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7 毫秒
1.
近期,笔者参与不少教研活动。记得听了一堂六年级的语文课,很明显,教者想充分体现新课标的有关思想,因此在学生自读课文后,教师让学生自主提了许多问题,并一一写在黑板上,接着组织学生针对问题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开始时场面还颇为热闹,但教师始终对学生的理解或给予“中庸”式的评价,或简单地给予程式化的梳理,并不发表自己的“高见”,渐渐地,学生的讨论交流场面冷淡下来。结束后,我不禁疑问,教师对教材的背景、内涵的精神是否知晓?这节课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每每能看到这样的场面:教师看似鼓励学生质疑,可最终,学生的疑问被教师预设的问题所替代,并巧妙地加以诱导,归于教师用书所提供的参考答案上。毋庸置疑,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但是,过分追求结论的“标准”,实际上是排斥了学生富有个性的探究。我认为,教师应该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所要学习的内容给予同样的重视,在阅读教学中为学生开拓广阔的探究空间,让他们能够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相似文献   

3.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是个问题。问题在于我们的学生“没有问题”。这种现象在小学阶段尤为突出,越到高年级,发言的人越少。真的是学生“没有问题”了吗?不是的,根本原因在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往往不鼓励学生提出与教师或书本不一致的看法,教师备课往往把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都思考到了,由教师反“客”为“主”地提出来,甚至连  相似文献   

4.
钟滨 《江西教育》2002,(12):19-20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感“启引质疑,共同释疑”的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一、引导质疑首先,教师要启发诱导,培养学生“敢问”。要学生敢问,不是十分困难的。关键在于教师要爱护、支持他们的这种热情,哪怕在无意中,也不要给他们泼凉水。对肯于动脑,积极问答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和表扬。对学生提的每一个问题,教师都应认真地、善意地对待。要知道学生的语文能力存在着差异,因而提问的水准也参差不齐。其次,教师要循循善诱,培养学生“善问”。“敢问”不难,“善问”却是不容易的,这与学生理解教材的深浅、知…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作用已不再是“信息源” ,而是为认知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活动服务的“调控器” ,即根据学生的学情反馈或引导、或点拨。学生学情反馈的途径之一便是其课堂的发言。因此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欲达到“逐渐去扶翼 ,终酬放手愿”的理想境界 ,教师务须善待学生的发言。一、愤悱之时 :给予时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学生由于学业基础、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水平及课堂发言心理的差异 ,当教师提出有一定思维价值的问题后 ,他们往往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 ,口欲言而未能”的愤悱状态。此时 ,我们不妨将教学节奏放慢些 ,给予…  相似文献   

6.
尽管新课程标准已经颁布实施了,新的课标大声疾呼语文教学必须彻底与旧模式决裂,走向新的境界,要求教师走出“填鸭式”等旧模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课堂上主动向老师提问和质疑,教师给予解答和指导。这种新教法,对教师的要求很多,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发现和探究知识,要采取研究性学  相似文献   

7.
申伟红 《湖南教育》2002,(13):39-39
一、沟通心灵,诱导鼓励。要使教育确有成效,首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了解学生。作为语文教师,除了平时注意与学生交流外,我把作文教学作为沟通学生心灵的桥梁。在两周一次的大作文中,我常把深为中学生所关注的“热点”、“焦点”话题如“减负”、“韩寒现象”、“邪教组织———法轮功”、“日本右翼分子的抬头”等抛给学生,让大家在文中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教师及时纠正一些片面的、偏激的言论,达到让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如有一学生在肯定韩寒的同时,对他的一些偏激的言论也给予了有力的反驳。我及时肯定和表扬了他不人云亦云…  相似文献   

8.
一、转变教师观念.赋予学生学习的自主权1、教师要改变“惟我独尊”的错误观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给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动、自学、自悟地寻求知识,获取知识。从而掌握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我们要提倡师生平等。创造一种民主、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变过去的“一言堂”为“众人堂”,因为过去的“一言堂”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积极质疑的能力和权力,课堂气氛单调而沉闷。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渐渐认识到,教学方法的改变,实质上是教师思想观念的一次变革,教师丢掉自己的权威至关重要,“要想当先生,先当学生”,把学生当作自己真正的知心朋友。我在教学中注重加强和学生间信息感情的交流,学生答对时给予及时肯定。答得有创见,有创新,我就鼓励表扬。亲切的话语既是对学生大胆回答的一种肯定。也是和学生的一种交流;更有个别学生的答案比老师想的还“高明”,我则虚心听取,强调师生互学互帮。鼓励学生“质疑”、“求异”,造就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新课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可现实是很多语文教师却发牢骚说:上语文课真无趣,都是自己在讲,学生好像木头似的,除了集体回答问题有点声音外,个别提问的场面很冷清,让教师也感到很尴尬。怎样避免这种尴尬场面,让学生积极配合教师发言呢?  相似文献   

10.
一可喜的是,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完全灌输性的、“独白式”的语文课堂教学现象,目前已经不复存在了。但是,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又普遍呈现着一种典型的“问答仪式”。在这种仪式支配下,教师在课堂上连续提问,学生习惯性地举手,仓促地回答问题。学生被指名回答问题时,教师有时候还连续地补充追问。对于学生的回答,老师只做简单的肯定、否定或不置可否,而后自己补充讲解,再提出下一个问题……这种“问答式”教学,表面看去,学生似乎是在主动学习,但其实质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预先设计好的思路去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虽…  相似文献   

