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资源地区潜在危险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路世昌 《中国软科学》2001,(10):100-103
因为资源地区具有资源优势,使得该类地区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由于资源具有耗竭特征,致使地区在利用资源优势的同时,潜伏着经济衰退的隐患,本文通过资源地区的形成,资源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律分析,提出了资源地区经济具有衰退的潜在危险,并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提出了资源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即在重视发挥资源优势的同时,应当重视地区的产业结构问题,防止地区产业结构单一化,避免资源地区进入经济衰退的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2.
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多方面统计资料对我国目前定义的西部地区12个省市的城市化水平及城市化发展进程进行了系统分析,通过对东,西部地区CDP,人均GDP的比较,将城市化发展与经济发展联系起来,研究了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与西部地区人均GDP及第二,三产业比例的关系,指出了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滞后是经济发展缓慢和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不协调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罗洪群  田乐蒙  王凤  何彬 《软科学》2012,26(8):83-86
对"十一五"期间西部民族地区的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发展中凸显的问题以及西部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劣条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西部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策略。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我国业已存在并逐步扩大的东西部地区差距的形成原因分别从自然地理环境和客观经济基础、市场取向改革、区域发展政策、产业结构状况及资源转化效率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指出实际的原因则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和影响的结果,而且各种因时而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5.
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促进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体现.以2000年-2020年数据为依据,介绍了产业结构的内涵,并运用文献整理、理论研究等方法,比较分析了全国、西部地区和西部各省区市产业结构相关指标,有利于剖析西部各地区产业结构问题,以期为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燕楠 《预测》2023,(1):76-82
本文基于2009—2020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贸易开放政策、地区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结果发现:(1)贸易开放政策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存在异质性差异。东部地区贸易开放政策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中西部地区的影响效应不显著;进口贸易开放政策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出口贸易开放政策显著抑制了产业结构升级。(2)地区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在贸易开放政策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间具有中介作用。(3)从空间溢出效应上看,贸易开放政策对其他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产生了抑制作用。本文研究对于提升产业结构升级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强化农业布局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区域布局调整和优化的重点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和生态优势,确立地区支柱产业,开发建立一批优质产品、特色产品和绿色食品规模生产基地,强化地区产业结构优势,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通过不同地域内的专业化生产经营,促进地域产业结构优势的发挥,实现广泛地域上的产业结构均衡。  相似文献   

8.
西部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董锁成  王海英 《中国软科学》2003,(10):115-119,114
本文分析了西部地区面临的生态恶化与加快发展的双重挑战,提出超常规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是西部摆脱“脆弱—贫困”恶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文中重点分析了西部地区发展生态经济模式的战略依据、内涵以及战略途径,并对如何促进西部区域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对策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我国8个民族地区2011年—2020年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及各个维度的指数为基础,通过运用固定效应模型研究各级数字普惠金融指标对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以及数字普惠金融使用深度对产业结构升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数字普惠金融数字化程度表现不明显,其维度下的3个指标中保险指数与支付指数促进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信贷指数表现并不明显,表明数字普惠金融的信用机制以及资源配置没有得到有效供应。  相似文献   

10.
西部地区发展能力不强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影响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在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有限的条件下,对于国家和政府从何入手去发展西部,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在分析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西部地区发展能力不强的主要制约因素是西部地区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资本配置效率及要素区际的单向流动等。  相似文献   

11.
为了检验环境规制能否推动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从正式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升级的非线性关系研究和非正式环境规制的直接影响入手,本文采用沿海33个城市2007-2016年动态面板数据构建计量模型,利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法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沿海城市的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升级存在U型关系,拐点值为0.4452。当环境规制小于拐点值时抑制产业结构升级,当环境规制越过拐点值时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整个沿海地区环境规制已经越过拐点值。但是不同区域环境规制拐点值不同,其中东部沿海环境规制的拐点值最高。非正式环境规制中的人均收入水平和人力资本能够显著促进沿海产业结构升级,人口密度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负向作用,其显著性存在区域差异性。技术创新有效推动了沿海产业结构升级;外商投资阻碍了沿海产业结构升级,对北部和东部沿海的阻碍最明显;贸易水平对南部和东部沿海具有明显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从国家战略层面推进江苏沿海开发,需要进一步增强连云港、盐城和南通三个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对外服务功能,强化其在区域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生产性服务业是当今体现区域中心城市对外服务功能强弱的核心门类,江苏沿海地区三个中心城市应紧抓国家战略机遇,通过优化区域分工、强化产业集聚、深化体制改革等途径,加快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努力增强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对外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13.
于格  刘光兴  高会旺 《资源科学》2011,33(11):2138-2142
陆架海是与人类活动及社会发展关系密切的地带,也是生态环境的脆弱区域之一。本文针对中国东部陆架海及沿岸地区特点,根据多因子大综合指标原则,整合自然和人类活动对东部陆架海产生的多重压力,采用逐层分解的方法,选取生态意义非常明确的指标,构建具有东部陆架海及沿岸地区特点的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该区域生态安全状态进行评价和预测。计算结果显示,东部陆架海及沿岸区域生态安全总体水平呈现出稳中有升的趋势,但该区域生态安全现状仍处于“较不安全”状态。城市化和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的高能耗高污染的现状,是导致东部陆架海区域生态安全总体水平呈现“较不安全”状态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4.
充分利用大陆桥优化沿海能源供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亚欧大陆桥富聚了我国大部分能源资源,它不仅是全国能源生产的主要基地,也是我国洁净能试验生产带,还是国外能源的开发输送带;沿海是我国能源消费的集中地区,其经济发展与能源供给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为此,本文提出了利用陆桥优化沿海能源结构的对策和建议:陆桥带与沿海地区充分利用各自所长,优势互补;建议国家及早开发利用中亚油气和西部油气东输问题的研究;及时进行江南尤其沿海地区地下油气管网的辅设研究;沿海地区用能要海兼顾,多能互补优化能源结构。  相似文献   

