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幼教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一项学校改革大工程。通过有机融通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有效制定课程思政教育目标,用心设计教学内容,采取丰富的教学方式,运用多元的评价方法,建设科学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群,强化教师课程思政意识,有效结合课程思政隐性教育与思政课程显性教育等路径,能够大大提升幼教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幼教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2.
沈世勇  张莎 《文教资料》2020,(2):192-193,198
专业“课程思政”改革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如何将思政元素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全过程,是当前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系统介绍了“共享中国”课程建设目标、内容结构与方案选择,探索了“课程思政”改革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通,是培育合格幼儿教师的关键举措。当前,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宏观规划与有效指导不足,教师缺乏课程思政意识、对课程思政概念认识不清等。通过深入挖掘体现时代性的思政元素、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有机融通、思政元素选择契合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与创新性思维整合发展、讲述专业经典故事、立足传统文化拓宽思政教育广度等有效路径,能够提高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三全育人”新格局。  相似文献   

4.
课程思政及“三个课堂”在高校人才培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中,课程思政元素不够凸显,“三个课堂”之间相互割裂,导致课程思政对专业课程建设引领作用不足、“三个课堂”协同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以“统计学与工程大数据”课程为例,重构课程建设逻辑,多维、立体地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打破“三个课堂”之间的信息藩篱,从而实现课程思政对专业课程建设的引领作用及“三个课堂”之间的深度融合,形成“三全育人”的合力,支撑并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5.
课程思政是专业教育贯彻立德树人的重要表现,专业课程思政是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合的有力抓手。文章结合互联网、大数据、新媒体等数字化技术,探索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与现实应用,旨在形成专业课程思政示范教学体系。课程教学设计是实施课程思政的关键环节,文章以“金融科技”课程教学为例,分析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目标、内容、活动以及评价等方面综合实践,希望可以提出新文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6.
高校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建设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具体落实中仍面临着许多现实问题,如缺乏上下联动的引导机制、思政教师与专业课程教师合作机制不足、缺乏“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建设的有效评价体系等。为了更好地推进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建设,应从顶层设计、人才队伍建设及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着手,探索解决课程教学改革现实问题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7.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新方向和新要求。以给排水工程专业课程“水文学”为例,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特点、教学现状及教学实施方面入手,探讨了高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思路。课程思政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与专业课程教学有机结合,达到双向促进的教学效果,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8.
高校安全工程专业是培养工程科技人才,提供建设工业强国的人才资源的重要专业。高校安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应从课程育人目标、课程育人内容、课程教学方法和课程教学效果评价四个方面,构建专业课程“四位一体”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同时,着力提高、丰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建立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结合,且鲜明特色的安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模式。  相似文献   

9.
“课程思政”是以专业课程为载体进行思政教育,如何推进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重要举措,也是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加快内涵发展的有力抓手。在“课程思政”理念的引导下,结合旅游管理专业属性,探索“三教”改革是推动高职旅游专业课程实现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融合的重要路径,能够有效提高课程思政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熊楚卉 《成才之路》2023,(24):69-72
“战略管理”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实践性、系统性和理论性较强的综合课程。高校在“战略管理”课程中落实“课程育人”,对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同心同向育人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战略管理”课程思政建设目标,探讨“战略管理”课程思政整体教学设计,并对“战略管理”课程思政实践教学情况进行研究,指出高校要深挖思政元素,精准对接思政教育和知识传授;运用案例汇报、PBL项目等形式,融课程思政于案例教学中;采用各种教学方法,生动体现课程思政元素。  相似文献   

