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亟需加强研究生的人文科学教育顾明远去年我为《1990—1993全国硕士研究生统考题集解指南》一书写了一篇文章:“提高研究生的人文科学素养”,但感到言犹未尽,想在这里进一步说明我的想法。在研究生培养中,我始终感到有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学术...  相似文献   

2.
看到了人民教育三卷六期陳鶴琴先生的‘我對“活教育”的初步檢討’和方直先生的‘寫在陳鶴琴先生的“初步檢討”之後’兩篇文章後,好像有一種力量,引我回憶起陳先生在上海租界辦的‘華人教育’,和我在他領導下做了十三年半教員的經過。  相似文献   

3.
硕士、博士和博士后期间的三位导师,用他们的言行阐释了为师之道。乌丙安先生对我的影响是“美”,他的神情和妙语让我记忆犹新;黄淑娉先生带给我的是“真”,她的严谨和自律令我刻骨铭心;沙莲香先生带给我的是“善”,她的责任和使命让我懂得学者的社会担当。通过现身说法,呈现了导师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也在研究生教育的期待中揭示了导师立德树人的职责与使命。  相似文献   

4.
这句话源自作者徐小平。 在这句话中,我更看重“演练”二字。针对我国教育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研究者及关注中国教育的人士给出了各种解决方案,也介绍了种种国外经验,可能都有道理。总结起来,我认为说得多做得少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对叶蜚声先生,我该称他为“先生”或“老师”,因为无论从道德、学问和年龄、资历哪一方面来说,都应该如此。但是我长期叫他“老叶”,成了习惯,如今改不了口了,这也并非没有原因。我1960年本科毕业分配时,填志愿表,第一志愿是“助教”,但却分配当研究生,是因为我年龄小。我上研究生的时候,老叶研究生还没毕业,如此说来,我们就有同学关系,不过,我们小青年对这班老“同学”,心理上并不认同,因为太悬殊了,高攀不上。他们这个毕业班的研究生好像有四人,都是老资格,快四十岁了,老叶和赵世开先生,还有一位姓王的,大名记…  相似文献   

6.
芳魂不散     
去北京讲座。当我说起自己是朱自清先生的“再传弟子”时,我发现会场中部有一些骚动。我笑着说:“朱自清先生带的最后一名研究生是萧望卿先生,而萧望卿先生是我的亲老师——我没有攀高附贵之嫌吧?还有,列位,  相似文献   

7.
单元教材简析 本单元围绕“初识鲁迅”的专题集中编排了四篇文章:《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四篇文章可分为两类,第一篇是鲁迅的作品;后面三篇是写鲁迅的文章。后三篇文章虽然同是写鲁迅的,但写作视角各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周哗从儿童和亲人的视角写的“伯父”鲁迅;  相似文献   

8.
《落花生》一文是盲校六年制小学教材第九册的一篇阅读课文。对于许地山先生的这篇文章,大家并不陌生,文中教育人们要做一个像落花生一样不讲外表、为人民服务、默默无闻的人。这种“共识”。几十年来都一直不变,很多人都为那样的精神所鼓舞、所感动。可是当我和学生一起学习这篇文章时,学生的提问着实令我喜忧参半。  相似文献   

9.
徐小平 《职业技术》2006,(13):25-27
徐小平,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新东方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2003年荣登中国《福布斯》名人录,被中国青年一代尊称为“人生设计师”。近年来,徐小平将他的目光聚焦在许多中专、职高、高职和大专毕业生的人生走向和命运上。  相似文献   

10.
说起来惭愧,知道中大有个博学鸿儒黄际遇先生,我是在黄家教先生的课堂上听来的。 黄家教先生是中山大学的著名语言学家,我们当面称他“黄先生”、“黄老师”,但背称他“黄家老”、“家教老”,甚至“家老”。我至今不知道是我们的创新呢,还是沿袭学长们的称谓。1983春天,他给语言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开《汉语方言学》课。黄先生的课,有趣的例子很多,  相似文献   

11.
被称为“中国哲学第一人”的学问大家金岳霖先生,知识渊博,学贯中西,但在生活中却是一个“有趣”的人。汪曾祺先生有一篇文章专门写了这位“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被选人苏教版高一第二册。这篇文章写了金岳霖教授许多“有趣”的方面,读来令人捧腹。“有趣”是解读全文的关键词,也是通向金岳霖先生内心世界的窗口。  相似文献   

