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中国新闻周刊》2013,(22):16-16
去年,中国红十字会因遭遇“郭美美事件”陷入信任危机。面对公众质疑,中国红十字会社会监督委员会(以下简称“红监会”)成立。但是,仅仅过去了半年,因在重查郭美美事件上的反复、对自身定位的不清等事件,红监会被推上了风口浪尖。1.你认为红监会有调查红会的权力吗?  相似文献   

2.
2011年6月20日,新浪微博上一位昵称“郭美美Baby”的20岁女孩公然炫富,其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的认证身份引发了众多网友对红十字会所获善款流向的质疑.6月22日中国红十字会称郭美美与其无关,新浪也对实名认证有误一事致歉.事件发生后,全国各地红十字会慈善捐款锐减、信誉遭受质疑.有报道称郭美美事件加剧北京市“血荒”,无偿献血人数剧减.此外,国内其他慈善机构亦受到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3.
2011年6月20日,微博上一个名叫“郭美美baby”的女孩引起了众人瞩目。郭美美在微博上将个人认证信息更改为“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并且自称“开玛莎拉蒂,住大别墅”。此举一出,立马引起舆论轩然大波,由此引发了国人对红十字代表的慈善业的信任危机。  相似文献   

4.
2014年8月3日,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境内发生6.5级地震.正当全国人民心系灾区群众、呼吁抗震救灾之时,“郭美美被抓”的新闻犹如一枚“重磅炸弹”投向了充斥着悲恸情绪的舆论场.借此时机,中国红十字会(以下简称红会)再度出面澄清,以示清白.在过去的三年里,每每出现重大灾害,人们自然想到红会,而提及红会,就免不了带上“郭美美”.可以说,“郭美美事件”反复搅动的舆论场,直接侵蚀了红会的公信力.在网络舆情领域,由于网络的关联聚合作用愈发明显,涉及同一主体的舆情反复现象已经成了摆在社会管理者面前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5.
沸沸扬扬的"郭美美事件"引发了一场公众质疑中国红十字会组织本身的信任危机,此事件中带来了很多不同层面的思考。而就红十字会本身而言,是一次危机公关事件,而且是一次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危机公关事件。红十字会的反应迟钝和其组织本身固守旧的组织公关方式和不改革的态度,对新媒体环境下公益组织危机公共关系应对提供了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6.
2010年被称为"中国微博元年",及至2011年,"王功权私奔"、"郭美美与中国红十字会"、"达芬奇事件"、"卢美美事件"、"小悦悦事件"等无不显示微博在社会公共议程设置中的主导性地位,加上传统媒体的跟进,更是放大了这一议程发展过程,使新闻事件产生空前的裂变式效应。笔者  相似文献   

7.
5月9日,一场以“凝聚人道的力量”为主题的“红十字应急救护宣传活动”在北京地坛公园举行。本次活动是中国红十字会纪念“5.8红十字博爱周”和“国家防灾减灾日”系列活动之一。活动旨在弘扬红十字“人道、博爱、奉献”精神,提高群众自救互救意识,推广和宣传红十字应急救援救护工作。中国红十字会会长彭佩云会长、常务副会长江亦曼、副会长苏菊香出席了活动,国务院应急办、民政部、教育部的有关领导也应邀参加了宣传活动。  相似文献   

8.
全媒体形态将打破媒介边界,通过信息多维度的传播,实现媒体融合。专业类期刊面对细分受众,全媒体传播的优势有哪些?路径是什么?一、全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方式信息在全媒体时代会以什么样的传播方式?发生在2011年的郭美美事件,是最好的例证。2011年6月,一个注册名为"郭美美Baby"的微博用户,经常在个人微博页面发布她拥有的奢侈品、跑车以及高调奢华的生日聚会。这本是个人行为,只因该用户的认证身份为"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一名慈善机构的总经理如此高调炫富,这足以吸引众多博友的注意。"郭美美Baby"的炫富微博被众多网友纷纷转发、评论,继而吸引了大"V"知名博主的注意,他们在网络中的意见领袖地  相似文献   

9.
继郭美美事件后,隔三差五,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被推到风口浪尖。而这一次,因为对4·20四川芦山7.0级强烈地震的抗震救灾,中国红十字会被置于舆论审判席。在地震中,躺着中枪的有来自甘孜藏族自治州的27岁的志愿者彭措邓珠。自从4月21日凌晨抵达芦山县城,彭措邓珠作为红十字会志愿者连续工作了三十多个小时,他给志愿者  相似文献   

