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漠视汉语言文字的基本特点是当代语文教育的缺失。近代的西学东渐思潮使语文教育领域表现出文化价值取向上的一味“西化”,其表征之一就是轻汉语言文字重心灵感受的基本精神,而盲目照搬西方在印欧语言体系统摄下所建构起来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世界上的语言文字存在许多共通之处,但也各有自己的特点,著名学者金岳霖先生指出:“中国语言文字的特点是朦胧、模糊.它的涵盖面几乎无边无际,暗示性几乎无边无涯;而西方语言文法的结构比较准确、分明。”  相似文献   

2.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汉民族和而不分、浑融无间的“一元化”思维模式,决定了汉语言以神统形的人性,并由此衍生出汉语言多义性的特色。语言也是学的第一要素。在汉民族独特的思维、语言背景下,多义的汉语言对中国学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对于中国古典诗歌形象、意境、主题的朦胧性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对重抒情言志的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探索、反省中,更能剖析、领略深具传统化特质的多义的汉语言、模糊的汉民族思维和朦胧的诗美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语言的积累,在第一学段中要求:“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成语是汉语言的精粹,具有言简意丰、形象生动的特点,被誉为汉语言词汇库中的“集成块”。成语的积累,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能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4.
谢东 《现代语文》2006,(5):71-72
一 “整体把握”是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一种重要理念,在标准中多次出现。综观几处具体的表述,可以发现,它的涵义并不一致,而是在两种意义上被使用。一种是指整体直觉的文章把握方式,也就是不通过逻辑的层层推导,而是涵泳沉潜于作品之中,凭借直觉,对文本整体作灵感式的体悟。一般认为,相对于印欧语系而言,汉语言是一种模糊的,有着极大自由和随意性的艺术语言,它长于暗示、隐喻,善于表达朦胧隐蔽的感觉、体验和情感;汉语的修辞崇尚“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追求以有限的文字包孕具有生长因素的深广意蕴;汉语意义的确定,需要在整个题旨情境的映衬下,靠语感和领悟来把握。因而,中国传统的文章解读,重整体感受和直觉体悟,这是汉语言的特点和中国人思维特征所决定的特有的解读方式,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整体把握”,所谓“整体把握能力”,就是运用这种方式来解读文章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汉语言“使”字句的使用比较典型,有其特殊的语法功用和意义,详细探讨“使”字句在句法要求上的特点,“使”字句的语义结构及其特点,“使”字句在句法要求上的特点,对于恰当掌握、使用“使”字句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强强经过了漫漫长夜。不知过了多久,蒙中,他仿佛听到,在逐渐平息下来的风涛声里夹杂着一种奇特的声响。”同学们,这句话中的“蒙”可换成“朦胧”吗?在学习《爷爷的芦笛》(苏教版十一册)这课时,同学们对文中这句话中的“蒙”感到生疏,问:“为何不用‘朦胧’?”这里的“蒙”不可以换成“朦胧”,因为这两个词是有区别的。蒙():快要睡着或刚醒时,两眼半开半闭,看东西模糊的样子。如:睡眼蒙,蒙蒙地睡着了。朦胧:①月光不明。如:月色朦胧。②不清楚;模糊。如:暮色朦胧,烟雾朦胧,往事朦胧。同学们,弄清它们的意思后,…  相似文献   

7.
汉语言文字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揭示了当代大学生汉语言文化素质的现状并分析其“汉语水平下降”的原因。认为:在提升当代生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整个教育过程中,应该增强对汉语言文化素质重要性的认识。语言除了具有“工具性”之外还具有“人文性”;汉语言除了历史的保守性和封闭性之外,还有着开放的、无限再生的能力。因此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通过汉语言文化教育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汉语言远端教育文化圈”概念是一个基于“文化圈”理论的现实构想,其目的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使全球范围内每一个运用汉语言媒介进行远程学习的人,都能满足其接受高等教育的梦想。本文基于对“汉语言远端教育文化圈”两大结构层次:以汉语为母语的“华裔社会人群远端教育文化圈”和以汉语作为文化交流语言或对汉语有着深厚思想感情的非华裔人群的“非华裔社会人群远端教育文化圈”的文化背景,结构及其思想体系的剖析,对于“汉语言远端教育文化圈”内外的多种远端教育圈合作,尤其是远端教学资源建设的开发与共享合作,提出了极具建设性的构想和意见。  相似文献   

