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博物馆缘起于人类对过往之物的收藏,是当今社会中重要的公共文化机构。物进入博物馆,要经历去脉络化和再脉络化的博物馆化历程,才能成为面对公众的作为历史、科学与艺术等信息载体的展品。博物馆之物的科学性、艺术性、历史性经过萌芽、挖掘与发展,以及从收藏到研究、保存、诠释、展示和社会公共服务等职能演进,走过了漫长的路,使现代公共博物馆得以逐渐形成并不断演变。当今时代快速发展的信息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可以赋予人类观察博物馆之物、博物馆机构本身以及物人关系以新的视角。博物馆之物将空前扩展人类的视知觉范围和人类生存世界的信息化程度;博物馆与博物馆学能为人类生存及其环境物证提供新的价值维度;在充分信息化和信息民主化的基础上,博物馆将为具有生态文明意义的物人关系建构提供新的探索范式。智慧博物馆和生态博物馆等博物馆学新动向,与信息时代和生态文明具有高度的内在契合性。  相似文献   

2.
毛非 《大观周刊》2012,(40):187-187
博物馆是展示、宣传人类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播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而宣教工作是博物馆的重要工作之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对精神的需求日益增加,博物馆宣教工作将变得更加重要。为充分发挥宣教工作的优势,有必要博物馆宣教工作进行研究。本文主要从两大方面探索与研究了如何有效推进博物馆宣教工作。  相似文献   

3.
智慧博物馆概念的提出,指引着博物馆未来发展的方向。从实体博物馆、数字博物馆再到智慧博物馆,数字技术的进步推动着博物馆实现了从"物、人"二元关系到"物、数字、人"静态单向二元信息传递,再到"物、人、数据"动态双向多元关系的转变。这其中,物联网、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等各类新型信息技术功不可没。文章以移动互联网作为切入点,分析移动互联技术在智慧博物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21世纪博物馆的新趋势是变为参与性和工作活动型博物馆。现在韩国很多博物馆都在向观光参与和工作活动的方向发展。 清州城内的很多博物馆都建立于属于清州居民的遗产和物。清州城的长远目标是将整个城区变为生态博物馆,以延续和保持清州化。同时,使清帅变为旅游愿意再次光顾的公共博物馆和公共设施。清州将尽力和现代博物馆趋势同步,为参观游览创造参与和工作活动的博物馆项目。在一个区域内,有各种与人类和环境有关的化、历史,自然和工业的遗产。为了使之能够传播化方面的相互理解、研究、挖掘这些地区的遗产和推动相关活动,在生态博物馆中,周边区域不仅仅是遗产保护区域,也是这一主题博物馆的相互协作的功能区域。  相似文献   

5.
农业文化遗产见证了一个地区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农机和农产品加工设施则成为了当地重要的文化景观。博物馆作为保护历史遗存、传递文化价值、促进学术交流的平台,在农业遗产保护工作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伯顿镇的轧棉机博物馆,通过促进多元文化认同、策划教育和文化活动、开展馆校联合研究和工作实践等,为地区性小型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经验。  相似文献   

6.
正博物馆自诞生发展至今,虽然仍具有收藏和展示的两大基本功能,但其管理理念和运行模式却在不断发生变化,尤其是随着新博物馆学的倡导与发展,从重视物(藏品)到注重人的转变,博物馆成为一个文化空间,其在语义层面是使知识可以被参观者和专业人员共同使用和创造[1],博物馆在社会教育和服务社会方面不断提升自身水平,进而对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传统实体博物馆的  相似文献   

7.
视觉是物和知觉之间的中介,博物馆是文化信息的传播媒介,博物馆中的视觉文化是将视觉观看到的物,通过视觉化的系统整理、编码,为观众呈现出可视的具有内涵的文化解释。为适应环境,在一定空间、时间中产生并遗存的物,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博物馆运用现代科技,将物完整客观的视觉化信息,通过合理有序的空间表达,让观众在动态、高效的文化传播中,更深层次的理解地域文化中孕育出的人类文明。深深扎根于百姓文化生活中的地域文化,底蕴深厚,它决定了博物馆中的视觉文化和辨识度。  相似文献   

8.
随着时代环境的变迁,博物馆所扮演的角色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它不再是简单的以“物”为中心,扮演“物”的保存、展示和研究角色,更多的关注“人”的感受、认知及体验。博物馆衍生品原为辅助博物馆运营的角色,但在新博物馆学潮流的影响下,它俨然成为了推广博物馆文化、实现馆外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博物馆运营过程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今已成为博物馆文化中一道独特风景线。本文从博物馆衍生品的概念,教育功能等方面入手,对目前国内外衍生品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总结出国内衍生品的优缺点,以期为我国博物馆的衍生品开发提出一般性策略,促进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博物馆是收藏、展示、传播国家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历史遗产的“投影机”,也是当代文化的“发生器”。和羹之美,在于合异。面对当前世界多极化与文化多样化的趋势,曾经作为静态展示场所的博物馆日益成为文化传承和文化交流的能动性主体。中国的博物馆实践在吸收了西方博物馆模式的同时孕育了以地方民族特色为主题的博物馆范式。对博物馆视域下的民族文化展示进行思考,有其必要性,也有其必然性。  相似文献   