10.
2009年被称为我国“微博元年”。短短两年时间,微博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微博事件层出不穷:从“我爸是李刚”事件到江西宜黄强拆自焚事件.从上海高层住宅大火事件到腾讯与360大战事件。从唐骏“学历门”事件到周立波与网民对骂事件,从后宫优雅事件到郭美美事件,从四川会理县领导“悬浮照”事件到江苏溧阳卫生局长“微博开房”事件,微博已经从单纯的网络社交工具,成为社会舆论的集散地和民主政治的多棱镜。  相似文献   

11.
伍蔚然 《新闻世界》2013,(7):180-181
【摘要】近年来发生的“药家鑫”案、“七十码飙车”案、“郭美美”事件等均引发了舆论狂潮,并影响了实际问题的解决进程。网络舆论无疑已经是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当重视和熟悉网络舆论的形成规律和发展演变。本文以“表哥”杨达才事件为例,分析网络舆论的演变情况,并探索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论的引导方法。  相似文献   

12.
郑诚 《新闻窗》2012,(1):68-69
2011年以来,以备受追捧的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在网络上掀动一波又一波热点舆情,深刻改变了社会舆情的整体格局。从去年初的“微博打拐”到“郭美美”事件,再到动车追尾事故追问、世界杰出华商协会调查、小悦悦引发反思拒绝冷漠.网络舆情正以其不可小觑的力量,牵动亿万受众的神经,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变迁.  相似文献   

13.
从我国新时期传媒发展的历史来看,自1995年开始,都市报成为传媒业创新力量的领头羊;然而,从2005年开始,网络开始取代包括都市报在内的传统媒体成为传媒业创新发展的模范;及至微博诞生,无论是宜黄强拆自焚事件、乐清钱云会案,还是近期的王功权私奔、郭美美与中国红十字会等事件,无不显示出微博在社会公共议程设置中的主导性地位,都市报等传统媒体的跟进,无非是对这一议程发展过程的呈现与放大而已。2011年6月3日,云南《春城晚报》A16版网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急剧转型、矛盾凸显的背景下,随着以互联网、手机为主的新媒体的普及应用,我国舆情危机事件呈多发态势.一项研究指出,我国平均每五天就发生一起影响较大的舆情危机事件.“瓮安事件”“石首事件”“毒疫苗事件”“邓玉娇案”“赵作海案”“李刚门”“郭美美事件”等等,都是经新媒体推动而产生重大影响的案例.  相似文献   

15.
赵男 《新闻世界》2014,(12):179-181
郭美美事件前后持续发酵近三年,作为网络红人的她不断地制造舆论泡沫,今年8月全国各大媒体“起底郭美美”的报道使她再次成为舆论的焦点。对于这次媒体统一口径的海量报道,明显出现媒体伦理失范的现象,引发不少质疑与批评。本文以“起底郭美美”报道为例,阐明报道中媒体伦理失范行为的表现,探析其中的原因并提出规避媒体伦理失范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王伟  常征 《视听界》2013,(1):106-108
微博正通过“随时随地分享身边新鲜事儿”(新浪微博宣传语)的理念影响着人们的沟通方式与生活方式。方舟子打假、微博打拐、日本地震、郭美美事件、马云支付宝风波、动车追尾事故、李萌萌高考招生事件等一系列热点新闻事件,无一不体现了微博的媒体价值。“围观的力量”正在改变着新闻传播的方式和理念。  相似文献   

17.
即便中国红十字会能撇清和郭美美的关系,网友们对其的愤怒也没有止歇,很多人似乎初次发现官办慈善令人失望。这种表现在经济学的分析中实在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凡是垄断的事业,必然充斥贪腐和浪费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谈“郭美美事件”引发的“慈善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的架构下考察“郭美美事件”所引爆的“慈善危机”,肯定了网络在公众民意表达中的作用,网民民意可以督促红十字会甚至整个慈善界秉承中立、客观、人道的原则。  相似文献   

19.
容志豪 《大观周刊》2012,(26):75-76
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生活逐渐成为民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也影响着我国民主的发展。近年来,“躲猫猫”事件、“郭美美”事件以及明星名人的各种绯闻炒作此起彼伏,在社会上形成了难以预料的影响。因此,如何进行有效的网络监管,消除当前群众监督网络化对社会民主的消极影响,更好的发挥其积极影响,成为了各监管主体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速读     
《中国新闻周刊》2011,(25):10+12+14-15
郭美美事件:验证群众监管之力 为平息网友对关联公司"涉嫌利用红十字会资源发财"的质疑,7月4日下午,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开微博回应:由郭美美事件看到了整个红十字会系统在组织建设、业务开展、资金募集、项目运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此前,中国红十字总会为回应公众质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