12.
我国著名漫画大师丰子恺先生的一幅名为《教育》的漫画,画面上是一个身着围裙的作坊工人做了一大堆面貌相同的死板的泥人,且千偶一面,毫无生气。画中含蓄而意味深长地指出:蔑视、束缚个性的专制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只能培养出一群没有趣味、没有活力、没有特色、机械呆板的“泥人”式的学生。这种教育显然是失败的教育。  相似文献   

13.
孔子与研究生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任继愈先生在他主编的《中国哲学史》第一册里说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公开讲学的教师。他自己‘学而不厌’ ,对弟子‘诲人不倦’。相传他先后教过的弟子有三千人之多。在春秋末期他建立了最大的讲学团体 ,并教育出不少有才干的学生。通过他的丰富的教学实践 ,在学习方法和认识论方面总结了不少经验。”如何理解任继愈先生所说的孔子“建立了最大的讲学团体” ?根据笔者对研究生教育特征的认识和理解 ,想在这里作一个自以为不无道理的借用 :孔子所教育的学生是“研究生” ;而这位“至圣先师”在这个“讲学团体”中充当着“研究生指导教师…  相似文献   

14.
谈起大学,除了优美的环境,人们最能联想得到的便是生活在其中的那一代代具有个性的学人、大师。作为生活在东陆园的一名学子,感受最深的可能要算导师董云川先生那真实的笑脸和极具穿透力的笑声。第一次见董云川先生是来云南大学参加硕士研究生复试。我这个在偏僻的大山里做了八年研究生梦的自考生面对复试,心中的紧张程度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尽管我的初试成绩好得出奇。只记得当时是用颤抖的手敲开了复试教室的门,然后轻轻地问了一声:“我可以进来吗?”声音小得只有自己能听见。先生显然是感觉到了我极度的紧张,爽朗的笑声在刹那间响起,脸上的笑容亲切而温暖:“那就谈谈你的教育生涯嘛,听说你教过十年书嘛。”完全没有想象当中的严肃和刻板。  相似文献   

15.
1960年夏天的一个早晨,在北大32楼四楼走廊里1955级全体毕业生同学大会上,我忽然被宣布为作王瑶先生的现代文学研究生。这是此前自己毫无知悉的。同时被宣布为王瑶先生研究生的,还有陈素琰。据说当时王瑶先生知道之后,这种既不倾听指导老师自己的意愿,也没有征求学生个人的志向,而完全由系里党总支、年级党支部,一手包办,“强加”给他的“招生”结果,  相似文献   

16.
我的博士生导师是张可礼先生,张先生编撰有《东晋文艺系年》。张先生的研究生导师是陆侃如先生,陆先生著有《中古文学系年》。这两部书虽然没有使用“文学编年史”这样的名称,但实际都属于文学编年史范畴的著作。因此,当陈文新先生通过杜贵晨先生找到我,让我承担《中国文学编年  相似文献   

17.
我的同仁潘文新先生新近写了篇文章《素质教育迷失在哪里?》贴上由其担任版主的“教育论坛”后,赚得了网民的一片喝彩之声。在“素质教育”的调子唱得人快要耳朵起茧的今天,再去做有关“素质教育”的文章,没有点新鲜而深刻的东西是极难吊起人们阅读的胃口的。  相似文献   

18.
一个家长抱怨,他的孩子痴迷于收集耐克鞋,而抵制学习;另外一家的孩子沉湎于游戏而反感高考。人生设计咨询专家徐小平认为,耐克鞋与学习,游戏与高考并不天然冲突,“这些都是浮在厚厚冰层上的表面现象”。徐小平认为,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上去了下去了”,背后必然存在种种问题和背景。徐小平说,家长将表面的一块冰拿给教育专家或他信任的人解决,而实际上,“冰冻三尺非一目之寒”,在以前十七、八年漫长的教育过程中,你要教会他把握量人为出、看菜吃饭的常识;你也要帮助他理解后果与责任的问题,以及自身整体的健康问题。家庭教育是道德品质理想教育的综合体,你想仅靠一个行为一种思维是没法解决问题的。  相似文献   

19.
<正>我今年教六年级。一天,在下课回办公室的途中,一名女生追上了我,说:“老师,我有一个问题要请教您。”“哦,什么问题?”我停下脚步。女生激动地说:“我觉得今天您讲的这篇文章有问题。”女孩儿的话让我一怔,今天我讲的课文是《那个星期天》。这篇文章节选自现代著名作家史铁生先生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主要写了“母亲”答应星期天带“我”出去玩儿,可是“母亲”因忙于家务,不断推托、延迟而最终没有成行的事。  相似文献   

20.
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是进一步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国防科技大学高度重视研究生课程建设,取得积极的进展。本刊刊发几篇文章,供大家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