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符号实体论者都把符号看成由两个方面构成的静态的实体;而符号行为论者认为符号是一种行为,并将"人"、"环境"、"规则"等动态性要素纳入符号学之内。在各种符号的存在方式中,只有无可见的物理载体的符号和文本符号才是真正的符号存在形式。前者只能作为符号过程的要素而存在;后者还可以作为"自在"而存在,但这种存在其实与"符号学"无关。可见,"符号"总是存在于符号过程之中,符号的载体是一种实体,但是,符号是一种行为过程。  相似文献   

2.
社会在不断发展,我们的认识在不断变化,艺术作品的内容也在不断的变化。苏珊-朗格说:"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一切艺术都是创造出来的表现人类情感的知觉形式,这种创造出来的形式是供我们的感官去知觉或供我们想象的,而它所表现的东西就是人类情感。"在希腊语中,艺术一词兼有两种涵义:一是指美的作品;二是指创造、技巧、技艺。  相似文献   

3.
寓意,艺术创作中独特的抽象思维之一.温克尔曼说过,艺术家应该像诗人一样,通过寓意的图画来描绘形象.艺术之所以能够塑造心灵,甚至表现一个民族的性格,正是因为它通过寓意的符号,表现出一般概念的图画.西方艺术的发展与基督教密不可分,从某种意义上讲,西方艺术史实际上是一部宗教寓意的图解史.欧洲中世纪是艺术图解宗教寓意的典型时期,之后的文艺复兴虽然张扬了人文主义的内涵,反映了俗世的情感生活,但大到艺术构图,小到表现细节都保留着宗教寓意符号.这类艺术作品中出现的宗教符号,反映了西方艺术家特有的文化历史观.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国文学一个传统的意象符号,"土地"历来是维系我们民族历史的物质基础,但在近现代以来,"土地"意象却被构筑成了一则喧嚣扰攘的神话寓言——试看身处传统与现代文明夹缝之间的中国文人,谁不会因"土地"而背负起了莫名难言的流浪情结,绵亘其中的感怀意识一旦形诸文字,便催生出百年文学无处不在的原乡神话。  相似文献   

5.
艺术生产技术走进"图像时代",一方面促使传统艺术迅速祛魅,另一方面,又使超文本文学得以广泛记录传播各类信息符号,重构客观世界,甚至将艺术作品中的虚拟景观挪移至现实世界中。纯文本的边缘化、图像技术的膜拜,逐渐使艺术家陷入"异化"境地。在超文本的视觉消费社会时代里,艺术理性、静观心态及社会职责应该被关注、强化。  相似文献   

6.
作为黄土画派中最独特的一员,刘大为的绘画创作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通过多种艺术形象符号,成功地塑造出我们中华民族的多重文化性格。具体讲,就是他通过骆驼和沙漠艺术符号,体现出我们中华民族的负重文化人格;通过骏马与草原艺术符号,表现出我们中华民族的自由文化性格;通过牧民与牧场艺术符号,显现出我们中华民族的劳动文化性格;通过历史与现实艺术符号,凸显出我们中华民族的探索文化性格;通过英雄与回忆艺术符号,彰显出我们中华民族的革命性格。他用自己手中的画笔,重构出了我们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坚韧的荒原跋涉者"的文化形象。  相似文献   

7.
苏珊.朗格曾经十分详尽地区分了"艺术符号"与"艺术中的符号"的界限,然而这种区分既不明智也不严密。首先作为论题的前提是不存在的,苏珊.朗格以为只有艺术符号才有完整的体系,实际上艺术中的符号也有自己的完整体系;其次艺术中的符号也有非指称性、表情性等功能。其实,艺术中的符号与艺术符号之间并没有一个不可逾越的鸿沟,在意向性的创造活动中,功能变异艺术中的符号亦可以演变成艺术符号。  相似文献   

8.
以安妮宝贝为代表的"小资写作"经由消费意识形态的引导和大众媒介的引爆而暧昧出场。通过文艺情结、都市情结、西方情结三种情结的书写和优雅、浪漫、感伤三种情绪的渲染,"小资写作"营造了一个温情而忧伤的"小资"世界,勾勒出一种生活在国际化大都市消费前沿的"小资"所特有的"城市感性",从而满足了"小资"身份认同和个性彰显的心理需求。不过,由于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小资写作"将"小资"原本可能丰富的生活演变成几个颇具时尚性的符号标签,使其在丰富的物质表象下显示出内质的单调和贫乏。  相似文献   

