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前<红楼梦>的全英译本有霍克斯译本和杨献益夫妇译本.在有关文化因素翻译的处理上,霍译本主要采用了归化翻译策略,而杨译本则主要采用了异化策略.本文结合实例分析认为,尽管译者采用了不同的策略,却实现了各自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老人与海>自1954年已有十几个中文译本.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翻译文学时而处在中心地位,时而处在边缘地位,并且翻译文学这个系统本身也是分层的.不同时代翻译文学所处的地位不一样,因而翻译策略也不一样.对比<老人与海>译介到中国以来有代表性的2个译本:内地最早的海观译本和最新的黄源深译本,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不同的译者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语境下,采取了何种相应的翻译策略,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又是如何协调不同系统之间的关系的.  相似文献   

3.
海亚姆的"鲁拜集"在中国译本众多,不同译本因翻译的时代和译者的翻译观的差别常呈现给读者以不同的面貌,转译自菲茨杰拉德英译本的郭沫若译本、黄杲炘译本以及直接译自波斯文的张鸿年译本是"鲁拜集"译本中较有代表性的译本,它们在内在的思想和外在的形式方面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4.
Of Marrige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培根的一篇哲理散文,受到了读者的广泛欢迎.我国从五四运动后开始对培根的作品进行译介,有诸多译本出现.各译本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关注与喜好.何新的译本最为广大读者所接受,而水天同的译本则不如前者.这不仅与译文中语句、措词等微观层面有关,还与译者、历史文化等宏观因素是分不开的.现选择两位教育背景、生活年代等颇为不同的译者进行对比,意在从更深广的角度探讨客观历史因素及译者本身对译文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被誉为“秋思之祖”的元曲《天净沙·秋思》可谓脍炙人口,意境深远,千年传诵,因此也出现了多种英译本以传译其艺术魅力.并且有很多学者也从各种不同的视角赏析比较各译本的优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查阅了多种译本,并搜集了40余篇对这些译本赏析的论文,在此基础上,试图总结比较各译本及对其赏析的多种不同的视角,以得出一些共性的认识,并试图从作画的角度对译本作一评析,提出新的鉴赏视角,以与各位共享交流.  相似文献   

6.
(三)漂亮的"不忠实",忠实的"不漂亮"中国近代史上的翻译家当推严复。赫胥黎的《天演论》就是他首次译成汉语介绍给中国读者的。就译文的文体而言,严译《天演论》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天演论》现已有两种中译本.除严复的译本外,还有一种译本,这就是1971年由科学出版社翻译出版的译本。两种译本文体不同,风格迥异。现  相似文献   

7.
同一首外国诗歌,不同的译者有不同的理解,而在不同的理解下便有了不同的译本。学习外国诗歌时,不同的译本联读,既能从不同角度发现原诗的高妙之处,也能帮助读者深入走进诗歌,多元理解诗歌。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罗生门》有众多的译本。但国内对其译本的研究仅仅局限于单个或两种译本的比较研究,而对其进行多种译本的比较研究则相对较少。为此,本文以和原文的对照考证为主要手段,对鲁迅译本、楼适夷译本、文洁若译本、林少华译本进行比较研究,旨在总结四种译本的异同和各自特点,并试着分析译者不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9.
翻译中不同的译者有自己对原著的不同理解,而且也会被他自己的母语和文化所影响,所有的这些影响都会体现在他自己的译本当中。本文将通过对呼啸山庄两个译本(方平和杨苡)的比较来分析造成两个译本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采用语料库研究方法,分别从词汇、句子两个层面,对《易经》18个英译本开展翻译风格的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绝大多数译本的翻译风格基本一致:译词选用合理,句式结构难度适中,少数译本显现出独特的翻译风格.此外,国内译本和国外译本也显现出不同的翻译风格:前者译词简单易懂,重复率高,句式复杂;后者译词庞杂少见,重复率低,句式简明.  相似文献   

11.
李琛 《柳州师专学报》2009,24(5):39-42,38
关联翻译理论对于评价和分析文学翻译尤其是诗歌翻译有重要的作用。文章将从对比《春晓》原文本以及译文本传递交际线索的角度来探讨在关联翻译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直接翻译思想在衡量和分析诗歌翻译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国际交往和日常生活中,英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学好英语、翻译好英语尤其重要.语言的多元化不仅存在于日常交际和使用中,在翻译领域里也十分常见.文章主要分析了语言多元化的成因及在英语翻译中的体现,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各方面挖掘翻译困难的原因,指出受文化背景、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影响,不同译者产生的译文大相径庭,同时译者也必须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和实际需要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翻译在中国的发展出现了新形势.  相似文献   

13.
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给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策略,即必须把译者放到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去研究当时的规范在社会和文化方面是怎样约束译者的行动的,从而给予译者以客观、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庞德英译《论语》冲破了原文语言的束缚,进行创造性的改写,从而造成了对原文的误译。从“学而时习之”的对比翻译探讨庞德误译《论语》的体现;从改写理论的视角分析误译的原因;并揭示庞德的误译对跨文化交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立足于苏珊巴斯内特诗歌翻译的种子移植理论,通过分析唐朝诗人柳宗元所作唐诗《江雪》的五个译本,指出,正如种子在不同的土壤中所长成的植物会有所不同,对同一首诗的翻译也会因译者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变化。而诗歌移植的成功取决于译者能否从读者转化为作者,解放语言符号,使其进入一种流动状态,然后再凝固入另一种语言。  相似文献   

16.
接受理论视阈下,读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品存在和意义构成,译文的价值决定于读者的接受程度。基于此,分析了《Gone with the wind》的傅东华译本和李野光等人的译本,通过对比表明翻译策略的选择需要充分考虑译者自身所处的年代和读者的期待视野,为将来的译者翻译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道德经》里的"道"在阐释上具有极大的开放性,这使得"道"的英译产生多个变体。如果以与原作涵义忠实贴近的程度标准来解读评断"道"的英译现象并不可行。借助瓦尔特.本雅明的语言观和翻译观来解读"道"的英译可以获得关于对该现象和名词翻译的新认知。  相似文献   

18.
从目的论的视角看教材翻译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正确的翻译离不开对词语的正确理解和表达,而对词语的正确理解和表达靠的是对整个句子及对上下文的理解。通过一些问题译例的剖析,说明词语翻译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朱熹是举世闻名的中国哲学家、思想家。19世纪30年代以来,朱熹著述开始被译成英文并传到西方国家,在西方国家产生一定的影响。然而,新中国成立以后问世的几种朱熹著述的英文译本尚未得到国内朱子学研究界的关注。文章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把朱子文献翻译成英文的译者和为我们留下的朱子文献的英文译文或译本进行较全面、客观地考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诗的英文译文常常被认为是依赖性文本,其存在依赖于诗歌本身,因此对于古诗英文翻译的研究相对较少。其实诗歌翻译是不可缺少的,它的交际目是将诗歌本身及中国文化介绍给英语国家读者。本文旨在通过对唐诗《静夜思》的不同英文译本采取概念隐喻理论进行分析,希望对认知翻译界面的研究提供更广阔的理论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