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今传媒》1996,(3)
要“以文论文”不要“以人论文”文/张治国当今新闻出版界的编辑在用稿方面存在着两种倾向性,即“以文论文”和“以人论文”。所谓“以人论文”,即编辑在审稿用稿时着眼点首先在文章的作者身上,其次才是文章本身;“以文论文”则恰恰相反,编辑把目光焦聚对准文章,其...  相似文献   

2.
“一朝天子一朝臣”,个中含义人所共知。而近年来,却也出现了“一朝编辑一朝作者”的现象,这颇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与深思。   所谓“一朝编辑一朝作者”,是指媒体中的一种不正之风,即有少数编辑在选用作者的稿件时,不是以稿件的质量作取舍标准,而是以是否为自己的熟人或“关系户”作为用稿准则,这便出现了“换了个编辑即换了一批作者”的怪现象,故被人们称之为“一朝编辑一朝作者”。   “一朝编辑一朝作者”,这“作者”队伍的构成,往往为三种人员:一是编辑的亲朋故友;其次为与编辑有功利牵扯的“关系户”。如我在甲报刊当…  相似文献   

3.
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有的如“酒逢知己千杯少”,有的却是“话不投机半句多”。编辑是一种经常而不断地与人打交道的行当,从事这一工作的人在这方面自然有更多的感触。《甘苦不唯寸心知——“我与作者”之五》一文的作者以肺腑之言谈及了十几年编辑生活交往当中的酸甜苦辣,相信这篇文章同样能够引起各位编辑同仁的共鸣。  相似文献   

4.
新的编辑学理论将作者、读者、编者、媒体四要素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解构为“间性”理论,认为四者之间存在着三种“间性”,即“主体间性”“媒介间性”和“主媒间性”。本文认为,上述四要素的交互作用必然造成编辑活动的主体、内容和客体三元素之间经常处于失衡状态,需要编辑充分发挥“平衡者”的角色定位。文章首先介绍“平衡者”概念的理论渊源,即“间性理论”,认为编辑活动的交互性必然导致编辑过程中各元素之间的不平衡。其次从编辑活动的实践方面分析不平衡现象四个方面的具体表现。最后探讨学术期刊编辑如何处理上述诸多不平衡问题,发挥“平衡者”的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5.
朱新儒 《大观周刊》2012,(50):263-263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就作文教学而言.就是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而写、将会怎样去写”。有作家说:“人和文是永远不能分离的.一旦分离.人和文的价值都显得黯然失色。作文中的人。就学生作文的对象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表现自己的文章.即表达学生自己所做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包括日记、书信、感想文和“生活文”等。这类文章以学生自己的生活为基础。要求写出真情实感,以培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通过表达,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二是传达社会信息的文章.即发挥社会传达机能的文章,包括记录、通讯、报告、评论文等。  相似文献   

6.
一张专业报的质量,首先是作者的质量,作品的质量,其次才是编辑的质量,编排的质量,因此,作为一名专业报的编辑,应是一名作者心理学研究专家,善于窥见作者内心活动奥秘。只有这样,编辑才能与作者“心有灵犀一点通”,建起深厚友谊,使报纸拥有强大的作者群。法国著名作家雨果说过:“世界上最浩瀚的是海洋,比海洋更浩瀚的是天空,比天空还要浩瀚的是人的心灵。”这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人的心理活动极其复杂和丰富。一个编辑如能掌握打开作者心灵的钥匙,步入作者心灵浩瀚世界,那他就能开掘出更多的优质稿源。作者心理学是编辑学、新闻学的一个分支。在我国,还是块刚被开拓的“处女地”。它主要研究作者的心理现象,特别是作者的种种欲求形成过程及欲求满足或遏制时各种心态。这些心态浩瀚多姿,这里只撷取四种略作分析,以作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语文 ?叶圣陶先生认为 :“语”是指口头语言 ,“文”是指书面语言。今天我们谈的“文” ,有两层意思 ,一层是文字 ,一层是文章。这样 ,语文的概念就是指口头语言、文字和文章 ,语文素养则是指对这三者的掌握水平和应用能力。科技期刊是科技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 ,因此 ,科技期刊编辑应通晓该学科专业技术知识。同时 ,科技期刊传播信息的载体是文字和文章 ,而编辑又是通过与读者、作者进行互动交流来实现其工作目标的 ,因此 ,科技期刊编辑的语文素养不容忽视。1 科技文章的编辑加工离不开语文素养如果说审稿是一个采“玉”的过程 ,需要…  相似文献   

