则是动词“难免”通过语法隐喻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跟”的语法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跟"的语法化过程是其功能扩展的过程。"跟"经历了"名词〉伴随动词〉伴随介词〉并列连词"这样的语法化链。其语法化过程从上古时期就已经开始,在清代基本完成。在此过程中,句法位置、重新分析等都起了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历时的角度详细描述了"滚"的语义演变过程,并通过对这一语法化过程的分析,得出了修辞化是"滚"语法化的动因。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维特根斯坦和摩尔关于"语法规则"争论的解读,力图表明摩尔误解了维特根斯坦所谓"语法规则都是同一种类的规则"这一表述。维特根斯坦是在和"经验"、"事实"这些概念相对的意义上来使用"语法"这一概念,从而认为语法规则都是关于语词使用的规则,而非关于经验事实的陈述。但这并不表明维特根斯坦的"语法"就是通常意义上的"语法"。  相似文献   

19.
石修堂  杨瑛 《商洛学院学报》2012,26(4):57-59,84
It-句型包括由"非指代性it"作形式主语的三种句子。依据功能语法主-述位理论可知,英语中相当一部分这类句子的主位-述位结合都构成如此信息结构:"方向+细节"或"态度+现象";通过调查,再结合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之已有成果,发现这一句型实际上是具有英语文化特色的,体现着西方人思维方式之特征。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英语中have的半情态动词have to结构的语法化过程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它历经了语义退化和语序改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转喻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这个结构中"义务性"语法意义增强的原因是have受到邻近成分不定式的影响。这一发现回答了have的隐喻化研究所不能解释的问题,对研究have的未来发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