9.
"气韵"是中国古典美学中重要审美形态之一,它由单音词"气"与"韵"分别构成,经过朝代更替发展,"气"与"韵"才复合成气韵。汉语的文字建构过程中彰显的空间造型建筑美,和汉语在诗歌、散文、戏剧等语音方面表现出的旋律与节奏音乐美,都体现了"气韵"这一传统的审美形态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0.
阿瑟·丹托(Arthur C.Danto)没有对他的艺术概念下过标准的定义,诺埃尔·卡罗尔(Nel Carroll)为丹托重构了这样一个定义。本文以此为基础参照丹托《平常物的变身》,详细介绍了通行版丹托艺术定义。照此定义,某物要成为艺术作品,必须具备五个条件:具有关于性,投射某种视角,采用某些修辞性省略,具有可解释性,包含某种艺术-历史背景。本文认为,五个条件实际上可归结为三个条件,即符号性、表现性、历史性,该版本的丹托艺术定义实为符号表现论艺术观的一种特殊形式。  相似文献   

11.
艺术符号是一种表达情感的符号.艺术表现的终极目的,就是表现人类的共同情感,而审美教育是一种感性教育,在艺术的审美过程中突出艺术的情感教育,使受教育者在课堂上或业余活动中,运用艺术的寓教于乐的形式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当前的设计作品中,充满着受西方影响的视觉语言,"国际化"符号的泛滥和"本土化"语言的缺失现象十分突出,应该关注中国传统图形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运用,让"未来的设计师"重视中国传统图形的学习与继承。中国传统图形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表现不是简单的"移植",而应引导学生吸收传统精华,加以推陈出新,在此基础上再运用现代设计思想赋予它新的时代含义。  相似文献   

13.
近二三十年以来,关于语言符号的象似性问题仍然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本文拟从语言符号所表现的属性象似性入手,以英汉两种语言为例,由语言的缘源、演变和发展去探究英汉两语言微观层面的相似处与联系点,以揭示其所表现出的象似性。并且由此比较该认识与以往语言学界对此观点上的异同处,以产生新的启示,提供有益思考。  相似文献   

14.
"符号"在现象学的语言分析中,属于奠基于直观行为之上的客体化行为。胡塞尔现象学的核心是"意识",但是从胡塞尔对语言陈述活动的划分和意识的奠基顺序可以看出,"符号"是意识的在场形式,意识必须通过语言符号来呈现自己。  相似文献   

15.
以离婚女性为研究对象,研究个体如何应对离婚这一挫折性事件。分析中,以情景研究为切入点,研究发现,离婚女性以两种方式应对,一种是被动顺从传统社会建构的情景;另一种则主动打破这一情境,对"情境"赋予新的意义。这两种方式,表现了社会变迁对于遭遇挫折性事件的个体的不同张力与影响:被动的情景顺从者保留并认同既有社会建构的社会文化符号;而主动的情景定义者,赋予了自身新的权力,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现代社会对个体幸福、自由权力的尊重。这一变化亦实证着人的社会变迁的适应。  相似文献   

16.
后现代艺术的许多作品所具有的符号意义和指向性,并不是所有人或接受者完全能够读懂的,它需要通过在相应的时代背景下所具有的普遍符号,或者说人们可以认知的文字对其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既是“名称”所赋予的导向意义,而忽略这种名称所具有的导向性将对理解后现代艺术作品产生障碍.本文从后现代艺术的本质出发,对其“名称”的重要性上入手,分析了名称所具有的导向性意义.  相似文献   

17.
艺术符号是德勒兹文学理论关键词之一。通过对艺术符号这一概念的再阐释,既建构了判定好的文学的标准,同时揭示了文学的能动性。好的文学是把物质性符号生成为艺术符号,对艺术符号的解释和理解是迥异于日常经验的。所以,充分理解艺术符号这个概念需要从艺术符号的生成和它潜在的可能性两个方面展开讨论,从而理解,从艺术符号转化为物质性符号,是文学对社会领域的影响与互动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8.
王妍 《文教资料》2013,(31):23-25
“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创造”是苏珊·朗格在《情感与形式》中对艺术下的一个经典定义,指出了艺术符号、人类情感、艺术表现和艺术创造诸概念之间的密切联系。她的符号理论得益于恩师卡西尔“人是符号的动物”的本体论阐释,从而剖析了各种艺术符号的具体特性。而针对其中的艺术创造抽象过程所得到的艺术幻象,朗格在《情感与形式》中用了很大篇幅阐释了其产生、特征以及各门艺术类型的基本幻象与二级幻象问题。认为“幻象”是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19.
皎然对"气象"和"韵"方面的要求外在的气势格局和内在的意度韵度可以说是对作者最高的审美要求,"但见情性,不睹文字"揭示的是一种超然的神妙境界和思想,主要体现在艺术风格论、艺术辩证法与审美境界等方面;南宋姜夔提出的"韵"论思想与皎然的思想有诸多相通之处,主要体现在他对"气象"、"韵度"的论述、"词意论"以及审美境界方面。  相似文献   

20.
"言"、"象"、"境"是中国古典文论中三个极其重要的概念,而表现说则占据着中国古典文论文质观的主流位置。在表现说的视野下,"言"、"象"、"境"是三个具有历时性续承关系和共时性构成关系的三种表现形态,"言"——"象"——"境"的发展过程是由单一而走向系统化的过程,此过程揭示了中国古典文学表现形态的历史演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