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梁红梅 《文教资料》2008,(3):143-144
举国上下反对体罚教育的今天,许多教师"闻罚丧色",不敢对学生施以惩罚教育了,造成了教育力度的不足.分清惩罚与体罚的界限,适当运用惩罚手段于教育,对于教育效果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浅论教育中的惩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中的惩罚问题一直是教师比较敏感的话题.在提倡赏识教育的今天,"到底该不该惩罚学生?"又一次成为教师非常困惑的问题,教育中的不当惩罚现象也使一些教师走入了误区.文章就当今惩罚的现状讨论了惩罚的必要性,惩罚与体罚的区剐,提出了教师惩罚学生的底线问题.  相似文献   

3.
关于教师不当惩罚学生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当惩罚是由于教师权力 使用不当,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严重负面影响的行为。它包括体罚(含变相体罚)和心理惩罚两类。不当惩罚导致的后果表现为师生关系紧张、对学生的生命健康权和人格尊严权的侵害。造成不当惩罚的原因,既有深刻的历史根源,又有教师师德缺失、不平等的师生观的问题,与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教师年龄、性格特点相关,也与依法治教不力相关。杜绝不当惩罚,必须重塑师德,提升教师修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依法治教。  相似文献   

4.
教育惩罚:教师的职责和权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学生在课堂上公然违反课堂纪律时,当学生违反学校规章制度时,教师该如何处理?在当前教育中,有两种极端倾向:一种是滥用惩罚,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一种是不敢使用惩罚,不作为。一般来说,发生教师体罚学生的不良现象是有地域性的,在农村以及边远地区学校的案发率普遍要高于城市学校。乡村教师的教学水平、个人素质偏低,对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有更多的压力和渴望,体罚或变相体罚就容易出现。而在城市中,更多的教师是“谈惩色变”。“赏识教育”、“愉快教育”的倡导,新闻媒体对某些体罚、变相体罚学生不当事件的报道,学校对教师的告诫:“安…  相似文献   

5.
当赏识教育大行其道时,我们的教师似乎已经遗忘了教育还应该包含着适当的惩戒,我们的学生似乎也越来越脆弱得受不了任何的批评.目前,社会、家庭、学校中不少人谈罚色变,甚至有些人把"惩罚"与体罚、变相体罚混为一谈,影响了教育者对惩罚这一必要的教育手段的使用,阻碍了对学生的教育程度,影响了教育效果.因此本文从三方面阐述了惩罚的必要性、惩罚与体罚的区别、惩罚的艺术.  相似文献   

6.
体罚教育方式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手段.一般来讲,体罚是指教师为达到某种教育目的,使用各种手段对学生身体施加惩罚,使学生身心受到损伤的一种教育方式.体罚是教师合法教育惩戒权的不当行使.体罚分为体罚和变相体罚两种.  相似文献   

7.
小学教育是基础型教育,小学是学生发展成长中十分重要的阶段。教育惩罚是一种教育学生的方式,运用合理可以成为推动小学生成长的动力,然而,小学老师在展开教育惩罚时存在很多问题。本文首先从老师对教育惩罚的认识不足、变相体罚严重、超负荷心理惩罚这三点说明我国小学教育教育惩罚中现存问题,然后提出以老师、学校、政府为合力的教育惩罚实行策略。  相似文献   

8.
"惩罚"不仅有助于教师权威的维护和学生行为的塑造,也有助于学校的日常管理,是教师教育权利的体现。"体罚"与"惩罚"在出发点、性质和结果上都具有本质区别,我们应该认清两者之"罚"的不同意义。在教育实践中"罚"应遵循教育性、可行性、可接受性、最后性等原则,巧用"惩罚"而禁用"体罚"。  相似文献   

9.
雒宏军 《江苏教育》2007,(13):83-84
前几年,关于教育要不要惩罚的问题讨论的火热。以情动人、赏识教育等等。很长一段时间让我们对教育惩罚讳莫如深,但是学校的现实不容乐观.一是打骂之声不绝于耳,甚至纹脸刺字、致人伤残;二是一些学生肆意妄为、胆大包天.教师却慑于“体罚”的恶名不敢管理,不愿管理。后来,总算搞明白了,教育不能没有惩罚,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是残缺的教育,尊重学生人格和赏识教育。并不否认对学生的批评与合理的惩罚.  相似文献   

