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到福州参加祖国大陆的全国书市,一个出版社的老板开车带我四处跑. "今天下午没活动我就不陪你了,因为我得回家陪陪我娘,让我娘多看几眼."一天中午,他对我说. "好极了."我笑笑,接着好奇地问他,"为什么先说你回去陪你娘,又说让你娘看几眼,不说你去看你娘几眼呢?""这不一样啊!"他作出一副很有理的样子,"我把自己的事放下,专诚回去,当然是去陪她,可是我并不想看她,是她想看我,所以我是把自己送回去,给她看两眼."  相似文献   

2.
多次听人说到“温源宁”这个名字。听张中行说过,听徐迟说过,听毕奂午说过,听曾卓和田野说过。可惜一直没读到温源宁的书。 今年春上,过江去看曾卓老师时,他送了我一些书,又借给我一些书看。其中有一薄薄的小册,使我大喜过望,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这一簿册,原来正是温源宁用英文写成,诗人南星译成中文的那本著名的小书《人物剪影十七幅——一知半解》。  相似文献   

3.
去年,笔者参加第二批“三个代表”工作队,到新郑市龙湖镇太山村驻队。一日,我和村委成员正在开会,一群人吵吵嚷嚷到村委,一问方知他们要状告一牧羊者,他的羊糟蹋他们大片的麦苗和幼树。村长立即把牧羊者叫到村委,哪知他却死不认账,还说看见也不能算数,为何没抓现行。一方群情激愤,一方百般抵赖,众人皆不知该如何是好,一时事件处理陷入了困境……。大约过了有十来分钟的光景,支部书记老邱忽然站起来说:“拿刀来,把羊肚子豁开一看,不就明白了么,如果羊肚里没有麦苗一类的食物,由告状者赔偿牧羊者的损失,如果有,牧羊者除损失一只羊外,还要赔偿…  相似文献   

4.
说起来,人到了我这个年龄,不应该再有什么特别牵心挂肚的东西了。您说,什么罪他没遭过,什么福他没享过,什么坎他没跨过,什么大起大落大红大黑大冷大热他没经历过?红楼梦里那首“好了歌”都唱过千百遍了。但是,要有一天,谁要跟我说,嗨,老陆,你们家那一片的住户保不齐从今儿个起就全都上不了网了,我一准儿跟他急。那感觉就跟突然把我关进了小黑屋,或者把我扔进一个深八十米的枯井里后,就没人理睬了一样。  相似文献   

5.
奖牌风云     
我做了近20年的办公室主任,伺候过7任领导,没一个人提拔我,也没有一个人把我搞掉,在机关里能混到这份上,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吧!记不清是哪位日本作家说过,对待世俗的最完美态度就是一方面要表现出对它的不屑,一方面又要与它同流合污。前者我就不说了,一个人20年没被提拔,手下一个个变成上级,  相似文献   

6.
飞机停在匈牙利布达佩斯机场。取了行李,出了海关,到了大厅,没见到接我们的人。过了有20分钟,一位女士跑了过来,说:“是杨先生吧?对不起,因为交通管制,绕道来的,晚了。”还没等我们反应过来,她又说:“你们等着.我取车。”说着,跑走了。又过了10多分钟,不见动静。我们正焦急.见她在大厅门口招手,说:“快出来.警察不让在门口停车。”  相似文献   

7.
婚恋教科书     
一个每月要出两期时事杂志的朋友悲愤地说,为什么我们没日没夜地做深度做责任,但发行量还是远不敌那些婚恋杂志?我没好意思告诉他,我初中时还很“铁杆”地订了两年他嘴里说的那本婚恋杂志,不知道是不是当时情窦初开又没地方开的一种注意力转移。好在我现在是不再看那类杂志,可退休的老妈仍喜欢那样的题材,为表孝心,我每期帮她买之,每次付钱时却都要努力做出事不关己的姿态,恨不得高举“真的不是我看”的旗帜。  相似文献   

8.
孙悟空的形象在中国妇孺皆知。我女儿四岁,看见我手里有一本《悟空传》——她认得这三个字,就缠上我,非要我讲给她听,我忙不迭地摇头说还是算了吧。我妈在一边把书拿走看了没两页,也笑着把书还给我说,他们全疯了,  相似文献   

9.
将心比心     
院方有时太高估我的能力,要我看急诊,同时又要我管病房,我一人两边跑,分身乏术。这一天,一个年轻女子带她妈妈到急诊室来看病,妈妈的手脚有一边不能动,我担心是脑出血引起的,非常紧张,守在她身边,不断帮她量血压,又陪她一起去照片子。而这时候,我口袋里的行动电  相似文献   

10.
背影     
上周难得空闲,我特地安排自己回华容老家一趟。家乡所在电信局的领导特关照我,说你难得回老家一趟,安排个车给你吧,我说我开车还不熟练,局长说给你安排个司机吧!我其实是很不习惯这种待遇的,但考虑到年迈的父母的感受,我还是答应了。快到老家所在的镇上时,我给母亲打了个电话,说我回来看您二老,现在已经快到镇上了,母亲有些激动地说,那你到镇上后叫个摩的吧。我说妈不用,我自己带车回来了,妈有些意外,说你真的开车回来了啊?我说真的——妈。妈说那好,你爸一大早就到镇上去了,现在可能正在镇上的菜市场卖黄  相似文献   

