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要理直气壮地办好思政课,善用“大思政课”铸魂育人,需要通过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水平、形成思政课质量提升长效机制,建设形成思政课的良好生态。构建良好的高校思政课生态,提升教学质量是本体圈层,加强顶层设计是基础圈层,营造良好氛围是条件圈层,提升服务水平是保障圈层。在构建高校思政课良好生态的过程中,要树立“大思政课”的系统观念,坚持“跳出课堂看教学”的辩证思维,贯彻“围绕教学抓落实”的战略举措,切实解决高校思政课建设中存在的落实中央要求不力、课堂监管流于形式、教师业务能力提升不畅、学生思想认识不到位、其他课堂不能与思政课堂形成合力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劳模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劳模精神的形成有其特有的理论逻辑、文化逻辑和实践逻辑,是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将劳模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有利于强化学校劳动教育,培育学生正确劳动观;又有利于应对各种不良社会思潮,增强学生劳动获得感。通过构建思政理论课堂、校园课堂、实践课堂、网络课堂“四课一体”的课程体系,探寻劳模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契合点,实现两者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3.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是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守正创新和提质增效的重要方向指引和现实要求。“老西藏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内容,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宝贵资源,两者在价值导向、内容倾向、行动指向三个方面高度契合。“老西藏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应遵循历史性与时代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原则。从争当大先生以凝聚“大思政课”育人合力,重塑大课堂以提升“大思政课”育人实效,搭建大平台以强化“大思政课”育人功能,创新大评价以落实“大思政课”育人效度等方面,提升“老西藏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培育时代新人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时代要求。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国家经济秩序变化、新技术迅猛发展、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给高校思政课培育时代新人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时代新人内涵为劳模精神融入指明了方向。从劳模精神融入实践难点出发,厘清劳模精神与当代学生群体时代特征、个体主体性发展需求、国家发展需要的融合问题,是培育时代新人的关键。通过教学方法综合运用与创新,解决融入的实践难点,增强学生对劳模精神的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能够为培育时代新人提供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5.
将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是对脱贫攻坚丰硕成就及丰富经验的有效利用,更是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适时尝试。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其重要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文化逻辑和现实逻辑。将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对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推进教学模式创新及培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为此,提出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路径:以“生活—体验—书本”多维融入式教学丰富教学内容;以“课堂—线上—田间”多维立体式教学优化教学策略;以“学生—思政课教师—贫困治理专家”多元参与式教学提升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论述,为高校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高质量结合指明了方向,即讲好思政课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大思政课”强调通过加强与现实对话以达“育人”目的。高校地处特定的区域文化之中,必将长期深受地方文化的感染和熏陶,呈现出独特的地域精神,这是极富开发价值的现实教育资源。遵循“大思政课”建设的逻辑,挖掘一切育人资源、发挥一切育人功能,将地方历史文化所蕴含的人文价值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之中,是“扎根中国大地”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7.
“大思政课”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指导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理念。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思政课必须担当的政治任务。以把党的二十大精神“高质量发展”融入必修2《经济与社会》第三课为例,“大思政课”引领下的高中政治主题教学依托大主题、大主线和大主动,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更好地传承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伟大智慧。  相似文献   

8.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通过探索革命纪念馆与高校合作构建“大思政课”的长效运作机制,打通不同单位合作的体制障碍,推动社会资源与高校的合理配置,实现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优化思政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推动红色文化更好融入思政课。这不仅有利于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而且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提供可借鉴的范式。  相似文献   

9.
党的二十大精神事关民族复兴,高校思政课是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渠道,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助于培养信仰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与时代同频共振、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好青年。高校思政教师在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教学的过程中,应坚持构建课堂、校园、社会、网络“一体化”的高校思政实践教学模式,并不断拓宽思政育人载体,推进教学方法创新,推进二十大精神在高校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10.
劳模精神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实现思政育人与劳动育人互融互促,既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改革思政课教学的需要,又是大力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文章从劳模精神的内涵分析入手,探讨劳模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性,并提出具体的实施路径,对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开展劳模精神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历史自信是党的二十大的重要内容,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重要理论创新,内在要求将历史自信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究其缘由在于,历史自信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三进”的题中之义、是赓续百年红色血脉的基本遵循、是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现实诉求。新时代将历史自信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需要从学有所思、学有所信、学有所行三个方面明确目标定位,还要着力打造高效的“思政课堂”、“智慧课堂”、“专业课堂”、“生活课堂”,以此构建历史自信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大思政”体系。  相似文献   