8.
谈科技论文的『三性』张行勇刘顺义科技论文的“三性”是指科技论文的准确性、创新性和简洁性。要写好一篇科技论文,完美地表达出一项研究结果,作者需要知道科技论文所具备的“三性”。否则,写出的文章较难达到刊用水平。这是因为科技论文的“三性”是科学研究和科技文...  相似文献   

9.
陶毅 《声屏世界》2000,(1):54-55
学术论文的定义、写作动机及投稿注意事项一、学术论文的定义。给论文下定义其实不是很难的事,现代汉语词典的界定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如果在论文前加“学术”两个字的定语,那么,学术论文的界定是什么呢?它“风格独特,与一般文章不一样。他是作者用一定的研究方法,研究某一领域中的某一问题所得出的成果的书面报告。对论文的实质要求,是给学术界和社会提供新的观点、新的资料、新的发现。一篇论文,不是单纯的笔头功夫,它付出辛劳最多之处应是作者的研究,所以写论文,首先是科研活动,其次才是写文章。”(孙旭…  相似文献   

10.
我是做编辑工作的,我又每天读报,这里想就我在工作中体会到的以及在读报中看到的一些问题,同大家谈谈心。文章的意思要表达清楚记者编辑都需要认真锤炼语言,首先是要使语言能够准确地表达思想,其次才谈得上语言的生动性。报上有些文章因为作者用词不当或者意思说得不清楚,很使读者伤脑筋。例如这样一句话: 人们一看就可以明显地感觉出来,这两个生产队长是年轻人。这里的“人们”不知是谁,是指文章中所写的那个生产队的社员们呢,还是我们读这篇文章的读者呢?不清楚。“感觉”出来这是两个年轻人,“感  相似文献   

11.
别现代融媒视域下,面对“未定”“此在”“将是”人媒共生的别样出版现象,编辑与作者在书刊出版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于现实中呈现出一种“附魅”的状况。如何对“附魅”进行“解魅”,如何处理好编辑与作者之间的关系,文章基于萨特“看—被看”的视觉空间理论、马丁·布伯的“我—你”交往行为理论以及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理论维度,提出编辑与作者应具有自律自为的边界意识、平等的交往对话意识及以人为本的客观意识,予以“解魅”,以提高书刊出版在社会市场中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唐代诗人杨巨源诗云:“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诗家”所以钟情“新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懂得“上林花似锦”,来自“绿柳才黄半未匀”。 人才的成长何尝不是这样!作为一个编辑,应该具有“诗家”的眼力和胸襟,当好“育花人”,给“绿柳才黄半未匀”的作者以更多的栽培和支持,而不应坐望等人才“花似锦”时,才去当一个“看花人”。 鲁迅便是这样的“育花人”。他每编一种刊物,即留心发现投稿者中间可选之才,奖掖备至,稍可录用无不从宽。鲁迅编过《未名丛刊》,别说译刊的译者无…  相似文献   

13.
论科技期刊论文的参考文献   总被引:31,自引:6,他引:25  
高鲁山  郑进保 《编辑学报》1992,4(3):166-170
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科技期刊论文的参考文献是作者为指明自己的论据、数据的出处,或为提供读者参阅、查找而直接引用的文献,并列表置于文后,是论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论文作者和科技期刊的编辑重视参考文献的引用和著录。然而,仍有很多作者和编辑对参考文献的意义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致使大量科学论文所引文献的  相似文献   

14.
“文责自负”与“文责共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责”应该“自负”还是应该“共负” ?这一问题在编辑出版界曾经有过争论。《“文责自负”质疑》一文 (见《中国出版》 1995年第 12期 )的作者主张“文责”应该“共负”,我读后感到作者提出的观点有新意,颇能引发人作进一步的思考。   该文阐述道:“‘文责’到底谁负 ?文章发表后,一旦产生负面效应,文责问题就相伴而生。要追究责任,出版社编辑部自然首当其冲。显然,‘文责’首先要由出版者负。当然,作为文章的创作者,对文章的内容是要负责的。因此,文稿一旦发表,就拥有了社会属性,作者和出版者之间就构成了命运共同体,风…  相似文献   

