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认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情感教育的体现就是唤醒学生的情感意识,用"心"去读文,用"情"去体会,融入其中,把文中的"养料",转化为自己的精神食粮,最终指导自己的生活。  相似文献   

2.
现代的中学教育对象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群体,本文从语文教学的角度,分析了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情感教育的渗透方法,探讨了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抓住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时机,运用正确的方法把情感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去,从而唤醒学生的自身的情感意识,使其在学习语文课文的时候能够将自身情感置于其中,用"情"去理解文章,用"心"去领会文章,把文章里的"养料"吸收成自己的知识,指导自己的情感行为,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3.
教育家夏丐尊曾经说过:“教育如果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了水,不成其为池塘一样。”语文学科是流淌着情感的学科,是充盈着丰富爱的学科,离开情感和爱的语文教学,犹如鱼儿离开了水,是无生命力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语文老师要用爱心去浇灌课堂,用情感去浸润课堂,用真情去演绎课堂,从而促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愉悦中提升。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情感教育,让学生快乐学习语文。一、在教师的一言一行中让学生感受老师的关爱  相似文献   

4.
王慧敏 《成才之路》2009,(10):43-43
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教学的根本。正如著名教育家夏沔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而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又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是情感教育的设计师、迁移者,都应该用自己的激情和智慧的火花去点亮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5.
请你猜谜     
学习语文是一种享受。通过与作者认知和情感上的沟通与作品中主人公心灵深层的交流与对话,我们的情感变得敏感、细腻、深沉和丰富。语文教学理应“用语文独有的人性美和人情魅力,去丰富和磁化语文教学过程”,在“教出情感、美感和语感的同时,积淀传统文化、丰富生存智慧、提升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6.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小学作文教学大纲强调指出:“作文教学要从内容入手,指导学生选择有意义的内容和恰当的形式,写自己熟悉的事物,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因此,在作文教学中重视学生情感素质的培养,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用教师的真情实感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现在,随着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现代化教学手段已经在教育教学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然而,教师的思想情感对学生情感陶冶所产生的魅力,是任何教学手段也难以代替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调动自己的全部情感,以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拨动学生的情…  相似文献   

7.
一、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投入感情 感知美、体验美、表现美是新课标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讲课时,首先自己要投入,要有激情,用真挚的情感去影响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的情感投入是影响学生情感共鸣的关键,没有情感的参与,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师生在情感上的互相沟通,会使学生的情感与认知产生“和谐共振”。如果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赏析文学作品时,自身缺乏激情,那是无法触动学生心灵的。  相似文献   

8.
白淑霞 《学周刊C版》2010,(9):118-119
人们常用“书声朗朗”来形容学校特有的氛围,岂知这“朗朗”之中大有文章。我的老师曾告诉我:语文教学以读为本,课堂上要抓住“读”这个根本。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反复去读、去背,从读中扩大识字量,品味词语的意境,领悟文中的真谛,汲取人文的养料。读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是把一个字体符号瞬间变成具有一定的情感状态、有声或无声的语言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刘恩明 《小学生》2010,(2):39-39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不单单要走进文本,去体会,去理解,去诠释文本带给我们丰富的情感,更应该走进学习的主体——学生,走进孩子,和他们一同遨游在语文知识的海洋中,这样,教师的教学理念就要不断变化,教学方式就要不断调整,真正地把新课程倡导的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新型学习方式作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让语文课堂真正灵动起来。我认为语文教学中我们不妨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在“小”语文中探求“大”智慧,在“小”课堂中追寻“大”生活,在“小”文本中激发“大”情感。  相似文献   

10.
顾晓红 《考试周刊》2009,(21):36-36
体验是一种包含感受、情感、理解、联想、领悟等诸多心理在内的复杂的心理活动。体验性的小学教学“把学生看成人”,“把语文教学看成是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成长过程”。具体来说是指在教学中把学生从枯燥的语言形式的分析和语言知识的灌输与记忆中解脱出来,让他们“以自己的需要、价值取向、认知结构、情感结构、已有的经历等完整的‘自我’理解,去感受、去建构”,从而生成自己语言学习时独特的情感感受、领悟和意义。在体验的过程中,学生充分自主.  相似文献   