10.
伍德勤 《教育研究》2006,27(3):88-91
我国颁布的多部教育法律法规都明确规定,禁止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但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中,对什么是体罚和变相体罚,一直存在模糊的认识,从而导致部分教师仍继续犯体罚学生的错误,而另一部分教师又不敢大胆地管学生,甚至放任学生,降低自己工作的责任心。所以,必须明确处罚、体罚、直接体罚、间接体罚(变相体罚)以及侮辱学生人格的处罚等概念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同时,还必须明确,禁止教师体罚学生是教育发展和人类进步的要求,以杜绝中小学教师的体罚行为。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理念中,体罚是绝对不允许存在的。但是,在初中教学过程中,若是没有了惩罚,学生就不会建立应有的规则意识、秩序意识等。"体罚不可取,惩戒有空间",所以教师要运用一些合理的手段来进行惩罚,要在学生和家长不反感的前提下让班级管理中的教育惩罚变得比较容易接受,以达到更好的教学管理效果。  相似文献   

12.
惩罚是指施罚使犯过者自己感觉痛苦,但不以损害受罚者身心健康为原则的一种惩戒方式。它在目的、手段、方式和产生的后果上都与体罚有着本质的区别,体罚严重损害了受罚者的身心健康。巧妙而艺术地运用惩罚,与有效的赏识教育一样,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可以说,惩罚也是一种爱的表达方式。当然,惩罚仅仅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教育学生,使学生向好的方面发展才是最终目的。任何惩罚都应以是否有利于教育学生为根本,使学生在"受罚"中体会到教师的爱,从而促使学生自我教育,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时常听我们的老师对学生说,你再不认真学习或再不好好表现,就把你的家长叫来。他们将家长当成了惩罚孩子的武器。尤其是在明令禁止教师体罚学生的今天,有些教师更是喜欢使用这种方法。这样做,也许对学生能起到一时的教育和震慑作用,但长此以往,必将带来十分消极的影响,产生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14.
当下的初中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些学生承受批评和挫折的能力十分脆弱.再加上部分家长过分溺爱.一些老师责任心的缺失.赏识教育一统天下.使得惩罚教育越走越远。现在许多学校把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当作一条高压线.一旦有教师碰触即与师德相联系.上纲上线.评优评先一票否决。个别地方甚至出台了禁止批评和变相批评的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15.
古代时期,人们对体罚的接受程度很高,惩罚在很多时候都是以体罚的形式出现。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体罚的弊端逐渐为人所知,中外各国都开始逐渐禁止体罚儿童。体罚不仅会伤害幼儿的身心健康还会引发新的问题行为。但实际上幼儿园中的体罚现象依然存在。幼儿教师对体罚和惩罚的认知不到位是此问题频发的缘由之一。划清体罚与惩罚之间的界线,正确使用惩罚,普及法律知识可以帮助幼儿教师正确认识体罚的危害,从而进一步减少幼儿园体罚儿童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惩罚是教育手段之一,应与体罚严格区分开来,教师要敢于运用惩罚,但更应掌握惩罚的特点和规律,善于运用惩罚,促进学生个体和集体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国家制定了教师法和教育法,严禁体罚学生和变相体罚学生,但个别老师对教育法规熟视无睹,仍然对学生进行体罚或变相体罚,不是把学生打伤,就是超越了学生的心理承受限度使学生走上绝路,这种全然不管学生的尊严和心理、体力承受能力的惩罚,使其偏离了原有的目标,结果是既起不到教育效果,自己又受到法律惩罚。另一个方面因体罚出现师生冲突而被家长投诉的现象,给老师的触动很大,管理问题学生有些不知所措,  相似文献   

18.
张俊宇 《吉林教育》2004,(10):45-45
近年来,广播、报纸、电视披露和报道了关于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法律法规早就明确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于是,面对学生的过错,教师茫然不知所措了:几千年米教育界一直使用的教育方式之一惩罚,真的一无是处了吗?  相似文献   

19.
体罚是以损害人体、侮辱人格为惩罚手段的错误教育方法。在幼儿园和中小学中,体罚现象久禁不绝。体罚行为的实施主体是教育机构中的管理人员和教师,被罚者往往是违纪学生。体罚行为的表现形式包括直接责打学生,让其它学生代行体罚或让违纪学生自罚,以及罚学生劳动、做...  相似文献   

20.
惩罚与赏识一样,都属于教育范畴。对学生犯错行为进行惩罚,其根本目的就在于促使他们反思,明白后果,以避免重犯类似错误。但由于教育部门一方面反对"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另一方面又模糊其词,说"拥有批评的权利",导致一些学校和教师过度追求惩罚的"艺术",从而走上了歧路,比如绿领巾、三色本等。对于惩罚来说,最恰当的方法就是把它关在笼子里。惩罚需要明确的规则内容何谓笼子?前提是规则。要对学生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