15.
宁蒙沿黄地带产业结构的环境污染特征演变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宁蒙沿黄地带是我国黄河流域国家级能源原材料基地,也是西北资源型城市及资源型产业密集区之一。与其他资源型产业密集区相比,该区域位于黄河流域中上游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其必须协调好产业结构演进与资源环境刚性约束之间的关系。本文采用产业经济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GIS中的相关方法和技术,通过构建工业结构特征偏向指数来分析宁蒙沿黄地带工业结构的环境污染特征,并运用产业多样化指数、相似指数、区位商等指标从工业内部结构出发深入分析其工业结构环境污染特征演变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宁蒙沿黄地带大部分地区工业结构都表现出废水排放强度有所提高、固体废弃物排放强度明显上升的趋势,部分地区的二氧化硫排放强度与粉尘排放强度也有所增强。这种工业结构环境污染特征的演变主要受到以煤炭开采与洗选业为主的重工业高速发展、区域工业结构表现出一定单一化趋势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通过相关理论梳理,探讨了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变动及其互动作用对中国碳排放的影响,并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就技术、产业结构因素及其互动作用对中国碳排放的效应进行检验,结果发现:(1)技术进步对碳排放具有抑制作用,产业结构变动促进了碳排放,但前者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要远低于后者。(2)两个因素对碳排放的作用存在时间和地区上的差异,随着时间推移,技术进步对碳排放的作用有所增强,产业结构变动的碳排放效应则减弱;沿海地区技术进步的减排效果显著大于内陆地区,产业结构变动对内陆地区的碳排放影响则更大。(3)技术与结构因素的交互效应对碳排放具有抑制作用,分时期和分区域的子样本进一步验证了这种交互效应的稳健性。本文为理解中国碳排放的变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对如何统筹技术与结构性因素,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赢也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通过相关理论梳理,探讨了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变动及其互动作用对中国碳排放的影响,并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就技术、产业结构因素及其互动作用对中国碳排放的效应进行检验。结果发现:(1)技术进步对碳排放具有抑制作用,产业结构变动促进了碳排放,但前者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要远低于后者。(2)2个因素对碳排放的作用存在时间和地区上的差异,随着时间推移,技术进步对碳排放的作用有所增强,产业结构变动的碳排放效应则减弱;沿海地区技术进步的减排效果显著大于内陆地区,产业结构变动对内陆地区的碳排放影响则更大。(3)技术与结构因素的交互效应对碳排放具有抑制作用,分时期和分区域的子样本进一步验证了这种交互效应的稳健性。为理解中国碳排放的变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对如何统筹技术与结构性因素,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赢也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我国海洋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测量我国蓝色经济区的海洋经济运行效率,挖掘其运行非效率环节,有利于海洋产业结构的整合优化。采用混合DEA结构模型对蓝色经济区内11个省(区、市)的海洋经济效率进行测量,得出海洋经济效率最优的区域,并对非效率产业和区域的弱势环节进行挖掘,证实了混合结构更加符合现实中海洋生产结构。改进后的DEA模型比传统DEA模型更能准确、客观地刻画最优生产前沿面。  相似文献   

19.
许罗丹  余慧静 《中国科技纵横》2010,(14):211-213,198
金融危机所带来的经济冲击让成熟发展的工业城市开始进行城市转型:在城市化与城市转型的过程中,流动人口问题对中国的城市格局、制度、经济增长都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户籍制度是中国的城市化中流动人口问题的核心所在。只有改革现行的城乡二元化户籍制度,才能降低流动成本和城市的管理成本,从而加速城市化的进程。沿海地区是中国城市化最成熟、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其所面临的资源和人口的压力是最大的。在金融危机的经济背景下,外向型经济发展最成熟的珠江三角洲面临着产业转型的挑战。如何在不影响地区发展的前提下,为中国城市化的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成为了沿海地区城市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20.
沿海地区信息产业发展态势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沿海地区是我国信息产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其信息产业规模超过全行业的90%。其信息产业取得的成绩主要归因于雄厚的经济实力、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政策。但是要进一步发展,还需要在资金支持、人才配备、结构调整、体制创新等方面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