11.
情是语文学科的灵魂,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语文学科,无论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角度考虑,语文教学中都离不开情感教育。于漪说:“一个没有激情,缺乏冲动的人是不大适合当语文教师的。”教师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血有肉,有情有感,活蹦乱跳,他们需要情感的滋润,需要教师用自己的情感去调动学生,教师情感一旦感染了学生,就会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情是语文学科的灵魂,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语文学科,无论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角度考虑,语文教学中都离不开情感教育。于漪说:“一个没有激情,缺乏冲动的人是不大适合当语文教师的。”教师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血有肉,有情有感,活蹦乱跳,他们需要情感的滋润,需要教师用自己的情感去调动学生,教师情感一旦感染了学生,就会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  相似文献   

13.
一、潜心吟诵,让心灵与诗人亲密接触 诗歌是最为注重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可以说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就是情感。因此情感体验在诗歌的教学中是第一位的,而最为直接地表达情感的形式就是潜心诵读诗歌。儿童诗歌教学中,应重读轻讲。摒弃“句句讲解,字字分析”的教学程式,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声音去诵读,用自己的方式去歌吟诗歌,充分发挥学生的多种感观积极体验诗歌表达的情感。  相似文献   

14.
语文是一门情感性很强的学科,丰富的情感活动是语文教学的个性和灵魂。情感又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学生只有有了一定情感体验,才能准确理解课文思想感情和写法,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才能写出情文并茂的文章来。囚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用真情去感染学生的心灵,唤起他们的共鸣。  相似文献   

15.
教育心理学认为:成功的教育教学,都离不开情感因素的作用。语文教学如果没有情感因素就显得呆板乏味、干巴巴,而只有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激发,才能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重情感因素的探索。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和情感的产生是统一的过程,因而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行动情后入情,而致“缘情悟理”。那么,语文教学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呢笔者在阅读教学中常用“四字诀”即用“读”、“看”、“想”、“议”来激发和调动学生情感因素。 “读”——朗读是激发情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杜秀焕 《辅导员》2010,(4):51-51
叶圣陶先生很早就提出“应发展儿童的心灵”,在语文阅读课中,人的价值、情感、思维应得到尊重与发展。学生在阅读活动中,不应该接受精心设计的提问和机械的训练,而是要成为自己精神的主人,从文章中吸收人文的养料,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即知、情、意、心各方面的素质,做到善于阅读、善于审美、善于创造。这正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体验.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情感和意识.它强调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它将使语文学习充满个性,语文教学更具活力,语文教学必须植根于学生的实际,让体验教学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之史,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活情趣,成为学生的一种情绪享受和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8.
要真正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教师必须善于引导学生去阅读,而不能让学生在不情愿的情况下被动地接受知识。让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去体会作品,用自己的经验和情感去感悟作品,从而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把握作品,指导他们正确参与到作品的再创造中去。  相似文献   

19.
课文中所饱含的情感,教师讲不出,学生听不来。学生的情感要靠教师去感染、去熏陶;要靠自己去体验、感悟。没有感情的文章就没有生命力,没有感情的课堂就没有活力,而没有活力的课堂就难以激起学生心灵的涟漪。情感是语文学习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才能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才愿敞开情感的大门“情动而辞发”。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利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  相似文献   

20.
“把语文还给语文”,是对课堂教学层面语文脱离本位现象的忧虑及拷问,提醒我们应回归语文的本真,用学语文的视角去解读文本,创设种种教学情境,用“语文”的方式教出浓浓的语文味儿来。回归语文的本真,应当把情感带进课堂;把阅读与交流带进课堂;把感悟带进课堂;把开放带进课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