15.
论社科学报学术论文参考文献的著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报遵循的编排规范现在有两个:一个是《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另一个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这两个规范我们在执行中以前一个为主,后来修订版高校社科学报编排规范融入了光盘版规范的要求,故社科学报编辑在编辑加工文章时注释与参考文献著录也必须按新要求来执行。但在执行过程中,社科学报编辑仍感到有些问题难以解决。笔者现将编辑实践中所遇问题提出,以就教于同人。一、注释与参考文献社科学报在光盘版出现以前,作者参阅的书目通常是用注释体现。光盘版出现后,我们过去作为注释的条文,现在都作为参考文献来处理,这就有了一个新问题。参考文献是论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论文作者为了研究和解决某一问题而查阅参考的资料和文献书目,其表现形式为对论文中某一观点、结论或概念来源出处的说明。注释即注解,是指论文中某特定词汇内容引文出处等所作的解释和说明。注释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论文某一特定词汇内容的进一步解释和补充说明,即解释题名、作者及某些概念或内容等;二是对论文中所引观点和内容出处的说明。由此可知参考文献与注释有共同之处,两者都含有对引文或观点来源出处的说明。同时两者间又存在着明显的不同,注释包含对论文某一特定词...  相似文献   

16.
海边 《出版参考》2007,(2S):16-16
本刊讯该书作者毛鹏1981年调入国家出版局,随后进入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先后参与编辑《中国出版年鉴》《出版参考》等刊物,本书即为作者20年来从事编辑出版的工作记录与思考。本书首辑“论文与编辑札记”,从一个编辑的视角大体上反映了出版业改革十多年的历程。若干文章与论点曾为多家报刊转载,如关于出版产业文化性的思考一文在《出版发行研究》1996年第1期刊登后,被黑龙江《出版之友》转载,其中关于我国出版业文化性的特点的论点被《新华文摘》1996年第5期刊载。本书第二三辑为书评文章,包涵广泛,涉及中外古今,文史哲经及科普,充分展现了编辑杂家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出于巧合,本刊同时得到了两篇题旨相同的文章:黄伊的《金子一般的心——和大学生谈编辑》和王建辉的《关于“编辑是什么”的讲演》。两篇文章都以亲身感受,给大学生谈“编辑应有的素质”;文章的作者都是活跃在出版界的知名编辑。两个答案中相通的“英雄所见”,足以说明编辑的某些本质特征;两种视角里反映出来的不尽相同的感受和风格,也许正反映出两代编辑家对当今编辑文化的互补性追求。因此,我们将两篇文章一起发表出来,很希望读者细读。  相似文献   

18.
图书馆论文“一稿多投”现象小议李健(南京图书馆)一稿多投现象是出版界一个老难题,在图书馆界也屡见不鲜.我馆在进行1990—1994年图书馆学论文的编目素引工作中,便多次发现这种情况,在统共收录的3万多篇论文中,一稿多投的,以作者论便不下300人;以文...  相似文献   

19.
纠错谈趣     
作者都不希望自己发表的文章出差错。如果是原文有错,编辑代为改正,不使作者“露怯”,那没得说,作者自然对编辑千恩万谢。而如果原文未错,发出来反而错了,作者又该如果对待呢? 我最近读了三位作者关于这个问题的议论,觉得颇为有趣,现介绍如下,也许时作者和编辑都不无启示。 三位作者,持两种态度。 前两位是自责,自我检讨。一位在给编辑的信中说:“我的原意是‘……彼苏、柏、亚一脉相承的思想体系与吾孔孟老庄……’,而非‘苏、亚……’,很可能是我在稿子中的笔误或是字迹过于潦草所致。”又说:“‘噫吁 ’被印成了‘噫吁…  相似文献   

20.
本文的题目,是在一次改文章时无意间“拣”到的。我与记者合作采写了一个先进党委典型,初稿征求意见时,记者部领导与我一段一段地商榷,一句一句地推敲,改得很细、很具体。此景此情,令我感动,也启动了我的灵机:有了这样的细致具体,就一定能把文章改好──好文章的一半是改出来的。说来有趣,当编辑26年了,怎么时至今日才头一回产生此番感触呢?细想开去,原来是受到“重写轻改”偏见的蒙蔽,忽视了文章的修改也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劳动。众所周知,文章发表时,置上的是作者的姓名,何曾标出过一修改着某某”的字样呢?即使政文占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