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伴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中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尤其是文化活动.为了加强中外交流,全面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我国开始重视对英汉谚语的深入了解,以及对其背后的西方文化的深层探究,这就进一步表明了谚语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价值.因此,本文对概念隐喻视野下关于女性的英汉谚语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并进一步深入探索了英汉女性相关谚语之间的异同.  相似文献   

2.
何雪竹 《大观周刊》2012,(52):307-308
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重复在汉语和英语中都存在。然而其出现频率和表现形式存在很大差异。本文拟将英汉两种语言中及英汉互译时常见的重复略作归蚋和比较,并在此基础上总蛄出一些有效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3.
跨文化新闻交流受词汇、语态、时态和句式等因素影响。刻板印象、一词多义和惯性思维引起交流障碍,英汉差异又造成语态颠倒、表达削弱和含义忽略等不良表现;英汉时态上的不对等存在、翻译和理解扩大了交流问题;对比英汉语,结构不适应、翻译不敏感和表达不贴切更加深化了文化鸿沟。本文从知识、能力和技巧出发,用日常知识积累、文化情景转换和跨文化思维技巧培养三种思路来探讨解决跨文化交流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刘婉婷 《大观周刊》2010,(37):27-27
隐喻不仅是简单的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认知现象,它根植于人类的语言、思维和文化中。英汉文化有差异,英汉植物词汇隐喻意义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结合范例对部分英汉植物词进行对对比分析, 可以认识到文化对词汇演变的制约以及词汇所载蓄的丰富文化。  相似文献   

5.
谚语是人类面临社会环境所形成的具有不同历史意义、文化意义的生活图景,是古老文化的集中反映和语言凝练。近年来部分学者从概念隐喻视角研究谚语的应用情况。概念隐喻作为一种人类语言现象和认知现象,在其发展过程中与多个领域进行了深度融合,也为人类文化交流提供了更为丰富多彩的形式和内涵。分析概念隐喻与谚语的内在关联发现,概念隐喻蕴藏在不同语言的谚语之中,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和多维研究相关文献,以期增进人们对谚语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杨丹 《大观周刊》2012,(9):40-40
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等文化背景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文化特色。本文借助语用学和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对英汉习语的翻译作协探索。  相似文献   

7.
浅议英汉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思维和语言的关系入手,通过英汉思维形态及其在语言上的表现对比,揭示英汉思维差异对中国人从事翻译工作的影响,进而探索翻译中排除固定思维方式消极干扰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图以存在于英汉文化中的"马"这一寻常事物作为剖析对象,比较英汉语中有关于"马"的种种表示法,以期能在一定程度上把握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的基本异同点.马年折射出英汉民族习俗的差异,马的称谓体现了英汉两种语言在文字和词语体系范畴中的不同特点,有关"马"的词汇及习语反映了"马"在不同文化中人文意义的异同.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对谚语的界定尚未形成统一的观点。通过对几种谚语定义的分析和总结可知,谚语属于语言而非民间文学,谚语属于熟语中的俗语。《中国分类主题词表》把谚语设置在民间文学类是不科学的,应改至语言类的俗语类。此外,总论世界各国谚语的著作宜入H034类目;专论某国谚语的著作宜入该国使用的官方语言的俗语类;专论某语种(包括中国少数民族语)谚语的著作宜入相应语种的俗语类;专论某专题谚语的著作宜入该专题所属的相应类目。  相似文献   

10.
《天津档案》2006,(10):64-64
我国自古以来流传的“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谚语,符合秋天。薄衣御寒。的养生之道。但对“秋冻。要有正确的理解,科学领悟其中真髓。  相似文献   

11.
莫家柳 《大观周刊》2012,(50):367-367
由于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的差异,以及历史地理、宗教信仰等客观原因,造成英汉两种语言在行文上存在巨大差别,特别是其语法,以及句子结构。其中主语的选择最为明显,也最能体现两种语言的行文习惯,思维方式的巨大差异。一般而言,英文句法结构严谨,以“形合”组织语言,表达意思,因此其主语地位明确,突出。而汉语句法结构松散,短句较多,以“意合”组织语言,传达意思,其主语成分多样,地位处次要。本文分别就英汉翻译中英文几种主要句型的主语确定来谈论上文提到的现象:即英汉句法架构在主语位置上的巨大差异。  相似文献   