11.
作批改是作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许多小学语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时都是十分精细的。但现在有些人反对这样的“精批细改”,认为“教师积极性很高,学生的积极性却越来越低了。学生看到‘满堂红’就皱眉头,看见惹人注目的大叉叉就反感……”笔并不赞成语教师“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式的批改,更反对“少批”或“不批”就是对学生最民主的教育。后显然缺乏辨证地思考:教师的批改,无论精细或粗略,只要能促使学生主动修改,那就是我们追求的境界。我们不应忽视,小学作评改面向的是练习作的孩子,他们学习语言需要课这个范本,那么学习修改岂能离开范例,老师怎能可以随他们自己改去?叶圣陶先生曾“亲自逐字逐句地批改”了肖复兴初三时写的一篇作。使复兴感到在“写作道路上迈出的脚步方才比较扎实一些”。因此在他的儿子写作时,肖复兴也“觉得应该像长辈待我一样,将一份诚心、耐心给予孩子”。给学生做个样子,让他们有法可依,我想小学语教师是应该精批略改的。  相似文献   

12.
有些学生在习作中,会有意无意地暴露出一种“暴力意识”,如给可爱的小鸡灌开水,或欣赏弱肉强食的血腥场面。在讨论中,老师们认为,对这些比较另类的“自由表达”,教师要做的是渗透“关爱生命”的教育,给“自由表达”掌好舵,而不是简单地进行道德谴责,或是关闭学生感悟生活、表达生活的闸门。老师们坦然面对问题,正确引导做人与作文的关系,用自己独特的方法化解了学生心灵的冲突。[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如何调动学生的浓厚兴趣,让其陶醉于语文阅读中呢? 优化课堂教学的内容。语文课应把不具有“语文味”的东西滤出语文课堂,给语文腾出空间。语文教师要准确地把握与处理教材内容,“选文本身是不会给出批示的,得由教它或者学它的人摸索着取舍、摸索着定夺”。用语文教材最忌眉毛胡子一把抓。笔者以为处理教材,一般只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整体领悟”就好,然后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课文最精彩的地方”,从语文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研读,揣摩语言、潜心感悟……就一些重点问题组织交流,在交流中碰撞思维,受到启发,学会学习。总之,教师若能“简化头绪,突出重点”,不仅缩减时间,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一、课堂教学评价的误区 (一)过于注重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 目前,我们评价语文课堂教学重心是语文教师“教”的设计、“教”的过程和“教”的效果,是对教师知识传授水平的一种评估。而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和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即对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必需具备的基本素质的发展,却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这就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经常出现如下现象:有的教师上课风趣幽默,口若悬河,结果学生在一片笑声之后却感觉什么也没学到。有的教师讲课井井有条,将知识分析得很透彻,学生听得轻轻松松,似乎明明白白,但遇到稍微变化的问题却又往往束手无策。有的教师讲课设置许多问题,师生、生生之间有问有答,或讨论或交流,教师将对教学技巧的过分重视,已经导致了教师过分追求表现教学技巧而忽视学生学习效果,从而使一些课成为“作秀”课,好看而不实用。  相似文献   

15.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而过去我们总认为“说”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任务,与数学教学关系不大,因此忽视了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常遇到—些学生或不敢说,或想说说不出的尴尬场面。这严重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学习效率的提高。如何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和培养呢?  相似文献   

16.
韦建文 《广西教育》2006,(7B):56-57
阅读教学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给出了明确的答案:“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学的本质就是对话。“对话”引入语文阅读教学领域之后通常理解为:教师、学生与文本三者之间的相互交流,在交流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获得感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7.
笔者结合一些语文课改观摩会、研讨会及深入学校听到的课,就阅读教学的现状进行了一次比较细致的调查研究,发现目前阅读教学在“自主学习”方面出现了不少误区,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误区之一:“自主学习”就是“自己学习”听课调查中发现,当前教师在阅读课教学中有以下几种不当的角色表现:一是教师充当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召集人”。整节课都是学生自己在“哇啦哇啦”地读书、吵吵闹闹地讨论,教师则显得无所事事,课堂教学缺乏目标性,实际效益太低。二是教师充当了学生课堂交流活动的“旁听者”。在学生交流资料或汇报读书收获时,教师始终不置…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堂教学存在重“文”轻“语”,忽视学生语言表达、交流的问题。教师刻板地追求课堂纪律,强化“一言堂”,不能很好的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重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驾驭语言运用文字能力,对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生活和工作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接受性阅读,走在阅读边上的伪阅读目前的阅读教学存在问题很多,而其中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学生“走在阅读边上”。鲁迅描述的那种“人声鼎沸”的读书场面很难看到,沈德潜提倡的“密咏恬吟”的读书方式更不多见,不少教师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把课文读一遍,或者在课中读一两个片断,这就算不错的了。更有甚者,只是让学生在预习时泛泛地读一下课文,一上课就开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常会有这样的现象:开课伊始,教师让学生读课题或初读课文后质疑,旨在引发学生思考,但当学生将思考的问题交流以后,教师往往既不作梳理、整合,也不明确重点,以引发更深入的思维活动,而是一句话打发学生:“同学们都提得很好,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再次阅读课文.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