11.
1957年春天,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杨刚因车祸受到剧烈的脑震荡,休养了几个月后,到报社来上班了。因为有脑震荡的后遗症——经常头痛,她在报社编委会中的分工有了一点变动,主要是负责审阅副刊大样。我当时是文艺部的一名年轻编辑,正好值班划副刊版样,经常送大样到她办公室去。这中间她曾精心修改过我写的一篇已经上了版的文章——涉及一个国际问题。那次我去取样时,她对我说:“你写的文章我改了一些地方。”我回到自己的办公室,细细看了修改之处,感到她改得好,有学问。 1957年9、10月之交的一天下午,我把文艺部领导(是林淡秋同志还是袁鹰同志看的,记不清了)  相似文献   

12.
唱K的男人     
很少有人说“我今天好想唱卡拉OK”,于是就直奔主题豪唱一把。总是要给自己找一些理由,生日,涨了些许工资,跳槽,甚至出长差归来,然后一帮人才名正言顺齐齐相约去唱K。男人的那一个白天,可能都在想谁会去,带谁去——身边蝶舞招展的,多少有点患得患失,带此她还是彼她,这是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正>2019年,福建新闻频道开播20周年,为了庆祝,我们特地选在6月1日,一起放歌、唱响《我和我的祖国》,用最年轻的姿态向祖国说爱!那一天,我们都很激动。领唱的资深主播说:"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感谢时代,感恩祖国,让我们可以和大家共创、共享许多美好。"年轻记者说:"我要走过一座座高山,趟过一条条河,拥抱新媒体,记录新时代。"20年来,我们怀着梦想,怀着对家国、家园、家人的真情和热爱,跋涉万水千山,行遍千村百镇,采写了许多有温度、有深度、有力度的新闻,制作了许多接地气、聚人气、有生气的  相似文献   

14.
1957年春天,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杨刚因车祸受到剧烈的脑震荡,休养了几个月后,到报社来上班了。因为有脑震荡的后遗症——经常头痛,她在报社编委会中的分工有了一点变动,主要是负责审阅副刊大样。我当时是文艺部的一名年轻编辑,正好值班划副刊版样,经常送大样到她办公室去。这中间她曾精心修改过我写的一篇已经上了版的文章——涉及一个国际问题。那次我去取样时,她对我说:“你写的文章我改了一些地方。”我回到自己的办公室,细细看了修改之处,  相似文献   

15.
<正>我是在战乱的年代里1931年出生的。出生后妈妈带我非常不容易,因为我父亲就没有管过我和母亲的生活,可以说他是很不负责任、不称职的父亲。为此,母亲带着不满周岁的孩子到处折腾。抱我到过母亲的同学家住过,后来又到叔伯叔叔、婶婶家呆过。母亲是很要强的人,不愿意过这样的生活。不久母亲遇到一位学过助产工作的郭姨,她的丈夫死了,不愿意在封建的大家庭里坐守。母亲也是在盛京医院学过助产工作,就这样两个人合开了一个小诊所,自己心情好多了。孩子仅一周岁怎么办呢?没办法只能把  相似文献   

16.
2009年9月7日夜里,不,应该是9月8日凌晨,短信响了,是王俊秀的,"我还是有点儿紧张。"我看了看时间,是凌晨2:40。两个小时前,我们还相互说,"早点儿睡吧,明天还有一场硬仗。"看来,不只是我一个人没睡着。王俊秀正在青海民和县调查文物被倒卖现象,明天,她约好和文物贩子"交易",我们也商定了这个时间报警。  相似文献   

17.
赵凡 《新闻与写作》2001,(11):23-24
“徐院士,请给我一个小时,半个小时也行,再不就十分钟,我要采访你关于大陆科学钻探的问题”(采访提纲我前两个小时就已经传真过去了)。 她肯定地说,不行。她的口吻强硬得让人难以容忍,“如果想让我出洋相,你就来吧!”。 我想了想还是去了。最后,这次采访写出的文章《相约第一井》系列之二受到了行业读者的广泛好评。但是,并不是采访的结果,而是采访的过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采访是记者与被采访人演出的戏,戏能否演下去,要看双方是否真正被调动起来,这就是所谓的“互动” 法拉奇曾经说过:“人物采访是一出戏、一场…  相似文献   

18.
读书     
孙悟空的形象在中国妇孺皆知。我女儿四岁,看见我手里有一本《悟空传》——她认得这三个字,就缠上我,非要我讲给她听,我忙不迭地摇头说还是算了吧。我妈在一边把书拿走看了没两页,也笑着把书还给我说,他们全疯了,纯粹四条恶棍,唐僧还得伺候仨徒弟。 这样的孙悟空当然离经叛道——不  相似文献   

19.
委屈大奖赛     
有一位女士,孩子刚满月,她就把奶给断了,因为她要喝咖啡。她说,我太屈得慌了,为了孩子,我都一年没喝咖啡了。她表妹劝她说:咖啡对自己的骨骼也不好呀。她说:我一边喝咖啡,一边喝钙奶。刚丢了工作的表妹就觉得受刺激,以后就不再找她,而是和一个过去来往并不密切的女同学热乎起来。女同学守着一个小报摊,表妹就常常到她那里聊天,  相似文献   

20.
在我家斜对面的土墙上,也不知什么时候长了一棵小柿树。它太小了,以至于我从来不曾注意它。但正是这棵柿子树,使我懂得了一个道理。一天,我没事到张老嫂子家去玩,她正忙着做鞋垫儿。看她忙成那样,我不禁戏问:“老嫂子,你做这么多鞋垫儿干什么呀?”她很认真地说:“做鞋垫儿卖呢,一双都卖六角呢。”“才六角?”我不屑地说,“你这么大的年纪了,又不缺吃穿,何必瞎折腾。”她笑而不语。吃午饭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桌旁,津津有味地吃着,我却滔滔不绝地谈论张老嫂子做鞋垫儿的事,还笑她有劲没地方使,并且特意强调了做鞋垫儿如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