12.
什么样的作者写出什么样的书。——英国谚语看一下书名,就能判断这本书。——阿拉伯谚语笔之伤人,甚于狮爪。——印度谚语好书是人的最忠实的朋友。——斯洛伐克谚语说过的话就会忘记,写下的字长存记忆。——埃塞俄比亚谚语  相似文献   

13.
毋庸置疑,数字作为一个重要的信息载体在各类文章中有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科技文献及对外贸易中,准确无误的数字翻译是保证译文质量的一个基本前提。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一数之差,后果难以想象,损失难以弥补。英汉民族思维方式各有特点,因而在数字的表达方面也会产生差异,这种差异往往给我们的翻译造成一定的困难。本文旨在讨论英汉数字存在的显著性差异及其翻译对策。一、万以上数字的翻译首先,英汉数字的分位不同。尽管我国早已在数字的写法上实行国际通用的三位分节法,然而,其读数法则仍采用四位数分级制,即每四个计数单位组成一级:个、…  相似文献   

14.
民国以来,伴随着歌谣运动和时人对农业的重视,甘肃农谚开始得到搜集整理。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壤普查与气象调查等运动,掀起了农业谚语整理的高潮,形成了大量内部编印文献。八十年代以来,全国又掀起谚语整理的热潮,《中国谚语集成·甘肃卷》编成。同时,期刊、方志中也开始登载选录农谚。通过研究对比发现,20世纪的甘肃农谚文献多为汇编之属,缺乏研究,且文献本身存在诸多问题。进入新世纪,应转变方法,扩大研究视野,进行新的钩稽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论认为,所有翻译活动遵循的首要原则是“目的原则”,即翻译应能在译入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入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公益广告带有一定的目的和预期功能,但由于中西方存在社会习俗和文化价值(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思乡之情和迁徙之好、道德主义和功利主义、情感诉求和理性诉求以及审美标准)的差异,功能目的论在英汉公益广告翻译中显得必要且实用.在此基础上,探讨英汉公益广告的翻译策略,以期提高公益广告的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16.
模糊性是人类语言的客观属性.在人类言语交际中,有些数词超越了确指的范畴,呈现出语义上的模糊性.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数词都存在模糊性.本文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探讨英汉两种语言中数词的模糊性,分析其现象、特点以及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田燕丽 《大观周刊》2011,(9):67-67,64
谚语时含建议和普遍真理的话语。总的说来,谚语寓意深刻,节奏感强、学习一种语言的谚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一个民族的世界现以及该民族人民的生活习惯。翻译本质上来讲是文化间的交流,翻译的霸的就是为了促进不同文化的交际。在翻译中能否实现文化内涵从源语到目标语的成功转换可以判断翻译是否成功。该论文就是讨论在尤金·耐达的动态对等原则的指导下英语谚语与汉语谚语互译的最佳策略。  相似文献   

18.
邓昕 《青年记者》2016,(14):35-36
谚语是流传于民众之中的言简意赅、富有创造性意义的短语.经过民间的集体提炼,谚语具有结构精悍、句式固定、语韵独特、语义明确等特点.谚语既体现出当地的民族文化内涵,更是社会生活某一侧面的缩影.西方古典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对谚语的社会本质及谚语随着社会变迁出现的流行与衰落现象进行了追因.他的分析是在其社会分工理论框架下展开的,对当今社会语境下的谚语传播情态也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化差异与词语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现象,探讨有关词语的翻译技巧,以求源语与译语达到高度的吻合。  相似文献   

20.
李宁 《大观周刊》2011,(13):99-100
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并且这种关系在语言的各个层面都有所体现。语言可以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思维模式。文化是语言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制约语言运用的决定因素,文化思维上的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就表现为语言的差异。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探视文化思维模式来找到不同语言的结构理据性,或者通过比较不同民族的文化思维模式来分析不同语言在结构上的差异。本文通过分析中西文化差异来探讨英语句法构造特点的差异,尤其是英汉句子语序上的不同,以显示英汉语言形式之间的对应转化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