10.
上甘棠是一座具有丰厚历史化遗产的千年古村,生态博物馆是一种保护,展示遗产的新模式,上甘棠千年古村生态博物馆的建立,对于保护当地独特的人遗产,促进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以及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博物馆学的藏品研究是博物馆学的重要话题,国内外学者多有论述。苏珊·皮尔斯(Susan M.Pearce)对博物馆收藏实践和藏品符号学分析进行了较为系统而深刻的研究,认为在物质文化视野下,收藏可以分为三种模式,并和物的收藏史存在对应关系;还可通过符号学的方法对博物馆藏品进行阐释。虽然在新博物馆学影响下,博物馆开始注重对人的研究,但以物为对象的研究在博物馆中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苏珊·皮尔斯的研究可以为国内博物馆藏品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下的无形遗产保护与博物馆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全球化环境下,地方无形化遗产饱受冲击,如何对它进行保护应是博物馆工作共同思考的问题。本从全球化的背景谈起,讨论化认同与无形化遗产的关系,以及在全球化下与化遗产有关的社会现象,亦会讨论在新形势下博物馆对无形化遗产的保护和延续问题所肩负起的角色。  相似文献   

13.
2017年9月在克罗地亚杜布罗夫尼克古城举办的第十六届国际最佳遗产利用大会(TBH),介绍了全球博物馆在文化和自然遗产利用方面的经验和最佳实例,其中体现出了深刻的"以人为本"的理念。这一理念可以作用一种方法和价值观,分析西方发达国家博物馆以及包括常州博物馆在内的中国博物馆的一些实例,并探讨以人为本理念在后博物馆时代中的作用和价值。博物馆应当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要尊重观众、理解观众、关心观众,不断满足观众的全面需求,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生态博物馆是超越传统博物馆围墙,探索将自然与人文遗产综合保存、展示和利用的一套理论和方法,缘起于博物馆服务社会发展的良好愿望,回应了人们对遗产与环境保护、社区重建等时代热点的关切与期盼,并对全球化、信息化和民主化浪潮起到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对生态博物馆国际国内发展史的梳理、特征的总结以及反思,有助于探索生态博物馆的治理和运营模式,在当下遗产的保护利用、遗产事业深化转型及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国际博协2007年的博物馆定义,将教育确定为博物馆的首要目的,将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的对象规定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从这一视角分析,科技藏品/展品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它所承载的自然、科技、历史和文化信息;科技博物馆基于科技藏品/展品的研究、传播与展示设计的基本出发点,是以“科学教育”为目标,揭示其中的“非物质科学文化遗产”,即“物”与“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也就成为我们奋斗的目标。博物馆作为保存、保护文物,展示先民智慧文化,服务公众教育的重要场所,"已经不知不觉成为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好像一条神秘的通  相似文献   

17.
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的不断突破,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更加深刻的影响,信息素质已经成为科学素质的重要基础。本文从信息技术在现代博物馆中的应用及面临的问题、现代博物馆对提高全民信息技术素质的作用等几个方面论述了信息技术与博物馆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遗产本质上是一种制造意义的文化生产过程,包括激发观众的记忆,建构其身份认同,地方感等。对英国、澳大利亚、美国博物馆的观众访谈表明观众参观博物馆过程中体现的记忆和身份认同。不同的社会群体对于遗产有多样的利用与理解的方式,遗产和博物馆专家不能一直主导遗产利用和观众社群重构遗产的方式。创造历史感的不仅仅是与遗产相关的机构,在博物馆和遗产点的观众同样会建构历史感。博物馆观众是遗产的利用者,他们用多种方式去理解和利用遗产制造。  相似文献   

19.
印度生态博物馆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有丰富的人类化多样性和自然多样性遗产,为了确保可持续性和发展,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印度开始了生态博物馆理论研究。其核心内容是关于化和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问题,探讨社区、遗产和发展的关系。一些博物馆学家选择了一些适宜建立生态博物馆的社区进行了研究。1999年1月,在毕德卡(Bedekar)教授的领导下,在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建成了考莱社区博物馆(Korlai Community Museum)。此生态博物馆得到国内外公认,也是至今印度仅有的一个生态博物馆。今天,有一些生态博物馆项目正在策划和创建之中,特别是在印度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20.
生态博物馆与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的文化遗产界和博物馆界对生态博物馆的讨论日渐深入,这种新的博物馆理念和类型也被逐渐运用于不同的学科领域和遗产类型中。随着国际社会对农业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日益重视,作为亚洲第一个引进生态博物馆,同时又是世界农业遗产大国的中国,对生态博物馆在农业遗产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方面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也倍加关注。目前我国已建成的生态博物馆无一例外是以传统农业社区为基础的。本文从生态博物馆与农业遗产保护事业的共同关注、生态博物馆在农业遗产保护事业中的价值,以及农业社区生态博物馆建设的规划与运行三个方面,对二者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