12.
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将斗争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程,是化解“两个大局”交织风险、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落实教育事业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斗争精神的融入,要优化教学目标设计,实现精神属性与课程属性的精准契合;优化讲学内容设计,实现教学学理性与亲和力的有机结合;优化教学方法设计,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贯通。  相似文献   

13.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基本要求。针对“建筑工程专业英语”课程特点,探索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方式,提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科学精神、时事新闻等融入教学。采用混合式教学与对分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课前线上自学、课中对分课堂、课后内化提升,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全过程,实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推进土木工程专业“三全育人”综合改革。  相似文献   

14.
<正>基于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大学生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条件愈发舒适与优越。然而,温室里培养的大学生多数不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缺少良好的职业素养,缺乏投身制造业强国建设的雄心壮志。高校应坚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基本原则,开展工匠精神教育,增强大学生职业素养,是高校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也是高校思政课形成自身特色、增强学生获得感的需要。孙晓玲所著《新时代工匠精神与高职思政课融合研究》一书,2021年由时事出版社出版。该书分为“新时代工匠精神内涵探究篇”和“工匠精神培育与高职思政课融合篇”。  相似文献   

15.
"劳模"精神中蕴含了独有的精神财富,彰显出强大的精神育人力量。在当前创新职业思政教育方案时,要充分发挥"劳模"精神在职业教育、思政引导等领域的示范作用,使其成为推动学生全面成长的精神动力。为此,面对新的职业教育环境,要将"劳模"文化、"劳模"故事与职业思政教育紧密融合,通过塑造新的"劳模"精神育人机制,为做好职业人才培养工作注入新力量。由鄢显俊所写的《高校思政课教育实验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8月版)一书从"大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思政课"出发,通过设置相关实证实验来检验思政教育问题,从教育规律、心理认知规律和人文关怀等视角提出了思政教育"新模式"。同时,作者结合2005年3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思政"05方案"),采用问卷调查、教育访谈和课堂观察等多种评估手段,对思政教育新模式进行验证,为当前有效开展思政课堂管理提供了重要指引。综合研究该书内容,主要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高校思政课重视课堂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导致实践教学成了思政课教学的软肋。因此,构建高校思政课“四位一体”立体实践教学模式显得及时且有必要,“四位一体”立体实践模式是对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和网络实践教学的有机整合。构建高校思政课“四位一体”立体实践教学模式,以期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效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一线课堂”活动,通过“一线故事听变化”“一线走读访样本”“一线收获话真知”“一线成果展风采”等推动思政课教师成长与思政课教学发展,实现了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校外和校内、教师和学生、统一性与多样性,以及过程和结果、“做得好”与“讲得好”的结合。“一线课堂”活动,有助于高校思政课教师深化政治自觉与家国情怀、拓展实践视野与历史视野,有助于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充实鲜活资源与示范课例。巩固和拓展高校思政课教师“一线课堂”活动成果,需要完善活动方案、强化组织落实、激励全员参与、推进成果转化、健全保障条件。  相似文献   

18.
当前思政“第一课”已在高校生根发芽,形成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带头走进课堂,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的新常态。思政“第一课”是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形成思想政治工作合力、推进思政课提质增效的必然选择,呈现教学选题个性化、教学内容导向性、教学组织联动性的特点,发挥引导学生树立“四个正确认识”、鼓励学生成长成才、培育学生爱校荣校情怀、为思政课带来新风、凝聚思政工作合力的德育价值。  相似文献   

19.
孙亮  马美妮 《成才之路》2023,(32):33-36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文章通过对“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意义与策略的探讨,认为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思政课获得感是高校思政课教学应有的价值追求,还提出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应明确目标、选取恰当的内容、规范评价方式,并论述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行动举措。  相似文献   

2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思政课“在社会生活中来讲”的重要途径。“大思政课”背景下高校实践教学存在社会大资源挖掘不够“深”,“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没有实现有效对接;利用数字化技术优化实践教学、搭建资源平台力度不够;思政课专职教师和辅导员协同育人合力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大思政课”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明确方向和具体要求,推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