11.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而专业课程教学是课程思政建设最主要的依托。在“大气探测实习”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积极探索,通过增强教师德育意识并提升教师育德能力、明确专业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优化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方案、加强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等举措,深入发挥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育人功能,促进专业课程思政持续且有效地开展。充分发挥示范课程的辐射带动作用,逐步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2.
课程思政是对思政课程的丰富,是贯彻“全课程、全员育人”理念,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要举措。文章以工科专业基础课程材料科学基础为例,对如何明确课程思政教育目标,如何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中进行了探索,并阐述了“大思政”育人新格局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听、看、查、论、评”五个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3.
实施建设课程思政,是解决大学生教育过程中专业课程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的问题,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是推进三全育人纵深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实现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统一。在新时代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构建一流课程思政体系,需要将专业课程教学中更好地融入思政元素,发挥专业课堂的育人功能,促进一流专业建设,助力高校“双一流”建设。  相似文献   

14.
“三全育人”是新时代对于高等教育的明确要求,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课程思政建设是实施“三全育人”教育改革的重要渠道。笔者依托“结晶学与矿物学”“地质认识实习”专业课程教学与建设,以及“地质眼观”微信公众号和福州大学地矿博物馆专业特色平台,开展福州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课程思政育人的教学尝试,努力探索多手段育人模式。结合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确定相关且合理的课程思政内容主题,发掘恰当而巧妙的切入点,构建比较完整的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并取得初步成效。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持续的教育工程,探索多样有效的教学手段,让课程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更加有机结合,为国家培养政治过硬、业务合格的优秀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5.
关静 《大学教育》2023,(12):112-115
新时代背景下,教育要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高等教育改革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多元统计分析专业课程中,是当前课程建设的重点工作。文章在归纳和明确本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工作目标的基础上,在思政元素挖掘、思政元素融合方面对课程思政建设的工作方法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为本课程的思政建设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6.
专业课程、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的“主战场”和“主渠道”,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入是课程思政的关键。“房地产开发与管理”是专业基础课程,担负着专业知识传授和核心价值观引领的重要作用,在该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对于大学生价值观培育和专业知识素养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房地产开发与管理”课程思政进行探索实践,深入挖掘梳理课程德育元素和育人资源,在明确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的基础上,对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进行多元混合教学设计,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融合共振,强化课程育人的广度和深度,推进专业课程与其他各类课程同向同行、联动协同。  相似文献   

17.
课程思政是新时期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担负着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协同育人的重要使命。针对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程度不够、内涵理解狭隘、实施缺乏方法等问题,提出思政案例的建设思路与实施路径,利用课程思政“八六二”法,对“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思政案例建设给出由思政素材到思政观点,以及由思政观点到思政素材两种方法的案例示例,这两种方法的有效实施可进一步保证课程思政过程中立德树人、知识传承、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8.
课程思政是实现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如何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进入“快车道”、如何促进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按下“快捷键”是当下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在“三全育人”教育根本方针的指引下,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尚存在误区和偏差。为尽快实现思政元素的融入,必须克服“狭义化”“标签化”“同质化”“割裂化”等问题,提高融入的“契合度”“融合度”“匹配度”“达成度”,为课程思政建设真正助力。  相似文献   

19.
课程思政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是育人。文章旨在探索新工科建设视野下如何将空管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育人目标。从课程思政的理解、教育部指导纲要、新工科要求、民航精神与空管文化、课程特点与教学经验几个方面凝练课程思政的目标。以新工科中的“四新”(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资源)为抓手,配合情感温度的传递,探索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下课程思政深度融入的具体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0.
高校音乐教育是培养高水平音乐人才的重要手段,高校音乐专业是分化和深化音乐人才培养的教育根基,高校各类音乐课程是优化音乐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音乐教育目标的核心条件和必要路径。文章基于4953份“高校音乐教育现状调查问卷”,系统分析了高校音乐类课程思政建设“四重四轻”的现状特征和突出问题,以培养新时代“德艺双馨音乐人才”为根本任务,从双育共进、守正创新、文化浸润、师生共享四个核心维度,探寻协同推进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有效融合的支撑维度,立体构建音乐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基于构建的音乐课程思政四个目标,分层分类设计五条具体实施策略,为推动新时代音乐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