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本文在认真分析德育失误根源论和心理疾病根源论这两个关于当代大中学生品德与心理问题的归国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大中学生品德与心理问题应当归因于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因此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学校,而在于加强全社会成年人的精神文明建设。同时还建议,要从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文明的关系以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入手,来研究当代大中学生品德与心理问题的根源。  相似文献   

2.
语文本来难教.新课程背景下似乎更加难教。语文老师的病症往往在于角色错位.认为自己是一个“教学生语文的老师”,急着去“传道授业解惑”.急着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笔者以为,平时精讲精批.扮演在而不在、不在而在.有巾有无、无中有有的灵动的角色.才能满足不同学生在不同场合、不同  相似文献   

3.
现在的品德课堂尤其注重以活动为载体达成教学目标,但大多为“动”而“动”。简言之,现在的品德课堂就是:“理论不在,盲目进行,快乐有余,体验不足,学习浮躁,思维肤浅。”所以,我们应探讨如何在动静之间架构成熟有效的品德课堂。  相似文献   

4.
“应试教育”的病根儿,不在“应试”,也不在“教育”,而在于我们生活在一个机会极度短缺的身份社会。  相似文献   

5.
在本文中,我们把“桃、剑”与“菊、刀”都作为不同民族文化模式的符号象征。因此,我们对它们进行比较,只是对不同的民族文化模式进行比较,而不是着眼于“桃”与“菊(或樱)”两种植物的比较,或者“剑”与“刀“两种武器或工具的比较。 “各个民族之所以不同,不仅在于它们的生活条件不同,而且在于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精神形态不同。”(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的确,各个民族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精神形态是有明显区别的。例如,只从优点方面来看,德意志民族的抽象思辨  相似文献   

6.
释义,是一种重要的说理方式。不少文题,要解释概念。如“生命的价值不在延续而在闪光”这个文题是一个判断,也是文章的主旨。但是什么是“延续”,什么是“闪光”,二者有着怎样的关系,要有正确的理解。“延续”是指寿命的延长;“闪光”是指“贡献”和“创造”。明乎此,可知题意是:生命的价值不在寿命的延长而在于创造和贡献。“延续”和“闪光”出现在“不在……而在……”的语言形式中,二者是对立的吗?有人说,生命的价值在于在延续中闪光,强调的是两者的辩证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7.
深层文化精神是一个民族显示其内在生命特质以区别于他民族的标志。一个民族之所以区别于其他民族,并不只在于衣、食、住、行等器物层面上的不同,也不在于经济模式与政治制度上的不同,主要的区别在于某种集体的深层文化精神。长期的文化熏陶已经造就了各民族的集体民族认同感,这就是超越了狭隘民族界限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实现一种道德自觉的境界。可以说人伦秩序,道德教化,这是中国儒学反复论证的主题。作为一个理性主义者,他可以不相信宗教,却不能够不在儒家思想的支配下,于生死关头舍生取义。这种道德理性的力量在精神领域里所产生的社会效果远不是对物质功利的追求所能达到的。  相似文献   

8.
语文本来难教,新课程背景下似乎更加难教。语文老师的病症往往在于角色错位,认为自己是一个“教学生语文的老师”,急着去“传道授业解惑”,急着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笔者认为,平时精讲精批,扮演在而不在、不在而在,有中有无、无中有有的灵动的角色,才能满足不同需要,真正体现新课程背景下“让学习过程本身成为价值”的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9.
一、教材分析 “多民族大家庭”是上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第一学期第四单元“中华一家”中的一课。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能够说出我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一些民族的主要生活区域,同时了解我国各族人民在共同创建中华文化中形成了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10.
孔子曰:“性相近,习相远。”(《论语·阳货》)意思是说,人的本性是相近,只不过生活的环境不同而相差远了(人性的差别不在天性而在于习性,它取决于后天)。  相似文献   

11.
品德的形成在于教育,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及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本文将就中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相关阐述。  相似文献   

12.
品德的形成在于教育,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及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本文将就中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相关阐述。  相似文献   

13.
声音     
《教师》2012,(6)
陈吉宁:大学的根本不在“大”,而在“学”,在于学生、学者、学术、学风。  相似文献   

14.
语文本来难教,新课程背景下似乎更加难教。语文老师的病症往往在于角色错位,认为自己是一个“教学生语文的老师”,急着去“传道授业解惑”,急着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笔者以为,平时精讲精批,扮演在而不在、不在而在,有中有无、无中有有的灵动的角色,才  相似文献   

15.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提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小学品德课程倡导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注重评价方法的多元化、评价形式的多元化。著名的教育评价专家斯塔佛尔姆提出:"评价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通过评价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促进学生以良好品德为核心的社会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这一定位,意味着它不是原《思品》、《劳动》、《生活》等学科的简单相加或大拼盘,其最大的不同在于,《品德与生活》不以具体的道德规范或劳动、生活  相似文献   

17.
语言的困境     
培根说过语言文字经常造成假象,有时语言给人的感觉是:非但不善,而且不真。因此人们经常会陷入“语言的困境”中。而我们享受语言的快乐快乐既不在某段言语,也不在某点意义,而只在于探寻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8.
<正>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教师在教学中应融入真情,以情激情,激发学生对品德课的激情,产生兴趣。而激情的传递则需要不同的环境和意境,"触景生情"就必不可少了!一、情境创设的意义教学活动,为的是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认识  相似文献   

19.
不要小看一朵花,一朵花里面能显示出不同民族完全不同的精神。梅、兰、菊、竹,在中国被画界誉为是“花中四君子”,那么,这种称谓缘何而来呢?从“忧道不忧贫”“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君子品德来看,花中“四君子”是中国文人对花的文化品格的注解。  相似文献   

20.
春节史话     
春节,是我国汉族和许多少数民族共同的佳节。中国民间过春节的习惯,大抵是从原始社会时代的“腊祭”演变而来的。古代商、周、秦时,由于岁首不在正月,元日也不在正月初一;到汉武帝时制定太初历,仍以夏历正月为岁首,历代都如此,元日才固定在正月初一。不过当时过节并不在除夕,而在“腊日”,即后来的“腊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