9.
朦胧美,在唐诗中几乎是一种普遍的艺术现象。但是,由于我国古代美学理论中没有专门的朦胧的范畴,故往往将朦胧与含蓄晦涩混为一谈。最早,明人谢榛在他的《四溟诗话》中对艺术朦胧有过即兴式的点评:“凡作诗不宜逼真,如朝行远望,青山佳色,隐然可爱。其烟霞变幻,难于名状;及登临非复奇观,唯片石数树而已。远近所见不同,妙在含糊。”此处“含糊”意即朦胧。但仅止景语的朦胧,而非情语的朦胧,更非意蕴的朦胧。及至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文坛对李金发、戴望舒等人开创的中国象征主义诗派所崇尚追求的艺术朦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英汉语言之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了微观方面,多进行的是对于语音、书写、词形、词义、短语和句子结构、修辞、文体风格、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对比。随着英汉语言研究视野的不断扩大,人们开始注重从宏观角度来把握英汉语言。生态学转向是后现代时期继翻译的文化转向之后的另一转向。“三维”(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是胡庚申提出的生态翻译学中的术语,根据生态翻译学的观点,研究英汉语言时要在生态环境下考虑“三维”方面的差异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对语言进行全新的描述和解释。该文试图用“三维”原则并借助公示语的翻译来解读英汉语言的差异。一方面可以用来指导公示语的翻译,另一方面可以为英汉语言的对比研究提供更加新颖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1.
“新文科”建设是顺应新时代、新形势、新科技提出的一项教育战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新文科”建设是深层次、多维度的“自我”革故鼎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新文科”建设要坚持立德树人,强化价值引领,促进专业优化,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新中文”人才,为新一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要抓好课程提质这一“新文科”建设最基础、最关键的要素,实施课程思政,开展文化实践,着力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中文教学体系。要以现代新技术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科技支撑,提升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2.
汉语言的特点是多方面的,其对语文学习的影响也是全面而深刻的。汉语文学习必须遵从本民族语言所固有的特点和规律。文章从学习的角度,具体地论述了这些“特点”和“影响”,并由此指出了学习汉民族语言应有的态度和一些方法。希望能给汉语文学习者提供些许借鉴。  相似文献   

13.
语言作为交际工具有其“通行”的特点,而民族语言又体现着民族特点。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适应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和日常生活的交际。不论从教学过程,还是交际功能讲,都和汉语言、汉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逸就要求英语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水平,而且要有较高的汉语言修养和汉文化修养。  相似文献   

14.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认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这就是在强调语文教学必须遵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那么汉语言文字有哪些显著特点呢?第一,语音方面。汉语的语音是单音节的,除儿化音之外都是一个字一个音节。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融艺术性、情感性、语言性于一体,本应是学生最喜欢的一门课程。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语文教学一直在“少慢差费”的怪圈中徘徊。原因在于,语文教学既没有很好地继承三千多年汉语言教育的优秀遗产,又盲目地照抄照搬了西方的东西,在简单移植的过程中,失掉了自我,没有形成符合汉语言自身特点的语文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自学考试本科段的必修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其他课程的基础课。虽然时间跨度只有30年,但其中流派纷呈,团体林立,名家辈出,作品繁多,给自学者带来一定的难度。怎么学好《中国现代文学史》呢?我觉得应针对学科的性质、特点进行分析,综合形成一套适用于自己的学习方法。一、课程特点《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史,是介于“文学概论”和“文学作品选”中间的既有理论性又有作品感悟性的课程。它带有理论性,针对各种流派的观点、文学论争和作家创作思想,另一方面带有感性的作品分析,针…  相似文献   

17.
这是朱自清先生在温州时的作品,“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这幅字画见证了朱自清与马孟容的深厚友情。马家是温州“书画传家二百年”的望族,家住百里坊,离朱自清住的四营堂巷很近。马孟容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国画家,  相似文献   

18.
<正>“汉语言文学”概念内涵极为丰富,既可以将其视为一个专业,也可界定为汉语文化知识体系,还能将它定义为中华文明与经典文学“学习与传播框架”。正因为汉语言文学具有体系庞大、要素繁复的特点,致使相关课程(如“民间文学”“古代汉语”“文学概论”等)的教学难度较高。尤其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不仅汉语国际教育如火如荼地发展,专程赴华、学习汉语的留学生规模也持续扩大,而面对存在文化隔阂、文字鸿沟的外国学习者,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面临的挑战也更加严峻。随着“互联网+教育”新业态的兴起,汉语言文学教育也获得了创新发展机遇,在互联网思维、技术、工具等的加持下,当下汉语言文学教育被赋予了先进支持力与国际化视野,  相似文献   

19.
“荷塘月色”、“绿”篇散文同是写景,却各有特点,“荷塘月色”素谈朦胧,情调委婉含蓄,“绿”浓丽明亮、情调明朗奔放.一、抓住景物特点描绘景物两篇散文都能抓住景物特点来描绘景物.“荷塘月色”处处抓住荷塘月色素淡朦胧的特点来写,文中作者不仅写出月光是“淡淡”的,月光不是“朗照”,而且对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月色、树影、远山等的描写,使读者处处能看出这个特点.而“绿”则抓住了梅雨潭水的特点——绿来写,从不同的侧面铺写了“绿”的奇异、可爱还设置了瀑布梅雨亭.  相似文献   

20.
全面调查、统计和分析2004年全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和“汉语言文字学”两个专业的硕士点、博士点以及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具体情况,结果显示中国语言科学人才培养的现状和趋势是全国地区之间人才培养能力不平衡,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发展迅速,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发展势头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